《小放牛》教后反思
在得知教研员要提前一天来听课的时候,原本准备的一年级的课不能用了。三年级原本上口风琴常规课,也要改变计划了。一时间慌乱地不知所措,一天时间,我能准备好一节展示课么?!没有信心……
午间,接到师傅一通电话,叫我过去一起讨论课。
按照教案计划,接上来要上的是三年级第四课《放牧》单元两首欣赏曲目《小放牛》和《牧歌》。这是两首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音乐,学生在感受歌曲的风格的同时,还要能对比出两首歌曲的异同。
我跟师傅说了我原本的教学设计,师傅提出了她的意见:比如说,歌曲《小放牧》第一部分可以采用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行演唱对答。歌曲《牧歌》粗听即可,只要让学生感受到长调悠长的感觉就可以。在师傅的指导下,我们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强调,一定要把课堂上要提的问题列清楚。
经过了一个中午的讨论,我的思路清晰了很多,回到办公室,开始整理教案,做课件,一整个下午,就把课理顺了。
第二天早上第一节课,师傅就来听我的试教课,果然这中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学生在演唱旋律的时候唱不出唱名;动作表演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情绪;第二首歌曲情绪投入不够等。课后我们又针对这些问题商量了对策。在接下来的一次试教中,就好了很多。
下午,终于迎来了教研员。在一段原汁原味的河北民歌中,将学生带入了民族音乐的世界中,《小放牛》的引子,敲锣打鼓,热闹非凡,第二部分在唢呐与人声的对话中,学生模仿歌曲中有趣的人声,欢快地与老师进行着音乐的对话。而《牧歌》这首作品,又将原来热闹的场面带入了平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仿佛走进了美丽祥和的大草原,感受草原上的牛羊和微风,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在上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小问题:由于流程比较顺畅,第一个环节上下来比计划要快了五分钟就结束了,尽管第二环节上的尽可能细致了,在拓展的时间时间还是多了三分钟。只能把原先不准备上的乐句对话创编加了进来,仓促地结束了。不过这个环节却意外地被教研员表扬了,肯定了我们注意学生创作能力的发展,
整节课上的很顺利,学生的表现也很好,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肯定。
对我来说,这一整天就像战争一样,跟时间比赛,跟教材在磨合,跟自己在斗争。但是我并不是孤军作战,有师傅,有我们的教研组,有很多力量在支持!大家的力量结合在
一起,展现出来的作品才是最生动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