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经济增长极视角下的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经济增长极视角下的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2 7卷第l明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礼会科学版) Vo1.27,No.1 2 0 1 0年1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January,2010 经济增长极视角下的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李伟军 (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安徽马鞍山2,13002) 摘要:金融集聚是经济增长极形成中的莺要推动因素。金融业在空间、地理上的集聚能对实体经济产生规模 经济效益、网络效益和自我增强效益。 关键词:经济增长极;金融集聚;效益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47(2010)Ol一0041—03 Research on the Issues of Finance Agglomeration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Growth P0le LIWei-jun (School of Economics,AHUT,Maanshan 243002,Anhui,China) Abstract:The finance agglomeration works as an important pushing factor tO the 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pole. Any space and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of finance industry can make substantial economy productive tO scale economy benefit,network benefit and ego enhancement benefit. Key words:economic growth pole;finance agglomeration;benefit 我国当前正处于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 方面。这也从理论上验证了为何西部大开发倡导多 的战略时期,皖江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 年,而收效不大的原因。因此,通过在中西部等地区建 等经济增长极规划正积极付诸实施。从已有理论来 立多个经济增长极,来尽量缩短增长极与周边落后地区 看,虽然大量的国内外研究已验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 的距离,不失为解决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有效途径。 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多数研究侧重于从计量经济 另外,虽然增长极建设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 角度去验证两者问的长期均衡关系,往往忽略了两者 如果政策不当,其效果未必理想。20世纪50年代末意 的地域和空间特征。我们知道,一国(经济体)内无论 大利曾有过类似经验。作为当时欧洲南北经济差距最 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金融发展水平都具有很强的地域 大的国家,意大利政府期望在落后的南方建立四个以 差距,以往那种忽视“地域空间特征”的研究在实践中 国有重工业企业为主导的增长极来缩小南北差距,结 往往缺乏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力图在分析增长极和 果却事与愿违。一是由于在南部开发中存在急功近利 金融集聚形成要素的基础上,对增长极形成中的金融 的思想,重视大企业而忽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二是由 集聚进行研究,以期对实践有所借鉴。 于主导产业与地方资源禀赋脱节,现代资本密集型的 一、经济增长极概述 工业与原有的以农业为主的南方地区在优势资源上没 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 有实现“耦合”,钢铁化工与传统的榨油、家具制造业关 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 联度低,使得企业问的集聚反应和扩散作用都未能发 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 挥,更没有充分带动该地区的劳动力就业。 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 二、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展。增长极的形成能够为区域经济带来区位经济、规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增长极的形成中,随着产业及 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三大效用,对地区经济增长作用巨 商业的转移,金融的集聚状态也会相应发生变化。Pe— 大。地理位置的靠近所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专业化 ter Sufford在对欧洲金融中心从Venice到Antwerp, 分工协作、成本节约、信息互通等为区域内企业带来了 再到Amsterdam,最后到London的演变历程分析后指 多种效益。 出,即使现在的伦敦作为全球超一流的金融中心,也不 从作用机理的角度,增长极通过扩散效应和极化 可能永续存在。_】 因此,在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中,“客 效应来实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 户跟随”理论必然会吸引以银行为主体的大量金融机 中心的资源、技术、信息等向周边溢出,从而带动周边 构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并实现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发 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展之间共生共荣的局面。 而极化效应则相反,表现为将资源禀赋从周边地区向 (一)金融集聚内涵 增长极中心吸纳,在马太效应影响下使得增长极中心 金融集聚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或结果。 与周边出现巨大分化,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飞地”现 具体指通过金融资源与地域条件的协调、配置、组合的 象。以布代维尔为代表的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在极化 动态变化,促成金融产业成长、发展,进而在一定地域 效应与扩散效应均随距离的拉长而减弱的情况下,扩 空间生成金融地域密集系统的变化过程,进而达到一 散效应衰减速度大于极化效应,特别是在劳动力因素 定规模和密集程度的金融产品、工具、机构、制度、法规、 收稿日期:2009—11—11 基金项目:安徽1二业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QZ2OO924) 作者简介:李伟军(1976一),男,河南郑州人,安徽1‘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 4l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 政策文化在特定地域空问有机组合的状态和结果。我 最小规模的¨限值后,进入一个具有自我强化特征的 们这里所研究的金融集聚并非单指金融中 t5,还包括 快速集聚阶段,集聚规模迅速扩大;当经过一段时期的 金融支点和金融结点及相互问动态形成过程。自上世 快速发展,区域内核心金融业的规模、市场占有率、就 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产业转移和伦敦、纽约等全球 业人数基本稳定下来后,金融业集聚逐渐进入成熟稳 性金融中心作用的凸现,学术界对金融集聚的内涵、动 定阶段;最后,当最终集聚区内各金融企业无法充分利 因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广泛关注。 (二)金融集聚的动因 是基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以区域内影响金融 集聚的向心因素和离心因素为研究内容。前者包括规 一模经济、信息溢出效应、市场流动性等,比如规模经济 用区域内金融资源、公共能源和其他社会服务设施条 件时,金融业就必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实施空间扩 散,以达到降低投资、缩短流通距离、获取扩散经济效 益的目的,这种扩散往往会带来新的金融业集聚。张 凤超还根据区域内金融业成长阶段与金融职能特征两 可以理解为同业间的的相互代理协作、金融机构之间 共享基础设施、信息沟通的快捷等。离心因素则指市 场进入成本、政策制度干涉、地方保护主义等。 二是从信息论角度。认为“信息流”是金融集聚的 先决条件,以“不对称信息”、“路径依赖”、“信息腹地”等 理论为核心。Porteous以Montreal、Toronto、Sydney、 Melbourne等城市的离岸金融中心建设为例,认为不对 称信息、信息腹地和路径依赖是促成金融集聚的关 键。[2]金融中介(信息提供商)的参与使得投资者与企业 家之间能够充分交流信息,并提高整个价值投资链的 利润;同时,金融中介通过对信息的定价也分享了一部 分利润。信息腹地是指那些信息最集聚、获取成本最 低、可信度高和流通速度快的地区,即通常为信息源的 所在地、信息的收集地以及信息传播的源头。赵晓斌 等指出“信息腹地”与“经济腹地”的不同在于:传统的 “经济腹地”是一个纯粹的经济活动和货物产生与交易 的组群,而现代的“信息腹地”是一个被智能和信息活 动整合的高端服务产生地。他们还通过对近年来影响 大公司总部所在地选址因素的分析后指出,中国未来 信息腹地的空间转化将会进一步影响到各地区间金融 集聚状态的空间变化。[3|】‘‘路径依赖”则是通过不断强化 的自我累积效应有效地揭示了金融集聚持续动态发展 的原因。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外滩金融集聚 带、天津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南京河西金融中心建设即 是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信息论的观点。 三是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包括产业转移过程中的 “客户跟随”理论和金融业自身集聚过程中自强化效应 两方面。前者是通用于整个金融服务业的理论,无需 赘述;对于后者,Taylor等通过问卷和访谈对伦敦的金 融服务业集群进行了实证研究后表明,金融集群能给 自身带来诸如提高公司声誉,获得大量专业的劳动力、 接近客户群等众多正的外部性。 (三)金融集聚的状态 金融集聚并非单指金融中心的形成,而是一个金 融业动态演变的过程。其发展受到区域内核心产业、 区域环境、市场竞争、政策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世 界上没有天生的金融业集聚,也没有永远兴盛的金融 业集聚,这已被世界上诸多案例所证明。Peter Spur— ford详细分析了欧洲的金融集聚中心从Antwerp,演 变到Amsterdam,再到London的演变历程o[13国内学 者黄解宇、杨再斌认为,金融集聚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 个阶段:形成阶段、快速集聚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扩 散阶段。[4 在形成阶段,区域内集聚效益尚不明显,但 是核心金融业已开始启动和活跃;当金融业集聚越过 42 方面的差异,将金融集聚状态大致分为金融支点、金融 结点和金融中心三种类型。[5]一般认为,当一个城市金 融产业经过长期的积累已经初露端倪,并成为产业结 构中不可缺少的部门,但又由于受到成长能力的限制 而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小,仅属于发挥基础保障 作用的基础产业时,可以将此类城市称为金融支点。 当金融产业成长为在产业结构中占据较大份额的支柱 产业,并对区域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时,将此类城市定 义为金融结点。金融结点通过发挥金融集聚效应能够 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充足的动力,有效带动区域经济 发展。当金融业成长到高级阶段,银行、证券、保险等 金融机构与各种金融市场的规模和业务量达到一定额 度,金融产业跃升为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居于 带头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业结构未来的发展方 向和发展模式,可以将此类城市称为金融中心。 (四)金融集聚在增长极形成中的作用 依据传统的金融功能观,Levine总结出金融作用 于实体经济的五个基本功能:管理风险、信息揭示与配 置资源、促进公司治理、集聚储蓄、交易便利。在此基 础上,刘军、黄解宇等认为金融集聚的竞争力来源于金 融空间集聚特征能够形成特有的集聚效益,它通过外 部规模经济效益、网络效益和自我强化机制效益对实 体经济产生影响。[6]这种机制同样对增长极的形成有 重要促进意义。 首先,金融集聚对增长极形成产生外部规模经济 效益。当大量金融机构集中在较小空间时,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之间都可开拓出众多的跨专业业 务合作关系,并促进律师、会计、投资咨询、信用评估、资 产评估、专业技术培训等机构数量的快速增长和质量 的迅速提高。而金融集聚将最终达到增长极内实体经 济间节约周转资金,融资和投资便利、市场流动性提 高、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降低、共享辅助性产业等外部 规模效益。 其次,金融集聚对增长极形成产生网络效益。它 包括产业间交易费用降低和网络协作两方面。一是金 融集聚通过地理集中,形成金融服务商和增长极内产 业客户问信息流动的网络渠道,有效降低了信息交流、 搜寻、共享成本。二是网络加强了增长极内企业间的 联系,信息畅通基础上的信誉机制能够监督和甄别企 业经营中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行为,并对区域内的产 品升级和企业创新及时给予正向激励。 最后,金融集聚对增长极形成产生自我强化机制 效益。基于“路径依赖”原理,随着增长极内金融集聚 程度加强,一方面规模效益显著增强,使更多的企业受 李伟军:经济增长极视角下的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惠;另一方面在网络效益的作用下,集聚区内产业 业 向激励技术创新、带动区域内经济迅速增长。 化分工程度提高、企业间的交易联系和技术交流合作 最后,政府应在充分考虑金融产业特性基础 ,推 更加密切,随着有共同职业背景的人才集中、频繁的交 出适合已形成的和正在形成的经济增长极自身区情条 易往来和技术合作等进一步密切了人们的社会关系, 件的金融集聚政策。可以看到,在比较发达的东部沿 网络效益也不断增强。而且,金融集聚会为各种创新 海地区,除了 海浦东金融中心、北京金融街等金融聚 提供资金和激励,提高了增长极内的创新能力和1竞争 集区外,正在形成新的金融聚集区如上海外滩金融聚 力;各种风险管理机制能有效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新 集带、环渤海(天津)离岸金融中心、南京河西金融集聚 的经济回报。这些都将有效促进增长极内各种目标的 区等。随着时I'uJ推移,正在崛起的中部增长极地区也 实现。 会出现类似的金融集聚区。因此,在各地区情条件各 三、思考与建议 不相同情况下,如何依据金融产业自身特性制定恰当 首先,区域经济增长极建设有助于经济的空间协 的政策:比如宽松灵活的金融政策、适度的法制监管、 调发展,但政府产业政策的实施应注重增长极与周边 灵活优惠的财税政策和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储备政策 地区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的关联度。力争通过打造合 等,将从微观层面直接影响到金融集聚的成效和经济 适的主导产业来带动那些与原有经济模式具有关联效 增长。 应的中小企业发展,达到充分吸收当地劳动力、更好发 参考文献: 挥增长极扩散效应的目的。这对促进当前皖江城市 [1]Peter Spufford.From Antwerp and Amsterdam To London: 带、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不同区位特征下的增 The Decline of Financial Centres in Europe[J].De Economist, 长极及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006,154:143-175. 其次,金融集聚是经济增长极形成中的重要推动 [2]Porteous,D.J.(1995)the Geograptty of finance,spatial di- 因素。金融业在空间地理上的聚集,可以通过“信息 mension of intermediary behaviour[M].Aldershot:Avebery, 1995:25—28. 流”和“路径依赖”等对实体经济产生规模效益、网络效 [3]赵晓斌,王坦,张晋熹.信息流和“不对称信息”是金融与服务 益及自我增强效益,当地区金融集聚状态在突破一定 中心发展的决定因素:中国案例[J].经济地理,2002(4): 门限值后将对经济增长发挥乘数效应。我国在实施新 408—414. 一轮增长极和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应逐渐减少对 [4]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一一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与实 不可持续的投资推动的依赖,着重考虑通过实施恰当 践解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79—84. 的金融集聚政策,提升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这并非要 E5]张凤超.金融产业成长及其规律探讨[J1.当代经济研究, 求全部建成金融中心,而是各地在原有金融发展基础 2003(10):68—72. 上,进一步注重从地域空间角度提升金融集聚程度。 [6]刘军,黄解字,曹利军.金融集聚影响实体经济机制研究 [J].管理世界,2007(4):152—153. 最终,金融集聚效应的发挥会在增长极形成和产业转 (责任编辑汪继友) 移过程中自发引导各种资源向适合区域资源禀赋的主 导型产业集中、通过信息优势来甄别淘汰落后产业、正 (上接第4O页) Systems,1986,2O(1):87—96. 应商S4作为合作伙伴。 [7]Chen S M,Tan J M.Handling multicriteria fuzzy decision 四、结语 making problems based On vague set theory[J].Fuzzy Sets and 绿色供应商选择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提 Systems,1994,67(2):163—172. 高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针对各 [8ILl D F.Multi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odels and methods u— sat g ‘lntul‘t’lOnl‘StlC  fuzzy sets[J].Journal of Computer and Sys— 选择方案的评价信息以直觉判断矩阵形式且属性权重 tem Sciences.2005,70(1):73—85. 信息部分可知的情形给出了一种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 [9]Xu Z S,Yager R R.Some geometric aggregation operators 新方法,并且利用这种方法来选择绿色供应链管理中 based on 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的供应商,从而使得评选出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对 General Systems,2006,35(4):417—433. 于属性权重信息完全未知的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 [1O]徐泽水.直觉模糊偏好信息下的多属性决策途径[J1.系统 及其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27(11):62—71. 参考文献: [11]杨玉中,张强,吴立云.基于熵权的TOPSIS供应商选择方 [1]王能民,孙林岩,汪应洛.绿色制造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 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26(1):31—35. [J1.系统工程,2001,19(2):37—41. [12]杨玉中,景国勋,吴立云.煤业集团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 [2]李壮阔,刘星.基于绿色供应链的有色金属供应商模糊综合 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11. 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4):65—66. [13]Xu Z S.A survey of preference relations[J].International [31张平,吴春旭.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合作伙伴的评价与选择 Journal of General Systnea ̄,2007,36(2):179—203. [J].价值工程,2005(2):44—46. [14]徐泽水.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4. [43刘彬,朱庆华.基于绿色采购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J].管理 评论,2005,17(4):32—37. [1515fl明国。朱金福.航空公司航线决策的一种方法[J1.统计与 [5]孙桂林,赵晓飞.绿色供应链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j].物流 决策(理论版).2005(10):151—153. 科技,2008(4):37—39. (责任编辑汪继友) [6]Atanassov K r.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J]。Fuzzy Sets n 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