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告一段落,2018年口腔执业医师复习期已经开始!基础知识的复习将是口腔执业医师备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成败的!2018年口腔执业医师备考有医学教育网陪伴!整理了2018年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讲义总结,希望对大家复习有帮助!
第四章 唾液腺 Salivary Gland 第一节 概 述
属于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流入口腔,形成唾液,又称为唾液腺。 大涎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小涎腺—唇腺、颊腺、舌腺、腭腺、磨牙后腺等
涎腺是导管开口于口腔粘膜的管泡状、局泌性、复合性、外分泌腺: 管泡状:分泌细胞的状态
局泌性:分泌时只有细胞的分泌物释放 复合性:有一个以上的导管进入主导管 外分泌性:腺体将液体分泌至游离面 涎腺的一般组织结构 一、腺泡 acinus
腺泡根据其形态、结构、分泌物不同,分为: 1.浆液性腺泡 serous acinus 光镜:
呈球状,由浆液细胞组成,常见不到明显的腺腔。
浆液细胞呈锥形,尖端朝向腺腔;核圆形,染色深,位于细胞基底区1/3,靠近基底膜;胞质弱嗜碱性,内含酶原颗粒;
分泌物稀薄,含唾液淀粉酶和少量粘液,也称为浆粘液细胞 2. 粘液性腺泡 mucous acinus 光镜:
呈管泡状,由粘液细胞组成,管腔明显。
www.med66.com
粘液细胞呈三角形或锥形;分泌产物少时核较大,染色浅,分泌产物多时核扁平,位于细胞底部,染色较深。
染色明显浅于浆液性腺泡,胞浆透明呈网状。原因是在切片制备过程中粘原颗粒破坏所致,成分为粘多糖。 3. 混合性腺泡 mixed acinus
由粘液细胞和浆液细胞组成,其中粘液细胞占大部分,位于靠近导管(闰管)的一端,而浆液细胞数量少,排成新月状覆盖在腺泡的盲端表面,故又称之为半月板(demilune)。
粘液细胞紧接闰管,浆液细胞的分泌物一般认为通过细胞间小管进入腺泡腔 最近研究显示半月板是制片过程中的人工假象。用快速冷冻和冷冻替代使固定造成的变形和二维变化减至最小后,证明所有浆液细胞都与粘液细胞排列成一排,围成一个共同的腔隙。
人工假象的原因:常规的固定使粘液细胞膨胀,致使浆液性细胞向腺泡的基底部移位而呈半月状。
3.肌上皮细胞 myoepithelial cell
位于:腺泡和小导管的腺上皮与基底膜之间;每个腺泡有一个,也可有二、三个 光镜:细胞体积小,扁平,胞核大而扁,细胞有多个突起(4-8支)呈放射状包绕在腺泡的表面,象篮子一样,又称篮细胞。 常规切片难以辨认
APT酶和碱性磷酸酶——新鲜腺组织锇酸处理
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含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收缩功能,协助腺泡或导管排出分泌物。
肌上皮细胞兴奋对涎腺的影响
加速唾液初始性外流(初始部位指腺泡、导管处) 减小腺泡腔体积 增加分泌压力
支持腺实质,减少液体回渗
来源:借桥粒与腺上皮相连,内含角蛋白等上皮细胞特征性物质,提示可能为上皮来源。
www.med66.com
二、导管 duct
泡腔→闰管→分泌管(纹管)→排泄管(小叶间) 总排泄管→口腔 1. 闰管 intercalated duct
导管最细小的终末分支部分,连接腺泡与分泌管。 粘液细胞多—闰管较短(舌下腺) 粘液细胞少—闰管较长(腮腺)
光镜:常位于拥挤的细胞间,由4~6个立方状细胞围成的单层管;胞浆较少,染色较浅;核圆且较大,位于细胞中央
电镜:基底部胞浆内有少量粗面内质网,顶部胞浆有高尔基复合体,偶见分泌颗粒,细胞顶部有微绒毛突入腺腔,导管细胞的外围可见肌上皮细胞
闰管细胞可视为干细胞,在需要时可分化为腺泡细胞、肌上皮细胞及分泌管上皮细胞
2. 分泌管 secretory duct
与闰管相连续,管径较粗,管壁由单层柱状细胞组成 在接近闰管处,还可见肌上皮细胞
光镜:胞浆丰富,强嗜碱性;核圆,位于细胞中央;近基底部的胞质中可见与基底膜垂直排列的纵纹——纹管
电镜:近基板处的细胞膜反复向细胞内折返,形成平行排列的与基板垂直的皱褶,皱褶内胞质中含大量垂直排列的线粒体——纵纹 功能:分泌管具有转运电解质和水的功能
当腺泡分泌物流经时,保钠排钾,转运水,等渗变成低渗,类似于肾远曲小管。 3. 排泄管 excretory duct
也称集合管,起始于小叶内,再进入小叶间结缔组织,称小叶间导管
光镜:管壁细胞成柱状,胞浆淡染,管径变粗,壁细胞逐渐变成假复层,再次为复层鳞状上皮。
排泄管也参与唾液的离子转运、由等渗转为低渗的过程 三、结缔组织
形成涎腺被膜、叶间及小叶间隔并围绕涎腺导管和腺泡,内有支配腺体的神经及血管
www.med66.com
●含有浆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不仅对腺体构成结构上的支持,而且有助于维持口腔内环境的稳定 第五章 口腔粘膜 Oral Mucosa 概述
皮肤为体表提供干性被覆,粘膜则为腔隙(与外界相通)表面提供湿性衬覆组织。 口腔粘膜指覆盖于口腔表面,前借唇红与唇部皮肤相连,后与咽部粘膜相连。 第一节 基本组织结构 上皮(表皮)
固有层(真皮,但无皮肤附属器) 粘膜下层(部分粘膜有) 一、上 皮 (一)角质形成细胞 1、基底层
光镜:上皮最深层,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胞核圆、染色深、胞质相对较少 电镜:与结缔组织相连接处形成半桥粒,附着在基板上。 2、棘层
光镜(1)位于基底层上层,多层体积较大的多边形细胞,上皮中层次最多。 (2)胞核圆形,位于中央,1-2个核仁 (3)细胞间桥,牙龈和硬腭上皮明显 电镜:细胞间桥即细胞间桥粒连接 构成桥粒的蛋白:
(1)桥粒钙依赖性粘蛋白(跨膜蛋白) ------桥粒芯蛋白、桥粒胶蛋白 (2)膜内附着斑的蛋白(连接蛋白)------桥粒斑珠蛋白、桥粒斑蛋白 作用:维持上皮的完整性。 受到破坏----寻常性天疱疮。 3、颗粒层
光镜:2~3层细胞组成
胞质内含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染色深,胞核浓缩。 表面正角化,此层明显;表面不全角化,此层可不明显。
www.med66.com
作用:透明角质颗粒的主要成分是纤丝聚集蛋白原,它是在棘细胞层形成的蛋白质,有利于细胞内钙的贮存。 4、角化层
光镜:位于上皮最表层,细胞扁平,体积大
正角化:细胞器及细胞核消失,胞质内充满角蛋白,细胞间桥消失;红染的条索。 不全角化:含有浓缩的未消失的细胞核 角化鳞状上皮
细胞膜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交联的蛋白质和脂类形成的所谓角化包膜。是上皮屏障的主要构成成分。并且和胞内角蛋白相交联。
角化包膜具有高度抗溶解性,较强的柔韧性,能很好的保护上皮深层的上皮细胞。 非角化的鳞状上皮 (1)基底层 (2)棘层 (3)中间层 (4)表层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共同特点:切片下胞质不着色,因此称为透明细胞。 1.黑色素细胞 (melanocyte) 位于基底层
胚胎第11周由神经嵴细胞迁移而来 光镜:胞质透明,胞核圆形或卵圆形;
特殊染色:胞质有树枝状突起深入基底细胞之间.
临床:牙龈、硬腭、颊和舌常见黑色素沉着,也是黑色素性病变的好发部位 2. 朗格汉斯细胞 langerhans cell 主要位于棘层,少量位于基底层 也呈树枝状,来自于造血组织 光镜:胞质透明,核深染 功能:与粘膜的免疫有关
可通过固有层淋巴管进入局部淋巴结
www.med66.com
3. 梅克尔细胞 merkel cell
来自于神经嵴,位于基底层,在咀嚼粘膜上皮中多见 一种压力或触觉感受细胞 光镜:染色较浅
电镜:一般无树枝状突起;电子致密性膜被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在邻近与神经末梢形成的突触样连接的胞质中,常见此小泡,可释放神经递质,引发冲动。 (三)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
上皮与固有层结缔组织紧密结合:上皮嵴+乳头状突起
上皮钉突epithelial peg:常规切片中与固有层乳头交错的上皮嵴 电镜 半桥粒
基底膜:上皮和固有层之间的膜性结构.三部分-------透明板;密板;网板. 深部的部分纤维 半桥粒
特点:在基底细胞的胞膜内侧可见电子致密的附着斑,稀薄内的角蛋白丝插入该附着斑内. 组成:
附着斑蛋白----BP230和网蛋白 跨膜蛋白-------BP180和整合素a6, *4 1、透明板lamina lucida
厚约45nm,紧邻上皮基底细胞,为电子密度小的板状结构。在与基底细胞半桥粒相对应的区域电子密度高 2、密板lamina densa
厚约50nm,位于透明板深面,为颗粒状或细丝状物质。电子密度较高。 基板:透明板+密板;来自于上皮基底细胞。 3、 网 板lamina reticularis 紧邻固有层,电子密度较密板低 较透明板和密板厚,由锚纤维构成
锚纤维(Ⅶ型胶原):相对纤细的半环形纤维,其两端埋入密板中
www.med66.com
固有层的胶原纤维穿过锚纤维的环状空隙与密板紧密连接 第六章 牙髓病
临床分类:可复性牙髓炎 不可复性牙髓炎 牙髓坏死 牙髓钙化 牙体吸收 组织病理学分类 ●牙髓炎 ●牙髓变性与坏死 ●牙体吸收 第一节 牙髓炎
牙髓充血:生理性、病理性
急性牙髓炎:急性浆液性、急性化脓性 慢性牙髓炎:慢性闭锁性、慢性开放性 牙髓变性
●成牙本质细胞空泡性变 ●牙髓纤维性变 ●牙髓网状萎缩 ●牙髓钙化 组织与临床联系:
●髓腔:硬组织包绕封闭、高压、疼痛、扩散 ●根尖孔
●急性感染难以痊愈 病因和发病机制 ●细菌因素(主要)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一)细菌因素
www.med66.com
种类:混合细菌感染
专性和兼性厌氧菌(链球菌、放线菌等) 龋洞利于其繁殖 感染途径
●接近髓腔的深龋洞
●牙隐裂、折断、楔状缺损或重度磨耗、酸蚀,以及不适当的治疗 ●深的牙周袋经根尖孔或侧支根管—— 逆行性牙髓炎 ●血源性感染 机制: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内毒素及其代谢产物 (1)直接损害牙髓组织, (2)激发炎症细胞释放溶酶体
(3)刺激牙髓内细胞释放炎症性介质和细胞因子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趋化中性粒细胞到达受损部位,同时进一步释放溶酶体酶,造成牙髓损伤 (二)物理因素 ●急慢性创伤
●医疗意外:超过牙生理承受能力的温度变化(如备洞、抛光及刺激性充填材料的应用)、金属材料的不规范性应用导致电流产生、不适当的激光治疗等 (三)化学因素
龋病治疗时,使用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硝酸银、磷酸盐水门汀等 一、牙髓充血(Pulp hyperemia) (一)概 述
●牙髓充血是指牙髓以血管扩张、充血为主的病理变化 ●根据病因可将其分为生理性、病理性 生理性牙髓充血
●见于牙发育期或牙根吸收期
●某些全身因素如月经期、妊娠期及高空飞行作业气压下降也可引起暂时性牙髓充血
病理性牙髓充血
www.med66.com
●常为牙髓炎的早期表现,深龋是主要原因 ●磨耗、楔状缺损、温度刺激等 ●根尖周牙周膜充血、水肿也可波及牙髓 ●可复性牙髓炎(reversible pulpitis) (三)临床表现
牙本质过敏:对冷热酸甜刺激敏感 疼痛:范围局限、无放射痛 刺激物去除后疼痛随即消失 无自发痛 (四)病理 肉眼:红色
光镜:牙髓血管扩张充血呈树状;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组织水肿;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www.med66.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