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 ̄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7 Vo1.23 No.2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7年2月 第23卷2期(总第169期)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 带状疱疹3 7例 旦开蓉,但尚平,唐才莉,钱高华 (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四川泸州646000) [中图分类号]R275.92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07)02--086一Ol 笔者近年来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7例效果 满意,现报道如下。 I 一般资料 37例系我院2001年3月~2005年12月门诊患者。 男17例,女20例;年龄15~72岁,平均57岁;病程2~ 7d,平均5.3d;疱疹位于头面部5例,眼部4例,颈部1例, 胸背部10例,胸胁部3例,肩背部2例,腰腹部4例,下腹 部2例,臀部2例,四肢4例。 2治疗方法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12g,黄芩15g,栀子 lOg,当归lOg,生地20g,木通lOg,车前子lOg,泽泻12g, 柴胡12g,延胡索15g,黄芪3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 3次,取汁500ml,分3次服。 外用药蚤休10g、大黄10g,青黛10g,滑石10g,冰片 6g。研末以优质醋拌匀成糊状,用时重复加醋,先用生理 盐水清洗患处,然后将药糊敷于皮损处,1日3次。若带状 疱疹伴神经痛明显者,给予神经营养药,即VitB lOOmg、 VitBI2500pg肌注,每日1次。 3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1月1 FI颁布的《中医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痊愈:皮损全部或基本消退,疼痛 症状消失。有效:皮损消退5O 以上,疼痛症状减轻。无 效:皮损消退50 以下,疼痛未减轻。 4治疗结果 痊愈3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2 。其中5d内 痊愈者4例,7d内痊愈者16例,lOd内痊愈者13例。 5典型病例 秦某,女,35岁,2004年6月13日初诊。5天前不明 原因出现右胸背红斑伴疼痛,在其他医院诊为带状疱疹, 具体用药不详,病情无好转,逐渐加重,影响睡眠。查右侧 胸背部红斑,上覆簇集成群水疱,水疱大小不一,部分融 合,疱液清稀,无破损、渗出、糜烂,灼热疼痛,舌质红苔薄 黄,脉弦。诊断为蛇串疮,证属热盛型。服上方7剂,并局 部外敷中药。7d后皮损结痂,疼痛消失而愈。 6讨论 带状疱疹属中医“缠腰火丹”、“蛇串疮”等范畴。多因 [收稿日期]2006--1O—O8 ・86・ 肝胆火盛或湿热内蕴,感受毒邪,外溢皮肤而致,治当清热 利湿、解毒、通络止痛。龙胆泻肝汤加味方中龙胆草清肝 胆实火、泻下焦湿热,黄芩、栀子苦寒清热、泻火燥湿为臣 药,当归、生地养肝血,木通、车前子、泽泻清利湿热、引邪 热从小便而出,柴胡疏肝胆之气、引诸药人肝经,延胡索活 血化淤、通络止痛,黄芪益气托毒、排脓生肌。综观全方, 泻中有补、清中有养、降中寓升,驱邪不伤正,泻火不伐胃。 使肝火泻、湿热清、阴血复、经络通、气血畅,诸症自解。同 时,局部外敷药可使药力直达病所,以促进疱疹尽快结痂 愈合。临床观察,4例无效患者均为老年人,皮损消退后仍 留有神经痛后遗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 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63. 中药治疗失眠5 5例 赵虎成,杨文斌 (辉县市中医院,河南辉县453600)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07)02—086—02 2001年3月 ̄2005年12月间,我们采用中药汤剂口 服配合刺五加注射液静滴治疗失眠55例,效果满意,报道 如下。 1临床资料 共90例,其中男40例,女50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 25岁,平均51岁;病程最长32年,最短3个月;伴糖尿病3 例,高血压12例,习惯性便秘1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5 例及对照组35例。 诊断标准为入睡困难或易醒,醒后不易入睡,或寐而 不酣,每夜睡眠时间不足4~5 h^白天常有头痛、头昏、心 悸、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状。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未发 现引起失眠的相关疾病。 2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谷维素30mg,每日3次;维生素B,20mg,每 日3次l阿普唑伦0.4~0.8mg或舒乐安定1 ̄2mg,每晚 口服1次,共治疗14天。 治疗组用血府逐淤汤加减。当归20g,赤芍15g,生地 15g,丹参20g,桃仁10g,红花10g,川牛膝15g,柴胡10g, 枳壳lOg,桔梗10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 用精制刺五加注射液(黑龙江完达山制药厂生产)60ml加 入5 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日1次。共治 疗14天。 3疗效标准 [收稿日期]2006--1O—l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7年2月 第23卷2期(总第169期) 0URNAL 0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7 Vo1.23 No.2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此,当用血府逐淤汤治疗。方中当归、赤芍、丹参、生地、桃 准》[1]。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间 仁、红花养血活血,祛淤生新,调益肝肾。柴胡、枳壳、炙甘 延长,伴有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 草疏肝解郁,调理肝脾。桔梗、牛膝两药一升一降,使药力 4治疗结果 上行下达,以交通阴阳。精制刺五加注射液可扩张血管, 两组疗效见表1。 增加脑血流量,调节机体新陈代谢,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脑 表1两组疗效比较例( ) 细胞的血氧饱和度,且具有明显的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 特异性抵抗能力和明显的镇静作用[2]。血府逐淤汤与刺 五加注射液合用,相得益彰,疗效更好。 [参考文献] 注:与对照组比较.*P<O.05;**P<O.O1。 E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 5讨论 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失眠迁延日久,邪气扩散,由气转血,由经入络,而络 主血,脉络阻滞,血络淤滞,心脉受阻,心神失养,阳不入 [23康志强.剌五加注射液治疗脑血管病4O例疗效观察 阴,神不守舍,故气血失调是顽固性失眠的根本原因。因 [J].临床医学,1997,17(1):35~36.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自汗1 7 6例 王洪白 (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重庆409000) [中图分类号]R25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2814(2007)O2一O87一O1 笔者自2000年1月 ̄2005年12月用桂枝汤合玉屏 其中1个疗程治愈96例,2个疗程治愈56例,3个疗程治 风散加减治疗自汗176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于下。 愈9例,好转1O例。治疗1个疗程后疗效不显未再治疗者 1 一般资料 5例。治愈者随访1年未复发。 176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63例,女ll3例;年 5典型病例 龄最小17岁,最大76岁,平均52.3岁;病程最长5年,最 陈某,女,54岁,于2001年6月27日就诊。3年来稍 短3个月。 有不慎则出现感冒症状,畏风,自汗出,体倦乏力。其时已 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是夏季,仍身穿厚衣,头戴布帽。面色苍白少华,神疲体 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自汗诊断标 瘦,时以毛巾擦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缓而无力。血常规 准。症状为白天时时汗出,体虚恶风,稍劳加重,易于感 WBC3.6×10。/L,HGB102g/L。曾用胸腺肽、丙种球蛋 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等。 白、人参养营汤、归脾汤、附桂地黄丸、人参败毒散等药治 2治疗方法 疗,疗效不显。证属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法当益气固表,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药用桂枝12g,白芍15g,黄 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药用桂枝12g, 芪30g,白术20g,防风15g,大枣15g,甘草6g,生姜lOg。 白芍15g,大枣15g,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5g,太子参 气虚甚者加太子参或红参益气摄津,汗出多者加煅龙骨、 15g,生姜lO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每日1剂,分3次 煅牡蛎固涩敛汗,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局部汗出有 水煎服。连服5剂后恶风消除,仍不敢脱帽,自汗大减,唯 淤血者加桃仁、红花、赤芍疏通经络、调和营卫,兼外感表邪 觉体倦乏力,以前方再进5剂。服药后诸症若失,为巩固 者随证加入解表药。每日1剂,分3次,每次加水350ml,煎 疗效,前方去龙骨、牡蛎加砂仁12g,再进7剂。随访1年 取15Oral,适寒温服,7天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未见复发。 3疗效标准 6体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 桂枝汤有调和营卫之功,玉屏风散有益气固表之效, 证诊断疗效标准》自汗疗效标准。治愈:汗止,其他症状消 两者都能治汗,故两方合用能和营解肌、益气固表。方中 失。好转:汗出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未愈:出汗及其 桂枝辛温助卫阳发汗,芍药酸收助营阴止汗,两药相合,共 他症状均无变化。 奏调和营卫之功;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大枣益气补 4治疗结果 中,滋脾生津;甘草调和诸药,护卫中气;黄芪益气固表、白 治愈161例,好转1O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97.2%。 术健脾益气,二者相伍使人体气旺表实,汗不得外泄,邪不 易内侵;防风走表祛风并御风邪。诸药合用,祛邪疏散而 [收稿日期32006--1O一23 不伤正、固表止汗而不留邪,故疗效显著。 ・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