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源于诗,是诗歌的一种变体,最初称“曲子词”或“曲子”同时也是一种音乐文学,词体虽句式参差,但“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言必称诗词,可见诗与词是颇有渊源的。词兴起于唐,早期的文人词多出自中唐,故词产生于初唐,中唐以后方开始流行起来,到了宋代便逐渐脱离音乐,独自成为一种 特殊的抒情诗体,于宋代大放异彩,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殊成就。
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还有一种为花间派。
婉约派代表词人及其代表作:
柳永:《蝶恋花》;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豪放派代表词人及其代表作: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
唐宋词的发展脉络
一、唐代词的兴起
词本源于“胡夷里巷之曲”,它产生于城市商业经济日益发展的基础之上,并在市井坊曲中流行,在秦楼楚馆中传唱,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这些词保留了民间文学的特色,内容非常丰富,有边地将士忠贞卫国的壮语,有闺中妇女思念征夫的哀怨,还有关于男女真挚恋情和悲惨遭遇的描述,甚至还有医生的汤头歌诀,佛教徒的宗教礼赞等等。但只是具有了词的雏形,并不完全具备一种新的文体所应有的独特的格律和形式。随着城市经济日趋繁荣,文化生活日益普及,乐师歌妓活跃于都会城市,为词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民间词因而得到广泛流传。在民间词的影响下,文人们也开始填制新词。目前能见到的早期文人词,一般认为是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文人词到了晚唐五代有了明显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出现了一些著名词人,如温庭筠、韦庄、李煜等,他们以各自独到的风格影响着后来的词人。
二、五代时期词的发展
在五代十国动荡的局面,地处边远的西蜀和拥有长江天堑的南唐战乱较少,加之南唐和西蜀的国君颇爱文学,所以文人才子多萃集于这两处。尊温庭筠为鼻祖,从而形成了花间词派。在《花间集》中,主要词人除温庭筠外,另一位便是韦庄。韦庄的词打破了词为艳
科的传统,除闺情外,还抒写个人真切的乡愁旅思,语言明白,音节响亮,从而开创了文人词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的新风气。从词体发展来看,温、韦二人都是从民间小令发展而来,又以独创性极强的小令影响了以后的词坛,对词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在温词影响下产生了花间词派,而韦词则又影响到南唐李煜词,花间词、李煜词继而又对宋词有着极大的影响。李煜前期的词基本是南朝宫体诗和花间词风的延续。后来身遭亡国惨祸,故后期词能突破艳情樊篱,直抒胸臆,其词风接近韦庄而成就又超过了他,富有个性特色。
三、宋代词的发展顶峰
词发展到宋代遂成为一种时代文学,北宋初期,词人有王禹、钱惟演、潘阆等,他们的词作在继承前代艳丽之风的同时,具有清淡之趣的作品也不少。到宋仁宗时,晏殊、张先、欧阳修、晏几道等人的词作一方面强烈地受晚唐五代的影响,同时承时代太平气象,更加增强了清丽闲雅之趣。柳永的慢词突破了唐五代一般小令艳词的格式而受到大众欢迎并影响到此后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等。可以说,在宋初文人词的发展道路上,占主要地位的是柳永的慢词而不是晏、欧等人的小令。面对这股代表市民文化思潮的“柳词热”,处于社会上层的正统士大夫文人深为不满,他们忌讳俗艳而推崇雅致,因此就出现了企图跳出前人欢艳感伤范围的尝试,这种尝试就是苏轼的词诗合一。苏词的题材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举凡咏史、登临、怀古、悼亡、送别、哲理等无不摄入笔端,这不仅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卑俗的艳科地位,更重要的是使词成为同诗具有相等功能的文体。在词的风格上,苏轼的重要贡献是以他的性格、襟怀、才学和生活感受,开创了豪放词风。辛弃疾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他面对半壁江山,空怀一腔报国心愿却壮志难酬。特殊的经历、独特的个性、坎坷的遭际、激愤的情感,使他自然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无论词的意境、格调和内容等都比苏词有更进一步的扩大与提高。
唐宋词代表作品鉴赏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
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透过此诗句可以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 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的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诗人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
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神宗熙宁八年,苏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为报全城
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苏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小结
唐宋词是我国古代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它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了解我国唐宋词的发展演变历史,提高对唐宋词的鉴赏能力,不仅能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诗中阐发的哲理同样能在生活中给我们很多启示,甚至我们能从中获得非凡的创作灵感。所以在享受经济社会告诉发展带来的物质资源时,也要注重从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促进精神世界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