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温针灸的临床应用

温针灸的临床应用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第3期 27 温针灸的临床应用 乌兰花 关键词:温针灸;痛痹;腰痛;急性胃痉挛;泄泻 中图分类号:R245 31 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02)03---0027---01 温针灸,又称为针上加灸、针柄灸、传热灸、烧针尾,是中 医针刺疗法中的一种方法。此法就是将毫针刺入穴位以后, 在针柄上插艾绒团或插一寸长艾条段,或者在针上先套上 姜、蒜等物后,再插艾条段施灸,主要是使燃烧的艾所产生的 热通过针的热传导调节人体的温度,改善气血循环,从而达 到治疗目的。由于温针有温热性刺激作用,所以对一些针刺 难以治疗的疾病有独到功效。近年来,笔者采用温针灸治疗 急性疑难杂病,有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痛痹 王某某,女,56岁,退休工人,于1998年4月29日初诊, 自诉1月前因着凉致右上肢疼痛,虽然经针、药兼治,但肘关 节疼痛不减,疼痛处不移,得温痛减,遇冷则剧,并日趋加重。 查:右肘关节轻度肿胀,皮肤微凉,按之有压痛,活动受限,右 上肢不敢提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诊断为痛痹。用温 针灸曲池、手三里各2壮,每天1次。温针灸4天后疼痛减 轻,继续用原方法治疗10次后疼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1 年后随访未复发。 2腰痛 李某某,女,52岁,患者腰酸痛1年余,于1996年3月 18日来门诊治疗。近1年来患者腰部冷痛不适,绵绵作痛, 劳累后加重,面色觥白,四肢欠温,腰痛与气候变化关系不 大,睡眠欠佳,苔薄白,脉沉细尺弱。诊断为。肾虚腰痛。治 则:补。肾壮阳、强腰止痛。用温针灸。肾俞3壮,太溪3壮,每 天1次,连续灸治5次,腰痛大减,仍用前法灸治15次后疼 痛消失。 3急性胃痉挛 郝某某,男,40岁,深夜2时突然感觉心窝部绞痛,疼痛 以胃部及周围为主,呈痛苦貌,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苔薄白, 质微淡,脉沉弦。患者平时有腹痛史,特别是深夜好发。经 查未见异常,多药未效。以回阳救急,温中止痛。用温针灸 中脘3壮,神阙隔姜灸,足三里3壮,梁门2壮,温针灸半小 时,腹部温暖热舒,象热流在腹腔向下流动,腹内有响声,顿 时有屁。痛觉明显减轻,取针45分钟疼痛完全消失,晨起如 常,无有不适,随访1年未见复发。 4泄泻 叶某某,男,19岁。因腹泻半年而于1995年5月27日 ・呼和浩特市中蒙医医院(01 ̄31) 2o02年4月19日收稿 初诊。半年前出现发热腹泻,服药后退热,但腹泻不止, 每天3~4次,腹胀腹痛,稀便无粘液,曾用各种抗生素及 多种维生素治疗均无显效。大便培养多次为阴性。近1个 月来服用附子理中丸后稀便好转,但次数仍日行3~4次, 睡眠食纳尚可,查心肺正常,腹平软,脐周围有轻度压痛, 苔薄腻,脉沉滑。诊断为脾虚泄泻。治则:健脾养胃止泻。 用温针灸上巨虚3壮,气海1壮,脾俞1壮,天枢3壮, 每天灸1次,连续8次后大便次数减少,日行2次,腹胀 腹痛也有减轻,仍按原法灸12次后大便正常,腹痛消失。 随访半年未复发。 温针灸急症临床并不局限于以上几种。如:面瘫。温针 灸下关3壮后再配针刺太阳、攒竹,颧髂、地仓、健侧合谷。 肩凝症,温针灸肩髑、肩内陵、肩外陵各1壮,曲池1壮,阴陵 泉3壮,条口3壮。产后癃闭,温针灸中极、关元各3壮。神 阙隔姜灸3壮。婴儿疝灸神阙等,临床应用亦很有效验。 5体会 温针灸,古代医家极为重视,尤以预防疾病、拯救垂危为 优。临床实践中,抢救急症患者,运用温针灸疗法,确有实用 价值,有推广研究的必要。 本文通过病例说明临床只要辨证得法,用温针灸确能收 效,特别对虚寒症、偏阳气虚弱者效果更佳。 温针灸的作用是通过针的热传导刺激经络穴位以调节 经气运行,调整机体阴阳,从而取得疗效。目的在于使机体 阴阳不协调的病理状态恢复正常。 “得气”,一般指在针刺时施以一定手法使循环经感传直 达病所所产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叫“得气”,也称为“针感”。 它是临床针灸治疗的好坏标志,也可提高针灸治疗效果。可 是在临床医者往往未重视温针灸的“得气”,只认为局部皮肤 红晕就是“得气”的反应。我们认为局部皮肤发红并不是穴 位刺激后唯有的反应,而是温针灸出现的感传关键在于使热 量适中、持续,传之深透体内,透入肌肤,才能取得较好的疗 效。 温针灸的治疗方法具有温热性刺激的特点,是温热感 沿经络流动传导的距离以各人的反应性有所不同,有的反 应极差,传导不明显,有气功的患者感应传导特别明显。 温针灸时,热流除循任督脉行走外,还通到四肢。临床认 为温针灸的感应传导感有四种,即热流感、运气感、蚁行 感、热沉重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