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山水游记类

2019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山水游记类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山水游记类文言文阅读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 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今天让我们跟随古人一起进入游记类文言文的阅读,去领略更多的美景吧! 阅读步骤 第一步:总体阅读,整体把握。 初步阅读时做题必不可少的一步。在第一遍阅读时要梳理出下面两个重要点: 重要点一:初步完成表格 何人 何时 何故 何地 何景 游览地点 所见景物 景物特征 作者情感 重要点二:梳理作者的“游踪”完成表格 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先按照上面所讲的梳理出两个重要点,完成表格,然后回答问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 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 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 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远涉椒③板。有土坧 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 云光黯甚,这浸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 得少休想。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齦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边山僧,更问名胜处。僧 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 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 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泊,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因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嗌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 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窃究,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 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 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一)梳理基本要素: 何人 何时 何故 何地 何景 张少弋,叶中理,我 壬子正月八日+明晨=壬子正月九日 屡欲游,未果 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破山寺 破龙涧 望海墩 小路 太公石室 招真宫 读书台 拂水岩 潭 山脉,赫石 云光 高山 (二)梳理游览踪迹。 游览地点 所见景物 景物特征 高 作者情感 感叹自然的神奇,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 感叹自然的神奇,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 舟行山下 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 泊舟山麓, 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泊舟山麓 远 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上破龙涧 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神奇 感叹自然的神奇,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 升望海墩 云光黯甚,这浸一色,莫辨瀛海。 绚丽 感叹自然的神奇,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 感叹自然的神奇,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 感叹自然的神奇,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 取径以南 齦腭摩天,崭绝中断 险峻 读书台, 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拂水岩 而上,上拂数十丈。 壮阔 本文作者的情感相对单一,但是也有一些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是随着景物而变换的,也即是我们常说的“情随景迁”,针对这样的文章,我们就要梳理出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 如《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就经历了由“乐”到“悲”再到“乐”的转变: 乐:美丽的景色,友人的陪伴,闲情与雅趣。 悲:因“歌”而起,概叹英雄人物的兴亡幻灭,悲叹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 乐:想到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阐发永恒与变化,无穷与有限皆是相对的道理,提出消除外幕,冥于自然的解脱之道。 1.下面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 ( )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 莫辨瀛海 ⑤齦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C 【解题思路】 我们可以整理出作者的游踪: 读书台,拂水岩 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⑥正确 取径以南 齦腭摩天,崭绝中断 ⑤正确 升望海墩 云光黯甚,这浸一色,莫辨瀛海。 ④正确 登山途中 上破龙涧 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②正确 . 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传说,非所见,排除③ 入破山寺 泊舟山麓 泊舟山麓, 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舟行山下 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 山下所见,排除① 第二步:把握关键,深入分析。 通过第一遍的阅读。我们初步把握了文章的基本脉络,接下来的阅读,我们就要找准文章及问题中的关键点,找到景和情的结合点,重点分析文章中作者评论的部分,这个分析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需要深入挖掘出情感及哲理。即通过阅读,需要完成下面的表格。 何人 何时 何故 何地 何景 何情 何理 例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何人 何时 何故 何地 何景 何情 何理 欧阳公,从游者,我 欧阳公作州之二年 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醒心亭 群山,云烟,旷野,草树,泉石 我能理解欧公喜爱山水,但欧公正真的快乐是国泰民安。 欧阳修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他悠闲地游览醒心亭时心中却澎湃着激越的政治豪情。 2.下面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 )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③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答案】B 【解题思路】②句句后“岂公乐哉?”可知这不是“公之乐”;⑤句写同游者的“喜”与“幸”,不是“公之乐”。运用排除法可得出正确答案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串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议论长于记叙。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答案】C 【解题思路】对应原文,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这并非欧阳修之乐。在阅读时就要找到这一个作者评论的关键点。加上阅读时要从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重点关注作者的评论,这往往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地方。 第三步:抓住题干,注意技巧。 在阅读题目时,要注意读全、读准题干,即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准确把握题干中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还是选错。同时还要注意答题技巧。 例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待漏院①记 〔宋〕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②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③,相君至止,哕哕④銮声。金门未辟,玉漏偁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⑤,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⑥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⑦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⑧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选自《四部丛刊》本《小畜集》 [注释]①待漏院:宰相等待早朝休息的地方。②咎:指皋陶;夔:相传为尧、舜时乐官;房:指房玄龄;魏:指魏征。③火城:朝会时的火炬仪仗。④哕哕(huì):铃声。⑤慆慆(tāo):纷乱。⑥重瞳: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⑦备员:凑足人数,同“窃位”。⑧棘寺:掌管司法的机构大理寺的别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兵革未息,何以弭之 弭:平定 B.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 避:辞去 ..C.皇风于是乎清夷 夷:平 D.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 复:回复 ..解析:此处考察一词多义,“复”是一个重要的文言实词,其意思有: ①<动>返回;回还。《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信陵君窃符求赵》:“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②<动>回复;回答。《信陵君窃符求赵》:“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送东阳马生序》:“不敢出一言以复。” ③<动>恢复;还原。《出师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师说》:“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④<动>免除赋税徭役。《史记·高祖本纪》:“沛幸得复,丰未得复。” ⑤<动>报复。桓宽《盐铁论·本论》:“有复匈奴之志。” ⑥<副>再;又。《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 ⑦<名>夹衣。《世说新语·夙惠》:“冬天昼日不著复衣。” ⑧<形>夹层的。《旧唐书·王锷传》:“作复垣洞穴,实金钱于其中。” ⑨<形>繁复;重复。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 ⑩<动>通“覆”,覆盖,盖住。《女娲补天》:“天不兼复,地不周载。”《促织》:“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复”的宾语是“私仇”在以上义项中应该选择⑤“报复”之意。 答案:D(复,应该是“报复”之意)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贤相心思的一组是:(3分)( ) ....①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 ②四夷未附,思所来之 ③兆民未安,思所泰之 ④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⑤旧恩未报,思所荣之 ⑥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题目中有三个关键词:“全部”“贤相”“心思” (①说的是古代好宰相咎等的行为。⑤说的是第二种宰相,报恩要使之荣耀。⑥说的是第三种宰相,不思进取,只居高位贪图享受。) 答案: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人)( ) ...A.作者认为万物能生长,年年有收成,百姓能相亲,万国能安宁,是们商讨治国纲要,分守自己职责,勤于治理,伸张了皇帝的教化的结果。 B、上卿大夫能早起晚睡事奉国君,更何况宰相呢!并举古代善于治国的贤相,说明宰相不只有品德,也一定要勤劳。 C、阐述朝廷设置待漏院的目的,要求宰相勤于政务。上朝日,宰相到达,到待漏院暂息。等候上朝之际,让宰相多想想朝廷大事。 D对宰相按职责品行分成三类加以阐述,对第一类是肯定的,认为应该让他们总管百官,享受优厚的俸禄;而对第二类和第三类态度则是一致的,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解析: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对第二类宰相采取了严厉的批判,“下死狱,投远方,亦宜也”;对第三类宰则是否定“亦无所取焉”) 答案:D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4分) ⑵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3分) ⑶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3分) 答案(1):田园大多荒芜,怎样去开垦。贤人尚未任用,我怎样进荐他们;奸人在朝,我将怎样贬斥他们。(标准:辟、野、进、通顺各1分) 答案(2):宰相提出建议,皇上蒙惑,政权由此而毁坏,皇位因此而动摇(标准:焉、隳、通顺各1分) 答案(3):因此懂得一国之政,万人之命,系于宰相,难道可以不谨慎吗?(标准:是、悬、通顺各1分) 1.关注文言实词:特别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解释时结合上下文分析。 2.关注文言虚词,借助已学文章联想推断,准确释义。 3.关注文言翻译,抓住关键的字词,特殊句式翻译时要灵活调整。 4.认真读题干,明确题目中的关键词。 强化练习 练习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襄州宜城渠记 曾巩 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门,东南而流,春秋之世曰鄢水。左丘明传,鲁桓公十有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是也,其后曰夷水。又其后曰蛮水,郦道元所谓夷水避桓温父名,改曰蛮水是也。秦昭王三十八年,使白起将,攻楚,去鄢百里,立堨,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遂拔之。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田皆为沃壤,今长渠是也。 长渠至宋至和二年,久隳不治,而田数苦旱,川饮食者无所取。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自二月丙午始作,至三月癸未而毕,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 盖鄢水之出西山,初弃于无用,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举众力而复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其余粟散于四方。盖水出于西山诸谷者其源广,而流于东南者其势下,至今千有余年,而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使水之源流,与地之高下,一有易于古,.则曼叔虽力,亦莫能复也。 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公听之不疑,沮止者不用,故曼叔能以有成。则渠之复,自.夫二人者也。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于世也。及其后言渠堨者蜂出,然其心盖或有求,故多诡而少实,独长渠之利较然,而二人者之志愈明也。 . 熙宁六年,余为襄州,过京师,曼叔时为开封,访余于东门,为余道长渠之事,而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予至而问焉,民皆以谓贤君之约束,相与守之,传数十年如其初也。而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夫宜知其山川与民之利害者,皆为州者之任,故予不得不书以告后之人,而又使之知夫作之所以始也。八月丁丑曾巩记。 (选自《元丰类稿》,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去鄢百里,立堨 去:距离 .B.一有易于古 一:一旦 .C.沮止者不用 用:任用 .D.独长渠之利较然 较:明显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二人者之志”的“志”的一组是(3分) ①川饮食者无所取 ②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 ③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 ④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 ⑤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 ⑥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渠源流数易其名,春秋之世曰鄢水,其后曰夷水,其后为避桓温父讳而命名为蛮水。 B.曼叔修复长渠后,再将此事禀告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张公没有怀疑他的动机。 C.现实中谈论筑渠造堰的人很多,但他们的心里或有私欲,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 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要州官们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从而积极兴修水利。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4分) (2)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3分) (3)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3分) 参: 5.(3分)C (用:采纳) 6.(3分)C (“二人者之志”的“志”指的是一心为民,发挥长渠之利的心愿。①③不符合要求,①指干旱之害,③指修复水渠的客观条件。) 7.(3分)B (时间顺序错,禀告在先,修复在后。) 8.(1)(4分)县令孙永(曼叔)带领在长渠下游地区种田的百姓,疏通长渠毁坏阻塞之处,最终修好了旧时的水堰。(“民田渠下者”“堨”“完”各1分,句意1分)(2)(3分)直到白起利用它来祸害楚国,后世反而依靠它得到好处。(“资”“顾”各1分,句意1分)(3)(3分)所以曼叔能根据故迹,把已废的长渠修复。(“因”“兴”各1分、句意1分)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南康直节堂记 [宋]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逐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岌然:高耸的样子 ..B.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D.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 C.不为皦察之政 皦察:严明苛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既写景叙事,又记人明志,叙事描写自然贴切,情与心思俱入佳处。 B.“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直节堂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 C.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赞赏徐望圣的品行节操。 D.客醉而歌,畅抒胸怀,是作者多年来不平遭遇郁积的愤懑的一次宣泄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5分) 译文: ②.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4分) 译文: 参: 2.(3分)B(特立:,挺立,高高耸立) 3.(3分)B(不是“直节堂的‘直节’之性”,而应是“巨杉”的直节之性。) 4.(9分)①(5分)它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②(4分)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闽。昼则舟揖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令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①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日:“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别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注:①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兰台宫,遗址在现在湖北省钟祥县东。②窃会(kuài)计之余功: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会计,指征收钱谷等事。余功,功劳之余,即剩余时间。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即:就着,凭借 .B.周瑜、陆逊之所骋骛 骋骛:纵横,活跃 ..C.王披襟当之 当:抵挡,挡住 .D.将何往而非病 病:忧愁,怨恨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庶人安得共之 ②沛在 .C.①昼则殉楫出没于其前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①乌睹其为快也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面属于亭子命名为“快哉”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以览观江流之胜 ②有风飒然至者 ③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④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⑤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A.①②④ B .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③⑤ 4、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快哉亭上,既能见到长江美景,又能观赏岸上的山川草木,还可由故城遗迹,缅怀古代英雄,这些都足以让人感到愉快欢乐。 B.写楚襄王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君王富贵者的那种快乐,不是人人都追求得到的,普通的人只要得到世俗的快乐就够了。 C.人是否感到快乐,固然与山川形势等外部环境有关,但更在于无论得意还是失意,要内心有自得之乐,要有坦然自适的态度。 D.写张梦得不以谪为患,既然是对他遭“不遇之变”而自放山水之间的旷达行为的赞许,也是对失意士人的慰藉。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译文: (2)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 译文: (3)土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译文: 1、答案:C 解析:当:应该是“面临”、“面对”的意思。 2、答案:A 解析:A以:“因为”,“由于”,表原因。 B安:副词,“怎么”、“哪里”代词,“哪里”、“什么地方”,作前置宾语;C则:连词,“就”,表示对举,连词,“就”表顺承; D其:代词,指前面的“连山绝壑”等事物/代词,“他的”,代指人。 3、答案:D 解析:②说的是楚襄王之事,⑥说的是由快哉亭所见及张君行为引起的感想。 4、答案:B 解析:意在说明是否感到快乐,在于人的态度。 5、答案:(1)那些遗留的风流胜迹,也足以使世俗的凡人称快。 (2)楚襄王快乐的原因,和老百姓痛苦的原因,这是由于人们的处境不同 (3)士人生存于人世,假如内心不能自我得意,那么到哪里又不会忧愁呢?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