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影视的发展与变化
白夜里行走
“外国的月亮比国内圆”,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大多数普通民众的认知。那时候的人们,追捧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人,评价穿着品味以“洋气”为最高赞扬,但那时候的我们,还没有看过多少国外大片,各种英剧、美剧、韩剧、泰剧,也成就了影视行业的一些经典,创造出很多优秀的,以中国特殊文化为背景,反映中国民众生活的或者寄托美好愿望的影视作品,至今为人们所怀念。
不得不说,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各行各业都经历了蓬勃发展的过程,其中当然也包括影视行业,进入21世纪以后更是开始各种大投资、大制作,商业片填满了各大影院的屏幕和电视荧屏,其中不乏口碑与票房,或者口碑与收视率双丰收的作品,但大多数则是为了迎合目前年轻观影人群的口味,由此导致的烂片满天飞的现象也司空见惯。
首先是电影方面,回顾刚刚过去的2015年,可谓是国产电影的“丰收大年”,这一年,国产电影的总票房超过400亿元,其中票房前十名的电影,国产占到七部,这是个可喜的数字,同时也是值得肯定的成绩。分析这一年的国产电影奋起的原因,我们不难得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因此可以将电影作为一种精神娱乐消遣,这大大促进的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另外,2015年有很多影片,比如《大圣归来》、《刺客聂影娘》等,都是导演经过多年沉淀,团队经过多年打磨才成就的好作品,公道自在人心,受到欢迎是预料之中;也有《煎饼侠》、《捉妖记》等诙谐幽默,适合家庭聚会等场合的商业喜剧片,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品味。这些成就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毕竟2015年不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电影市场带来的是更大的冲击,我们自己的作品能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所以,在电影市场中,“国外的月亮已经不是
那么圆了”,或者说“我们的月亮正在逐渐变圆”。然而,这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毕竟,国内票房第一的《捉妖记》走出国门之后,并没有像我们预料的那样受欢迎,文化底蕴的不同是最大的原因,这说明我们的电影水平,距离走出国门,征服世界观众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看电视剧方面,近几年来,我们的电视剧产量大,投资高,热度高。2015年总产量达400多部,且平均集数超过40集。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尽管如此,观众还是总在抱怨“剧荒”时不时到来,这是又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并不是没有电视剧可看,而是没有好的电视剧可看。对比一下90年代、21世纪初期和现在的作品,观众们看到的是科技的越来越进步,特效的越来越逼真,剧集越来越长,服饰越来越华丽,与此同时,广大电视观众还看到,科技的进步并没有弥补剧情逻辑的缺陷,华丽昂贵的服饰也弥补不了演员不能投入所带来的出戏感,没有用过心的作品却靠炒作、槽点拼热度,观众津津乐道的同时,是对电视剧市场与日俱增的失望。我们回顾早年电视剧兴起时那些不断涌现出优秀作品的年代可以发现,那时的艺术家与制作人是踏实、认真讲故事的,在资金欠缺的情况下尽量缩短时长,但却弃繁从简、精益求精,与现在的大量注水、靠狗血剧情来拖长集数的作风大相径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种精神世界无法跟随物质进步的遗憾。纵观其原因,是社会在不断变化,随着网络、手机的发展,人们很少真正关注电视了,很多年轻人买电视仅仅是为了摆设,网络上的资源应有尽有,人们又为何愿意花费广告时间呢?另外就是现在整个电视剧市场的风气,是追求大明星、大制作,而不是真正的制作艺术作品,反映真实的人情冷暖,过度的架空本来的生活,让观众在观看时没有代入感,过度的制造曲折的剧情,让观众看起来没有真实感,这是主要的原因。
横向来比较,我们发现,近几年来,我们大量进口电视剧,对国产电视剧市场确实造成的不小的冲击。这些国外的电视剧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韩剧的浪漫,美剧的烧脑,英剧的精致,让我们更加不愿意青睐自己种类单一的电视作品,但我们应该
知道,任何作品都是深深的根植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中的,我们的古装剧、抗战剧、婆媳关系伦理剧,恰恰是我们的特色所在,但不仅限与此。新时代到来之后,传统的理论已经太过陈旧,观众在海内外众多的选择中,对国产剧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我们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去除浮躁风气,需要规范我们的管理制度,需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需要创新,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有优势,才能让承载着我们优秀文化的影视作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