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1期 现代园艺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罗宦宾 (四川省平昌县农业局土肥站,四川 平昌636400) 摘要:在皖南酸性红黄壤上进行了为期4年的定位试验,探讨不同作物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方面优于单施化肥。稻草还田产量最高,稻草>油菜秆> 麦秸草>单施化肥,并且作物产量随着稻草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以稻草还田最佳,且 土壤养分的增加量随着稻草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 关键词:秸秆还田;稻草;油菜秆;麦秸草;产量;土壤养分 作物高产优质品种的不断推广和作物复种指数的提高, 不仅要求土壤肥力具有较大的负荷量,而且要保持较高的肥 力水平。有机肥具有培肥土壤、土壤养分的特殊功能,但 随着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有机肥的施用愈来愈少,作物秸秆 作为主要的有机肥源,直接还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已成为必 然。为此,笔者于1997~2001年在安徽省广德县进行了有机 无机肥料定位试验,对作物秸秆还田后的增产效应和培肥土 壤效果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位于安徽省广德县杨杆乡水田。试验共设5个处 理:①单施化肥;②化肥+稻草一1;③化肥+稻草一2;④化 肥+麦秸草;⑤化肥+油菜秆。试验小区面积24 m ,3次重 复,完全随机设计。稻草一1、麦秸草、油菜秆施用量为1500 kg/hm2,稻草一2施用量为3000 kg/hm 。5个处理的化学肥料 用量相同,即施纯N肥150kg/hm2,P205 45kg/hm。,KzO 90 kg/hm 。氮肥用尿素,磷肥用过磷酸钙,钾肥用氯化钾。全部磷 肥、钾肥、稻草、麦秸草、油菜秆及50%氮肥作基肥施用,剩余 50%氮肥作追肥施用。试验连续进行了4年,每季作物收获 时,每小区采集植株样进行植株形态和产量组成因素观测,实 收每小区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秸秆作为一种有机肥料,肥效发挥缓慢且持久,除能供给 农作物所需的养分外,还能为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必要 的能源和营养物质。土壤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水平的一个 重要指标,秸秆还田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2.2不同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作物秸秆还田后,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特别是土壤速效养 分含量和微生物量增加较多,同时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对作 物产量的提高具有明显效果。结果表明:稻草还田油菜平均增产 148~184kg/hm2,增产率为856%~10.64%;水稻增产430~ 490kg/hm ,增产率6.89%~7.85%。油菜秆和麦秸草还田油菜分 别增产84和48kg/hm 增产率分别为4.86%和2.78%;水稻分别 增产354和3 12 kg/hm2,增产率分别为5.67%和5.00%。由此可 看出,稻草还田作物增产最明显,并且作物产量随着稻草用量 的增加而增加。 2.3不同处理对作物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实行秸秆还田后黠秆覆盖在土壤的表面,使土壤避免阳光 的直接照射和雨水冲刷冰分不易蒸发和散失'养分不易流失,能 被作物充分吸收和利用作物营养生长加速。有证据表明,稻草 还田油菜株高增加了1.6~3.0 cm;水稻株高增加了1.6~3.0cm。 油菜秆还田和麦秸草还田油菜株高分别增加了2.3 cm和4.0cm, 水稻株高分别增加了1.1 cm和0.8cm。良好的营养生长为生殖生 长打下了基础。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养分萁腐烂后为 作物提供必要的养分,4寺别是丰富的钾素养分,对促进作物的生 殖生长具有明显作用。钾素养分还具有壮秆作用,使油菜生长健 而不旺,增加分枝。 3 结论 3.1秸秆还田可培肥地力 试验结果表明,在酸性红黄壤上用秸秆配施化肥,土壤有 机质含量比单施化肥提高了14.0%~28.7%。由于土壤有机 质的增加,促进了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富集和协调。秸秆还田与 单施化肥比较,土壤全氮含量增加了5.5%~40.1%;碱解氮含 量增加了13.2%~30.8%;有效钾含量增加了4.8%~21.0%。 作物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其中以稻草还田效 果最佳,且土壤养分的增加量随着稻草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 3.2秸秆还田可提高作物产量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提高具有较大的作用。油菜平均 增产48~184kg/hm ,增产率2.78%~10.64%;水稻平均增产 312~490kg/hm ,增幅为5.00%~7.85%。稻草还田产量最 高,稻草>油菜秆>麦秸草>单施化肥,并且作物产量随着稻 草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参考文献 1衣桂花,耿新高,于诗江,等.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A】.见:周健民主编.农田乔分平衡与管理【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0 2赵兰坡.施用作物秸秆对土壤的培肥作用 土壤通报,1996(2) 3刘经荣,刘永厚,张德远,等.稻草还田对水田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的影 响[1].土壤学报, ̄984(2) (责任编辑张芝) 一9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