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九年级物理课上笔记

九年级物理课上笔记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九年级物理课上笔记(11~17章)

第十一章:多采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还叫总星体)

(1)宇宙:有数十亿个星系组成,银河系是其中一个。

(2)太阳:是银河系中几千亿恒星中的一员,周围有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水星距太最近、木星半径最大)

(3)地球:太阳系中一颗行星,离太阳较近第三条轨道上转动。

(4)运动:整个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并且处于运动和发展中。

2.分子:(1)定义:构成物质保持原物质性质最小微粒。

(2)特点:A.小:直径百亿分之几米。(10-10m)B.多:1cm3的水中含3.35×1022个水分子。

C.分子力。 D.分子无规则运动。

3.物质三态:(1)定义:固态、液态、气态。

(2)体积变化:物质从固态→液态→气态体积变大,从气态→液态→固态体积变小。

(3)变化原因:构成物质的分子排列方式发生变化:A.固态:分子力大、排列规则。

B.液态:分子力小、可以移动。 C.气体:不受力约束、自由乱跑。

(4)特征:固体——有一定体积和形状。液体——有一定体积没有一定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体——没有一定体积和形状,具有流动性。

4.原子结构:(1)内容: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组成。

(2)与太阳系的异同:运动所需要的力不同、都围绕质量很大的中心转。

5.纳米:(nm)(1)定义:最小的长度单位。(最大的长度单位 是光年,应用在宏观宇宙中)

(2)应用:常在微观世界中应用。如:分子直径:0.3~0.4nm。(3)大小:1nm=10-9m。

二.质量:

1.定义: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m)

2.单位:(1)主:千克。(kg)(2)常:比千克大的有吨(t)、小的有克(g)、毫克(mg)。

(3)算:1t=103kg=106g=109mg

3.常见物体质量: (1)氢原子1×10-27 (2)大头针约8.0×10-5 (3)一元硬币约1×10-2

(4)成人50~70 (5)大象6.0×103 (6)地球6.0×1024 (7)太阳2.0×1030

4.属性: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5.测量工具:天平:(1)用途:测质量工具。(2)常见:A.实验室:天平:(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

B.买卖市场:各种秤:(台秤、杆秤、电子秤)

(3)构造:横梁、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平衡螺母、天平盘、砝码。

(4)使用:A.使用前三步调:a.天平水平放置。b.砝码移到零位。c.调螺母指针指中线。(左偏右移偏移)

B.使用时两步做: a.左盘放物体右盘用镊子由大到小增减砝码、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b.左盘物体质量等于右盘砝码质量加上游码 对应刻度的质量。

C.使用后要整理:本着先放后拿的方法归原位。

(5)注意事项:A.不要超量程B.砝码要用镊子捏,不要用手拿。C.潮湿腐蚀物品不能直接放盘中。

三.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公式:ρ=m/V(ρ—密度、m—质量、V—体积)。

3.单位:(1)主:千克/米3(kg/m3)(2)常:克/厘米3(g/cm3)(3)算:1g/cm3=1kg/dm3=1t/m3=1000kg/m3

4.常见密度:(1)固:金19.3、铅11.3、银10.5、铜8.9、钢铁7.9、铝2.7、冰0.9×103。

(2)液:水银13.6、硫酸1.8、海水1.03、纯水1.0、煤油酒精0.8×103。

(3)气:氧1.43、空气1.29、氢0.09。

5.特性: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不同,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相同的。

6.物理意义:水:1.0×103kg/m3。(1m3水的质量为1000kg)

7.应用:常用密度来鉴别物质。(鉴别物质的方法:状态、硬度、光泽、颜色、气味、

金属或非金属。)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1)用途:测液体体积的工具。 (2)使用前的观察:单位标度、量程和 分度值。

(3)使用方法:A.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B.液面为凹形应读凹底对应的刻度线。

C.液面为凸形应读凸面对应的刻度线。

2.测盐水的密度:(1)天平称出适量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1)。

(2)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得倒入的盐水体积(V水)。(3)天平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质量(m2)。

(3)单位:毫升(mL)、升(L)。1mL=1cm3 1L=1dm3(4)则m水=m1-m2。(5)利用ρ=m/V算出ρ水

3.测石块的密度:(1)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石)。 (2)量筒测出放石块前水的体积(V1)。

(3)量筒测出放石块后水的体积(V2)。(4)则V石=V2-V1。(5)利用ρ=m/V算出ρ石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在社会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价值,(选种、选材等)与社会生活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2.密度与温度的关系:(1)热账冷缩与风的形成: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周围温度低密

度大的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对流),并且风在流动过程中具有能量。

(2)水的反膨胀: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一般物质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而水

在0—4℃间遵循热缩冷胀的规律。

3.密度与物质鉴别:天平测质量、量筒测体积、 公式算密度的方法来鉴别。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的物体的位置变化。

(2)分类:A.按路线分:直线和曲线运动。 B.按速度分:匀速和变速运动。

2.参照物:(1)定义:为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事先假定不动的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2)选法: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但一般不选被研究的物体为参照物。

3.运动的相对性: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运动

和静止的物体,参照物选的不同同一物体会出现不同的运动状态。

4.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同步通信卫星与地球的自转是同步的,相对于地面上的某一点是静止的。

5.注意:运动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而绝对运动的物体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运动的快慢

1.速度:(1)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S/t(V—速度、S—路程、t—时间)

(4)单位:A.主:米/秒(m/s或m•s-1)B.常:千米/时(km/h或km•h-1)C.算:1m/s=3.6km/h

( 5)常见物体的速度:(P31)(约)人步行—1.1m/s、自行车—5m/s、列车—40m/s、光速—3×108m/s。

3.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2)公式和单位与速度的相同。

4.平均速度:(1)意义:粗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运动物体通过的总路程与这段路程上所用总时间的比值。(3)公式和单位与速度的相同。

5.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三. 长度时间和的测量

1.时间的测量:(1)单位:A.主:秒(S) B.常:时(h)、分(min) C.算:1h=60min=3600S

(2)测量工具:A.古代:日晷(gui)、沙漏。B.现代:钟表、停表、原子钟(30万年只差1S)。

(3)1S定义:铯(se)原子振动9192 631 770次所需要的时间为1S。

(4)单摆:测定时间的工具,它的周期和频率都随摆线长的变化而变化。

2.长度的测量:(1)单位:A.主:米(m)

B.它: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C.算: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

(2)常见长度:(P37)(3)测量工具:刻度尺:

A.用途:测物体长度的工具。B.常见:直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C.使用前的观察:量程、零刻线和最小分度。

D.使用方法:a.刻度尺紧贴且平行; b.左对零线或对大刻线;

c.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d.估读下一位且记单位。

(4)测量结果的组成:数字和单位。

3.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产生误差的原因:人和工具。(估数不准、尺子弯曲、热胀冷缩)

(3)减小误差的方法:正确使用刻度尺,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误差与错误区别:错误是应该可以避免,但误差是不能消灭,只能减小。

四.力

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其它物体对它施加了力,没有物体

就不会有力作用)

2.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如:弹簧橡皮筋的形变、铁球变铁饼变铁条等)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物体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影响力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单位:(1)主:牛顿(牛)(N)。

(2)规定: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在地球附近受到的重力为9.8N。

4.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另一个物体对它

施加力的作用)

5.作用点的找法:一般一个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的接触部分,重力、平衡力、合力、浮力的作用点在物体

重心上。

6.力的示意图:沿力的方向画一条有向线段,并使力越大线段越长,线段的起点或终点都可以表示力的作

用点。如:画50N的推力和拉力。

五.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1)研究过程:A.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B.

伽利略:

a.实验: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获得相同的速度,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表

面上运动的距离一次比一次远但最终还是停下来。原因是:小车在不同表面

上受到的摩擦阻力一次比一次小。

b.结论:平面越光滑受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越远,速度减小的越小,越接近匀速。

若在运动中不受力,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还叫惯性定律)

(3)注意:A.此定律不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结论,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力学定律。B.不受力的含义:

a.理想:不受任何力。(实际上不受力的物体是根本不存在的)

b.实际:不受外力、受平衡力、受合力为零。 (效果抵消)

c.“或”不能理解成“和”。

2.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所以(

牛顿第一定律还叫惯性定律)

(2)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它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解释惯性现象的方法:A.先说明原来物体的运动状态。B.再说明因受力改变运动状态。

C.后说明因惯性运动状态不变。

(4)例:铲子送煤、跳车易倒、惯性小球、锤头套紧。

六.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二力平衡。(是一对平衡力)

2.实验:小车在支架上受F1F2两力作用,改变物体、直线、方向、大小,都会使小车失去平衡。

3.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

平衡。

4.应用:举起的杠铃、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挂在教室里的电风扇、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

5.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作用在同 一个物体上的为一对平衡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为一对

相互作用力。

第十三章:力和简单机械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性:(1)定义: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能恢复原来状态的性质。(弹簧)

(2)限度:弹性物体受力形变后还能复原的最大范围。

(3)塑性:物体受力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4)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5)常见:压力、支持力、拉力。

2.弹力:(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时而产生力。(2)单位:牛顿(N)。

(3)产生:弹性形变时而产生的。

3.弹簧测力计(弹簧秤):(1)用途:测力的工具。

(2)制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工作原理)

(3)使用前的观察:量程、最小分度和拉力回零。

(4)使用时注意:A.弹簧秤匀速直线运动。 B.待指针稳定后读数。

C.读数视线与指针相平。 D.记录数字后面写牛顿。

4.力的分类:弹力、场力和摩擦力。

二.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物体存在的相互吸引的力。(重力来源于万有引力)

2.重力:(G)(1)定义:地面附近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 的力。(简称物重常叫重量)

(2)单位:牛顿(N)。(3)测量工具:测力计。(常用的是弹簧测力计——弹簧秤)

(4)特点:A.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地面上被研究物体。B.方向:竖直向下。

(5)重力和质量的关系:A.内容: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公式:G=mg(G—重力、m—质量、g—9.8N/kg)

C.g=9.8N/kg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在 地球附近受到的重力为9.8N。

D.图象: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重心:(1)定义: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2)找重心的方法:对角线法和悬挂法。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

运动的力。(静、滑、滚)

2.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压力大小。(接触面一定,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一定,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产生摩擦的原因:相互接触物体表面凹凸不平,相对运动时产生彼此碰撞、啮合、阻碍作用。(“光滑表

面”时摩擦力可忽略不计)

4.测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弹簧秤匀速直线拉动物体时摩擦力等于弹簧秤的读数。(平衡力)

5.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或把接触面弄粗糙些。

6.减小有害摩擦的主要方法:(1)滚动代滑动。(滚动轴承)(2)使摩擦面彼此离开:

A.加润滑油形成油膜。B.充气形成气垫。(气垫船)C.磁悬浮列车形成同极相斥。

7.方向:一般情况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特殊情况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四.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五要素:(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2)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3)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0)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作图:4.杠杆的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5.杠杆平衡条件:(1)内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2)公式:F1×L1=F2×L2。

(3)性质:作用在杠杆上的力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

6.分类:(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L1>L2)(撬棒、铡刀、板子等)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L1<L2)(理发剪刀镊子船浆等)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L1=L2)(天平、定滑轮)

7.杠杆上力和距离的关系: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但必须多移动距离,要想少移动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

由少移动距离的杠杆是根本不存在的。

8.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为了省力、省距离或为了改变力的方向。

五.其他简单机械

1.滑轮:(1)定滑轮:A.定义:轴固定不动的滑轮。B.实质:等臂杠杆的变形。(∵L1=L2 ∴F1=F2)

C.特点: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D.应用:旗杆上的滑轮。

(2)动滑轮:A.定义:轴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B.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的变形。(∵L1=2L2 ∴F1=1F2/2)

C.特点: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方向。

(3)滑轮组:A.定义: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装置。B.特点: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方向。

C.性质:a.滑轮组由几段绳子承担重物拉力是总重力几分之一。(F=G总/n)

b.滑轮组由几段绳子承担重物,重物上升的高度就是拉力作用点移动距离

的几分之一。(∵n股 ∴h=S/n)(与摩擦无关)

2.轮轴:(1)定义:轮和轴组成绕共同轴线旋转。(2)实质:连续旋转的杠杆。(3)公式:F1R=F2r

3.斜面:(1)特点:可以省力但要多移动距离的简单机械。(2)公式:FL=Gh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一.压强

1.压力:(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F)

(2)方向:跟物体受力面垂直。(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3)单位:牛顿(N)

(4)作用点:在所压表面上。(5)注意:压力不都是重力产生的,压力和重力 是不同的物理量,

只有水平放置的物体在数值上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p)(1)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如何的物理量。(2)定义: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p)

(3)公式:p=F/S(p—压强、F—压力、S—受力面积)

(4)单位:A.主:帕斯卡(帕)(Pa) B.它:千帕(Kpa)兆帕(Mpa)(毫米高汞柱mmHg)

C.算:1Mpa=103KPa=106Pa=106N/m2 (1mmHg≈133Pa)

二.液体的压强

1.产生:液体的压强是由液体的重力产生的。

2.压强计:(1)用途:测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

(2)用法:据U形管两液面高度差来确定液体内部压强大小。

3.特点:(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底、壁、上下、左右、前后)

(2)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3)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4)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4.连通器:(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2)原理:连通器里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是相平的。

(3)推论:∵一种不动相平。∴一种流动不平且高向低处流∴两种不动不平且密度小

的液面高。

(4)应用:船闸

5.公式:(1)内容:P=ρgh(P—液体的压强、 ρ—液体的密度、g—9.8N/kg、h—液体的密度)

(2)单位:主单位。

(3)注意:A.此公式只反映液体本身产生的压强,不是液体某一深处的真正压强。(大气压)

B.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深度有关。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强:(大气压)(气压)(1)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物体的压强。

(2)产生:是由空气的重力产生的。(3)研究存在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德国马德堡市奥托•格里克与16年5月8日在马德堡市做的实验)

2.大气压的测定:(1)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2)器材:1m长、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满水银倒插在水银槽中。

(3)结论:大气压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4)值:1.01×105Pa(或760mmHg)=1atm

(5)注意:倾斜、上提下移、换粗细管不变,进气偏小、打孔相平。

3.气压计:(1)用途:测大气压的仪器。

(2)种类:A.水银气压计。(测量准确携带不便)B.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4.应用:抽水机:(1)原理:靠大气压的作用把水抽到10米高的地方。

(2)种类:活塞式和离心式抽水机。

5.大气压的变化:(1)高度: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位置越高气压减小越慢,

但在3000m以内,位置每升高10m大气压降100Pa。

(2)天气:晴天比阴天气压高、冬天比夏天气压高。

四.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1.流体: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2.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压强越小。

3.飞机的升力:(1)机翼的形状:上凸下平。

(2)原理:上面空气流速大于下面流速,上面压强和压力小于下面压强和压力,从而产

生一个向上的压力差为飞机的升力。

五: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托力。 (物体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一个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叫浮力。

4.浮力的大小:(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ρV排g。(F浮—浮力、G排—排开液体重力、ρ—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g—9.8N/kg)

(3)注意:阿基米德原理还适应于气体V排≤V物。

补充:

1.冰化水的四种情况:(1)冰中不含杂质(化水)水面不变;(2)冰中含有下沉体(化

水)水面下降:

(3)水中含有漂浮体(化水)水面不变;(4)淡水冰在盐水里(化水)水面上升。

2.漂浮体的口算法:。3.求浮力的三种方法:(1)公式法;(2)受力平衡法;(3)压力差法。

六.浮力的应用

1.浮沉条件:(1)物体受力不平衡:A.上浮:F浮>G物 (ρ物<ρ液) B.下沉:F浮<G物 (ρ物>ρ液)

(2)物体受力平衡:静止时向上力的和等于向下力的和,合力为零。

A.漂浮:F浮=G物 (ρ物<ρ液)B.悬浮:F浮=G物 (ρ物>ρ液)

C.挂浮:F浮+F拉=G物 (ρ物>ρ液)D.压浮:F浮=G物+F压 (ρ物<ρ液)

2.应用(1)轮船:A.原理:利用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浮力而漂浮在水面上。B.公式:m排=m船+m货。

(2)潜水艇:A.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达到上浮、下沉和漂悬浮的。B.普潜深度:300m。

(3)密度计:A.用途:测液体密度的工具。

B.原理:重力不变,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受浮力相等,被排开体积大的液体的密

度是小的。C.刻度:间隔是上疏下密,值是上小下大。

(4)气球和飞艇:A.用途:气象观测、空中运输、体育活动。

B.原理:内充密度比空气密度小的气体,使F浮>G球而上升。

C.浮沉:靠改变自身体积或重力来达到上升和下降的。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一.功

1.意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这个 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中就说

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包括的两个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大小:(1)定义:功等于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公式:W=F×S(W—功、F—力、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单位:A.主.焦耳(J)。 B.算.1J=1Nm

4.功的原理:(1)内容:使用任何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

机械都不省功。

(2)公式:W动≥W机。(3)注意:适应于任何机械(理想和实际)

二.机械效率

1.有用功:利用机械工作时对我们有用功。(W有)

2.额外功:利用机械工作时我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做的功。(W额)(即:克服机械自重和摩擦做的功)

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动力做功)(W总)

4.机械效率:(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η)

(2)公式:η=W有/W总(η—机械效率、W有—有用功、W总—总功)

(3)特点:机械效率是一个小于1没有单位的百分数。(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A.减小额外功→减小额外力→机械自重和摩擦力。B.增大有用功→增大有用力→增大物重。

5.斜面:(1)定义:能把重物移到某一高度斜的平面。(2)原理公式:FL=Gh(光滑、理想)

(3)机械效率:A.实验:测力计测拉力F、重力G,刻度尺测斜面长L高h。

B.计算:W有=Gh、W总=FL、η=Gh /FL C.结论:斜面效率随斜面越陡而越大。

三.功率

1.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P)

3.公式:P=W/t(定义式)=FV(导出式)。(P—功率、W—功、t—时间、F—牵引力、V—速度)

4.单位:A.主:瓦特(W)(J/S)。B.常:千瓦(KW)、兆瓦(MW)。C.算:1MW=103KW=106W=106J/S。

5.常见功率:(见P112)

四.动能和势能

1.能量:(1)定义: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并且能够做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

具有的能量越大。(2)单位:焦耳(J)。

(3)判断:A.物体能够做功越多,它具有的能量越大。B.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做功越多。

2.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

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3.重力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2)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的越高,

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3)举例:

4.弹性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弹性形变时而具有的能量。

(2)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弹性形变的大小(程度)

(3)举例:形变的弹簧、橡皮条(橡皮筋)、拉开的弓、压缩的海面等。

5.检验物体具有能量大小的方法:(1)能够做功多少。(2)破坏力的大小。

五.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E)(1)定义:动能与势能之和。(动能和势能统称)(2)单位:焦耳(J)。

(3)算式:机械能=动能+势能。(4)例:空中飞的小鸟、飞机、子弹、炮弹等

2.动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1)内容:动能可以转化成势能,势能可以转化成动能,在动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

能的总量保持不变。(不计额外力做功)

(2)举例:A.人造卫星:卫星在近地点动能最大,势能最小,在远地点动能最小,势能最

大。(在近、远地点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是守恒的)

B.滚摆、单摆、乒乓球的上升和下降等。

3.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第十六章:热和能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1)定义:构成物质并保持原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2)特点:A.小B.多 C.力D.动:E.空:

2.扩散:(1)定义: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影响因素: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3.热运动:(1)定义:物质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2)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与能量的关系:热运动越剧烈其内部的能量越大。

4.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着引力:(2)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3)表现: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时显引力、小于分子直径时显斥力、等于分子直径时引力斥力都不显、大于10倍分子直径时分子力可忽略不计。

二.内能

1.分类:(1)分子动能:物体内部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具有的能量。(引起分子动能的原因是物体内部

的分子永不停的运动)

(2)分子势能:物体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使分子具有的能量。(引起分子势能的原因是分子力)

2.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决定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1)物体的温度:(同一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小)

(2)物体的质量和状态。(

4.热量:(1)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多少。(Q)(2)单位:焦耳(J)。

(3)存在的条件:热传递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或状态变化时而出现的物理量。

(4)注意:热量不能说是物体具有或含有的,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5.物体内能的改变:(1)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A.做功:对内做功内能增加,对外做功内能减少。(实质:能量转化)

B.热传递:吸热内能增加,放热内能减少。(实质:内能转移)

(2)等效性: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三.比热容(C)

1.实验:(1)操作:给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

(2)现象:若吸热相等油比水升温高,若升温等水比油吸热多。

(3)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 升高温度不同(油比水高)若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

不同(水比油多)

2.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 收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C)。

3.单位:焦/千克摄氏度【J/(Kg•℃)】。4.常见的比热容:×103【J/(Kg•℃)】水—4.2、 酒精—2.4、

煤油(冰)—2.1、铝—0.88、钢铁—0.46、铜—0.39、水银—0.14、铅—0.13。

5.性质: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同种物质的比热容是一定的。(它的大小随

物质种类、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6.意义:(1)量:反映物质吸热本领的物理量。

(2)值:水:4.2×103J/(Kg•℃): 1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是4.2×103J。

7.公式:(1)定义式:Q=Cm△t(Q—热量、C—比热容、 m—质量、△t—变化温度)。

(2)吸热式:Q吸=Cm(t-t0)。(3)放热式:Q放=Cm(t0-t)(t0、t—初温、末温)。

(4)热平衡方程:Q吸=Q放(低温物体吸热等于高温物体放热)(理想)

8.水的比热容较大:(1)沿海地区对气温变化有显著影响。(2)供热和冷却系统水放出和吸收的热量多。

四.热机

1.定义:把化学能转化成内能最终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2.能的转化:内能转化成机械能。

3.种类: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

4.内燃机:(1)定义:燃料在气缸内燃烧推动活塞做功,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

(2)种类:汽油机、柴油机、煤油机等。

(3)能的转化:内能转化成机械能。(化学能转化成内能最终转化成机械能)

(4)构造: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喷油嘴)、活塞、汽缸、曲轴、连杆。

(5)一个冲程:活塞从气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 端的过程。(成气的缸)

(6)工作过程:A.吸气冲程:(的转化)B.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成内能)

C.做功冲程:(内能转化成机械能)D.排气冲程:(的转化)

(7)一个工作循环:内燃机完成吸、压、做、排四个冲程叫一个工作循环,每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在气缸

中往复两次,曲轴转两周,燃气做一次功,其它几个冲程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8)汽油机和柴油机不同点:A.构造:火花塞和喷油嘴;

B.吸入物质:汽油空气混合物和空气;C.点火方式:点燃式和压燃式。

5.热值:(1)燃料:能燃烧的物质。(煤、油、酒精、木炭、木材、天然气等)

(2)定义:1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3)单位:焦/千克(J/kg)、焦/米3(J/m3)

(4)公式:Q=qm(Q—放出热量、q—热值、m—质量)(5)能的转化: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6)常见值:见P139表。(7)意义:A.酒精:3.0×107J/kg: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热量为3.0×107J。

B.煤气:3.9×107J/m3:1m3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3.9×107J。

6.热机效率:(1)定义: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2)公式:η=Q有/Q放。

(3)常见热机效率:A.蒸汽机:6%~15% B.汽油机:20%~30%。 C.柴油机:30%~45%。

(4)提高效率的方法: A.尽量减小热损失。 B.保证良好润滑。 C.充分燃烧燃料。D.设法利用废气。

五.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热机的发展:(1)蒸汽机: 1782年发明(2)内燃机:汽油机(1876年发明)柴油机(12年发明)

(3)蒸汽轮机:(1884年发明)

(4)喷气式发动机:A.空气喷气发动机:B.火箭喷气发动机:

2.能量的转化实例: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 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

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4.地热:(1)地球中心温度可达3700℃~4500℃间。(2)形成:地球内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

(3)利用:发电、供暖、温泉浴等。

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能源家族

1.能源定义:凡是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

2.能源分类:(1)从获取方式分: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2)从是否再生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A.定义: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

B.常见: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化石能源。

(3)二次能源:A.定义:不能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 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

B.常见:电能、焦碳、汽油、柴油、煤气等。

(4)生物质能:A.定义:太阳转化而来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

B.常见:木材、草类、肉类、食物等提供的化学能——生物质能。

(5)可再生能源:A.定义:可从自然界里源源不断得到的能源。

B.常见:流动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

(6)不可再生能源:A.定义: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B.常见:化石能源、核能。

4.石油危机和能源科学:

二.核能

1.原子、原子核:(1)原子:是分子的组成部分,直径不到1nm,它由带正电的质子、不带电的中子、

带负电的电子三种粒子组成。

(2)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位于原子中心,质量比电子大得多但占地面很小。

2.核能:(1)定义:原子核或聚合时释放的巨大能量。

(2)释放能量的原因:原子核的质子、中子靠强大核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十分牢固,一旦

或聚合时会产生巨大能量。

3.裂变:(1)定义:用中子轰击较大的原子核变成两个中等大小原子核过程中释放巨大能量。

(2)铀裂变:1kg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超过2000t煤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

(3)链式反应:用中子轰击U235原子核,产生的新的中子再轰击新的原子核一系列铀核持续裂

变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

(4)核电站:利用可以控制的链式反应产生的核能发电,它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

(5)原子弹爆炸:不加控制的链式反应释放巨大能量。

4.聚变:

(1)定义:将质量很小的氘、氚原子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的过程中释放巨大能量。(热核反应)

(2)氢弹爆炸:不加控制的热核反应释放巨大能量。(氢核聚变)

(3)理想核电站:加以控制的热核反应有望彻底解决人类能源。(目前不能加以控制)

5.核电站和核废料的处理:

三.太阳能

1.太阳:(1)结构:太阳核心、辐射层、对流层和太阳大气。(P1)

(2)特征:A.大小:直径为地球110倍、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

B.温度:核心达1500万℃,表面达6000℃。

C.能量产生:氢原子核在高温下聚变释放巨大核能相当每时每刻在发生氢弹爆炸。

D.能量转移:以热和光的形式向四周辐射。

2.太阳能:

(1)地球接受太阳能:太阳以辐射的方式向地球传递五亿分之一的能量而地球只能接收不到其中的一半。

(2)能量转化:地球接收的太阳能发生光合作用、化学变化,有的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有的储存起来。

3.太阳能的利用:

(1)加热物体:A.太阳灶:(凹镜能使平行光会聚一点,温度可达2000℃)

B.太阳集热器:(利用深色比浅色吸热多特点把表面涂黑,箱内温度可达200℃)

(2)产生电能:A.太阳电池:(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成本高电压低,只能应用于航天、计算器手表等)

B.太阳能发电站: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

四.能源

1.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能源:(1)远古惟一的能源:(天然能源)太阳能:(如:太阳→草→兔子→猎人)

(2)三次能源:A.第一次能源:从利用自然火到钻木取火。(以柴薪为燃料、使用一万年)

B.第二次能源:从利用畜力发展到利用机械动力。(热机)(以化石为燃料、使用二百年)

C.第三次能源:利用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产生的核能加以控制,解决人类能源危机问题。

(3)电能:是由其他能转化来的二次能源,它最终还要转化成光能、内能、化学能、机械能等其他形式

的能,为现代社会离不开的能源。

2.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1)转移条件:物体间存在着温度差。(2)转移方向:从高温到低温。

(3)转移结果:达到温度相同。 (4)转化方向:从能源向其他物体转化。

3.灾害—失控的能量要释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