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区域高职院校校际合作共促发展的思考

对区域高职院校校际合作共促发展的思考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鲁 # 对区域高职院校校际合作 共倔发展的思考 口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虎保成 【摘要】分析了区域高职院校校际 资源共享”的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 增强自身办学实力和活力,对自身的生 合作办学的特点和作用、存在的问题,对 新时期区域高职院校办学可持续发展进 行了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际合作发展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 9889(c).201 1.12.026 高职教育产生与发展,源于区域经 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区域经济随国家 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 人才需求,这为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提供了机遇。目前,虽然我国高等职业 教育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且由重外延 式发展转向重内涵式发展,但是由于高 职院校办学的行业性、地方性特征,决 定了其只有积极融入本地经济,深入研 究并及时掌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 变化,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和办学规模, 准确定位,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提升 特色,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新 模式,培养适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快速发 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及时适应 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不断 拓展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然而,由 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许多高职院 校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双师”队伍建设、体制和机 制等方面还处在不断更新和探索过程中, 办学条件和水平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现代化建设 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要迎接这前所 未有的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挑战,笔者 认为高职院校在进一步做好校企合作、 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培养工 作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区域 高职院校校际合作,依据“优势互补、 办学效益,走开放型办学之路。这是高职 院校内涵发展,提升特色,强大自己,增强 竞争,共促校企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区域校际合作办学的特点和作用 所谓区域高职院校的校际合作办学, 是指与邻近的或不同地区的两个或多个 高职院校,以自身为主体,以各自的特 色为纽带,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 功能活动上进行的合作,是基于市场竞 争和发展机遇,共同投入、共同享有和 共同拓展,使相互之间都得到所需要的 资源,在办学上得到一定的保障或提高, 达到一定办学目标或行动目标的一种合 作。其特点是各合作方始终保持独立的 身份和地位,有明显的院校界限,具有 自己独特的核心专业优势,成员院校之 间自愿、平等、互信、互惠、互利,根 据自己的意愿和条件,对合作的内容与 形式作出选择,平等地承担相应义务, 享有同等权利。其主要作用有:一是有 利于整合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扬长避 短,降低成本,资源增殖,提高利用率, 减少因重复性建设而造成资源效益下降 和浪费问题,实现互利互惠和跨区域资 源共享。如师资、精品课程、部分课程 的教学实训、图书等。二是有利于内涵 发展,提高质量,创建品牌,特色发展。 如教育资源有了保证,教育教学的各项 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地开展,能够不断 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为培育自己的特色专业,提升办学质量, 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有利于增强应对市 场竞争和参与竞争的能力,实现可持续 发展。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加强校际合作, o 存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四是有利于 增强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互 补、整合、拓展办学的开放办学方式, 突出区域性、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 发挥与区域经济真正共生共荣的作用。 五是有利于提升招生和就业的质量,提 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随着办学从 扩张数量转为提高质量,在加强各自特 色建设的基础上,构建各自独具优势和 特色的品牌教育,提升广大考生和有关 企事业单位对学院的吸引力,不断提高 生源和就业质量。 二、区域高职院校校际合作办学现 状与存在问题 20世纪9O年代,高校校际合作办 学在我国许多高校之间曾一度兴起,不 少高校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与邻近 的高校或不同地区相关类型的高校进行 了多种多样的合作。那时,校际合作办 学与“共建”、“合并”、“划转”等改 革措施,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一股新 的气息,成了高教改革与发展的新的突 破口或生长点。但自20世纪9O年代后 期,高校合并或联合的进展明显加快, 校际合作显得较为平淡,效果和影响也 不明显。然而,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 今天,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发展的 必由之路。职教集团化办学是校际合作 提高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的一种有效途径,区域高职院校校际合 作办学是因地制宜,为区域经济社会服 务,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教育成本的重 要措施,也是高职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 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解决生存 和发展的捷径,可以形成各有优势、优 势互补、彰显特色的共建共享、相互促 进的强势发展局面,从而为地方经济建 升级,技能型人才供应不足且结构不合 高职院校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高职院 设培养岗位覆盖全面、技能适应度高的 理,仍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 校要生存、发展,有特色,从长远来考 高技能人才。目前,虽然我国高职院校 问题。经济形态的转型,促使基础产业 虑如何使之有利于达到学校竞争与发展 布局大多以行业为主,但是在专业建设、 结构不断变化调整,产业对高素质技能 的目标,除了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科技开发、社 型专门人才有了新要求,也对高职院校 职教集团合作之路之外,还应充分认识 会服务等方面普遍是以校为单位独立进 办学提出了新挑战。未来10年,教育部 校际合作的特点、性质与作用,充分认 行,对联合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以及 将逐步推进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 识高职教育因行业、区域经济发展而生 其他相关组织,推进校企合作、城乡合 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 存的定位,走区域校际合作发展之路, 作、区域合作与校校合作的职业教育管 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 在教学、管理、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 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条 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 方面进行自愿合作,发挥长相,既实现 件和能力有限,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水 和教育评价改革等职业教育完整体系, 人力、物力、信息、课程、文化等资源 平,适应区域产业、技术结构调整对人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走产教结合、校企合 的有效共享,又增强学院自身生存和发 才的需求,不论在办学硬件和软件上都 作发展之路,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推 展的能力,为可持续发展增强竞争力, 需要加强建设。才能紧跟区域经济社会 动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创 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发展和培养技能型人 发展的步伐。这对一个单打独斗的学校 新,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 才的目标。 来说,不论在经费投入,还是在专业、 机遇,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特别是 设备、场地、人力、课程资源等方面, 2011年又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职业 【参考文献】 要满足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岗位覆盖全 教育改革创新进入新的阶段。在这样的 [1]丁金昌.区域高职院校校际合作 面、技能适应度高的高技能人才都存在 背景下,高职学院应着力解决目前在办 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着许多困难。同时,随着高职院校数量 学定位、凸显特色、校企合作、专业建 2010(1) 的增多,校际之间的恶性竞争和同质化 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动适应产 [2]柯森.高校校际合作办学促进论 现象也相应增多,大多高职院校把精力 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为国家现代产业 [J].高教探索,2002(3) 放在校企合作、参与职教集团合作上谋 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而 [3]蒋芝英.试论高职教育的区域化 划生存与发展,对区域高职院校之间取 可持续发展壮大。然而,由于我国高职 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4(13) 长补短共同发展而开展的校际合作途径 院校规模大、数量多,相互之间的竞争 [4]黄旭.论高职共享型实训基地的 重视不够,不顾区域经济特色,一味地 日趋激烈,获取资源和创造发展机会, 建设[J]冲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 将自己做大做强,结果产生各高职院校 解决办学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实际问题, [5]马成荣.关于职教集团基本问题 专业设置重叠,教育资源重复建设,从 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走内涵发展之路, 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而导致整个教育资源效益下降和浪费, 保障教学质量,提升办学特色、社会认 投入没有获得“最大回报”,反而降低了 可度,提升生源和行业企业的吸引力等 【作者简介】虎保成(1963一),男,甘 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走到了险境。 制约高职院校办学的诸多问题又一次被 肃天水人,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 三、校际合作是新时期区域高职院 摆在了高职院校面前,高职院校不得不 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校办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重新考虑自身的办学定位、方向和目标、 (责编黎原) “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优化 生存与发展等主要问题,这就引出了各 (上接第50页)工程勘测7.7%、通信工程设计员5.1%、华为设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备督导2.1%、客服10.3%、营销5.1%、资料管理员7.70/0等工 社。2008 作岗位。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原则的教学实 [3]燕庆明等.信号与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践,毕业生的就业总体情况与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市场调研及对 [4]孙青华.现代通信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需求岗位相符,实现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 【作者简介】伍学珍(1964一),女,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 院副教授;黄跃华(1971一),男,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从 【参考文献】 事电子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硕士;邓海鹰(1963一),男,广西水 [1]伍学珍.高职通信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 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西教育,20o9(12C) (责编黎原) 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