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江 波
一、关于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进行创造性写作训练的核心。日本一家新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认为,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会不断地问“如果… …会怎么样”之类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把通常分开的两样东西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如果某个人、东西、地方、事件或观念从来都没有存在过,会怎么样?如果我改变这个东西的原料,会怎么样?如果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一下他们的角色或行为,结果会怎么样?… …还有,《乌鸦喝水》大家都知道,文章里的方法是把石子往瓶子里丢,可如果改用吸管,会怎么样?如果把瓶子踢到坑里去,会怎么样?创造性写作训练就是这样,我们不准备会有什么成果(当然能有最好),只对这个过程感兴趣。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已经有些年头了,自打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发表《创造性思维》的演说以来,这种研究正在朝着不同方向不断地深入。从50年代起,欧美各国就开始专门探究创造性的写作教学,也最终导致了写作题材和写作形式在传统意义上的全面颠覆。
近年来,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我国在创造性写作教学方面,也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一些探究,表现出来的结果如前些年开始的新概念作文大赛;高考、中考作文近年来对题材、体裁的限制逐步放宽等。但是这些尝试具体到某个教师的个体教学的意义层面来看,还十分不够,让人感到操作性不强。那么在操作层面上来讲,该如何进行创造性写作训练来培养创造性思维呢?
二、创造性写作训练的土壤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进行创造性写作训练,首先应该要有一块合适创造性思维生长的土壤。在创造性写作训练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他可以借着师生的互动,并通过自己的言行,反馈学生创意的努力(过程)、结果,赞扬他们创意的性格,构建一个支持创造性思维的时空维度,以达到间接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这间时空维度里应有下列存设:1、鼓励学生独立学习。2、提供支持学生有不同想法的知识基础。3、延缓评论学生的想法,直到他们充分的发展和确切的阐述。4、鼓励弹性思考。5、鼓励学生自我评估。6、认真看待学生的建议和问题。7、提供学生广泛多样化的材料及许多不同情境的机会。8、帮助学生处理挫折与失败,使他们有创新的勇气。
三、创造性写作训练的方法
一)塑造性写作训练
按照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倪文锦教授的看法,塑造性写作训练是指在提供一定材料基础上所进行的延续性、扩展性、补充性写作训练。这种训练形式多样,品种丰富。
1、延续补充类。我们可以准备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有目的的删去其中一部分,让学生补充完整。例如我曾经让学生做过这么一个续写:
“荒原上,饥饿的狼遇到了一只梅花鹿… …”补充后来的情景。
有个学生续写的大意是这样的:梅花鹿尝试了各种办法想逃走,但最终还是被饥饿的
狼吃掉了。这个结局很好,虽然最终还是个悲剧。但它符合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法则。生活有时就必须面对悲剧。
也有学生这样续写:正当饥饿的狼向梅花鹿扑去的时候,来了一位猎人,开枪杀死了狼,梅花鹿得救之后被放回了大草原。这个结局也很好,它符合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锄强扶弱一向被认为是一种美德。我们看到这个结尾,晚上可以做个好梦了。
课堂上我宣读了这个结尾之后,有个学生又接着续写起来:被放归山林的梅花鹿原来是个鹿精,有一天她幻化成美女,找到猎人,以身相许以答谢救命之恩。然而猎人家中已有一位善良贤慧的妻子,这导致猎人陷入了道德的困境。这个结尾好,它不仅使文章充满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而且还牵涉到不少社会问题,给我们留下了沉思的空间。
2、扩展缩略类。结构主义叙述学认为,任何一部小说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主人公是这个句子的主语,小说的故事情节是这个句子的谓语部分。因此《红楼梦》可以极端地缩略成“宝玉爱上了黛玉却与宝钗结了婚”。曹雪芹就是通过这么一句话,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写成了一部洋洋大观的《红楼梦》。我们可以依照这个理论,进行类似的塑造性写作训练。
《阿Q正传》太长了,我们可以进行缩写,《西游记》太长了,我们也可以进行缩写。这样的范例在许多媒体对名著的简介中都能见得到。因此我们就有了要求学生把他们读过的长篇小说介绍给其他同学的写作训练形式。相反,许多文言文很精短,正是我们进行扩写的好材料。一本《世说新语》有无数小故事的范本,如果我们乐意,完全可以重新用现代汉语写一本新的《世说新语新编》,许多故事都可以加入现代社会的因子,想来都十分有趣。在这个方面,鲁迅的《故事新编》可以在操作意义上给我们一些指导。
3、变换要素类。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实都只是存在于我们的理解和叙述之中,只要我们的理解和叙述不同,那么我们思维的结果(我们要求它以文本的样式出现)就会不同。在这个思维的过程中,理解和叙述是关键环节。故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原理对学生进行塑造性写作训练。比如说《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的一首诗,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这首诗的叙述的要素,把它写成一篇散文甚至是话剧。鲁迅名篇《孔乙已》是用小伙计的视角来构建的,如果把它改成用孔乙已本人的视角来构建,会怎么样呢?
塑造性写作训练要提醒学生注意两点:其一是教师在充分提供可供塑造性写作的条件(包括材料、作文要求和相关资料等)时,要求学生充分重视这些条件,并能对给定的信息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其二是所塑造的内容因为具有不确定性,要求学生大胆地在这个多元的空间里自由飞翔,不要有鸟笼打开以后,不知往哪个方向飞的迷茫。
二)头脑风暴序列化写作训练
这种写作训练的心理学基础是1963年奥斯本提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头脑风暴法。因为头脑风暴法所固有的特征,使这种写作训练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将自己的思维片断置于集体思维的碰撞之中,因此在集思广益、开拓思路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我们可以将这种写作训练方法分为三个阶段:词语素描阶段;头脑风暴阶段;写出思想阶段。
为了方便说明,我想举个例子。曾经我给学生一个宽泛、抽象而老掉牙的作文话题:童年,要求学生在充分讨论后作文。
第一步,词语素描阶段。学生拿出他们平时用来训练想象力和思维力的词语素描薄,收集整理已有信息,这个阶段是独立完成的。要求是凡与“童年”这个话题有关的信息,
不作任何评价地,尽可能多地收集起来。包括自己的观点,生活片断,梦想希望等等。这个阶段的关键是词语化,表现为历时性信息的收集。
第二步,头脑风暴阶段。每位同学都将自己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全部交到既定的小组中去,同时小组成员在参看其他成员信息的基础上可能受到了启发,因此再次就这个话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个步骤里,任何稀奇古怪的想法都是允许的,而且对任何想法都不做出评论。在列出一定数量的想法后,每个小组都要重新审视其成员提出的想法,经过讨论把想法的数量减少到五个左右,展开第二轮讨论,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开动脑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第三步,写出思想阶段。就小组讨论后确定的话题,寻访父辈、祖父辈,对比他们的童年的生活,写出自己对那个时代的认识、思考和感受。同时,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就采访和讨论得到的观感,创作简单的诗歌,编写故事,叙述兴趣爱好等。
最后,综合以上三步得到的思维成果、物化成果,形成作文。
头脑风暴序列化写作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把一个宽泛抽象的话题变成一个具体的,有针对性可供论述的话题,而且学生的审题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同时还让学生在作文训练中获得了更多的理性成分和科学化的东西。
三)自由式写作训练
这已经是较高层次的写作训练的方法了。而且我们并不把这种写作仅仅看作是交流的手段,更多地看作是自我发现的手段,看作是解读情感,“三省吾身”的手段。
在这个阶段里,教师不确定文章题目,不在语法、句式、结构上提出要求,写作纯粹是一项任意的活动。文章可以不分段,无主题,语法句式可以有若干错误,唯一要求学生的是内容必须是真实的。
有一次,学校外边的街口来了一个乞丐(是那种经常出没于大都市的,高级别残疾的,身前总放着一个盛钱的碟子,衣衫褴褛的乞丐),我建议学生每天放学路过去看看,随意地写点什么。
第一次学生写好之后,我又建议他们去查阅相关资料(包括主题选择方面和表情达意方面),然后再出去观察,再去写作。
第二次写好后,我再次地建议他们对他们所涉及的问题查找相关资料,作深一层的思考,然后再出去观察,再去写作。
如是者四、五次,最后,我要求学生将其初步改写成一篇较为完善的作文。作文评讲的时候,我才就着学生的作文,讲解有关的结构知识。
这种写作的特点是历时性和开放性。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写作训练茫然无序,不值提倡,然而在我看来,学生真正成了写作活动的主体。他们不必重复前人的故事,不必躲在书房里写那些虚伪浮华的东西。其中不少学生就这次观察写作,联系到人道关怀,联系到社会福利,使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得到了一次倾诉和释放,在交流中注入了人文性的思考。不但解决了往往对学生写作内容和题材构成制约的问题,还增长了他们的生活阅历,在品德教育上也收获颇丰。
四)研究性写作训练
这种写作训练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体现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它是一种很高层次的写作训练方法。因此,在中学阶段,我们一般不进行完整的篇章训练,只是结合相关学科或语文的阅读教学,进行一些局部性的单项学术性训练。
早在1984年,美国就开始推行STS课程,即科学—技术—社会课程。该课程从一个现实社会问题出发。在讨论每个社会问题时,把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同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每一个社会问题的多重起因和不同的解决办法,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知识的综合。由于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起步较晚,现在也还十分不成熟,所以我们一般不会要求学生做出很强的综合,只是需要学生确定一个课题,运用所掌握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推理,最后也需要得出一个结论。这类的参考课题很多,比如与历史学和政治学结合的较紧的课题“巴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前景”;现在十分流行的减肥课题“锻炼与体重”等,都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起来。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比如有位教师上契诃夫的《变色龙》,要求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评论资料,其中一个学生对文中主要人物奥楚蔑洛夫很感兴趣,于是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进一步地在各种媒介上收集相关资料,并不断地进行整理、同化。最终这个学生写出了一篇《奥楚蔑洛夫就是一条狗》的文学评论性的论文(注:原文是用一条无主的狗作为文章线索的)。
还有一个学生对鲁迅的文章十分敬仰,于是全面收集整理整个中学阶段学到的鲁迅的文章,并在每篇文章前都写上推荐阅读的书评,编成一部鲁迅选集,命名为《响箭集》。这部集子除了书评独具价值外,在文集编辑上以出版日期的先后而不是以文体的区别作为标准,也着实让人耳目一新。
研究性写作训练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当然因为它的难度较大,目前还多作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游戏”。
创造性思维有很多种类型,因此用写作训练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然而,不管我们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我们都要记住把本该是我们的学生拥有的自由活动的天地还给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围绕文题展开创造性的思维,而且也只有如此才能使他们更加全面,更加稳固地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