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名称: 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快乐是什么》 年龄段 执教人: 潘燕君 活动时间 5-5.5岁 2010年11月4日 设计意图:纲要中指出,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应保持幼儿积极愉快的情绪,快乐的情绪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孩子们的心中快乐又是什么?他们能够感受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的快乐吗?能够体会到集体生活的快乐吗?当我看到孩子们面对掉落的纸屑宁愿绕道而过时,当我看到某些孩子面对散落的玩具熟视无睹时,我发现孩子们还没有真正体会到快乐的内涵。《快乐是什么》是一篇优美而富有哲理的儿童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我们看到不同的人对快乐有不同的理解,细细品味这个简单的故事,它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快乐是真诚的付出,快乐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快乐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本次活动通过让孩子体验集体生活中的快乐,借助绘本《快乐是什么》,引导孩子发现集体生活中的快乐,帮助他们理解快乐的内涵,知道快乐无处不在,懂得在生活中只有真诚的付出才能收获快乐。 活动目标: 1. 感受集体生活中的快乐。 2. 初步理解快乐的内涵,会用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快乐。 3. 能够发现集体生活中的点滴快乐。 活动准备: 环境创设:各区域活动中的玩具凌乱 走廊过道上有少数垃圾 物质准备:背景音乐一《追梦人》 背景音乐二《喜洋洋》小椅子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一次性纸杯若干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活动过程: 一、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游戏:坐上快乐的小椅子。 玩法:将小椅子摆成圆圈,椅子的个数和幼儿人数相同,《喜洋洋》的音乐响起,幼儿绕椅子用动作表现自己听到音乐后的感受,音乐停,幼儿找椅子坐下,如此隐性教育的预设 椅子渐渐变少,快乐的感觉在慢慢增强,让孩子懂得共同分享椅子的快乐。 反复进行,椅子的数量逐渐减少,最后只剩下3到4把椅子。 (教师:这些小椅子有种神奇的魔力,坐在上面你就会很快乐,你们相信吗?待会我们试试?) A教师交待游戏规则,开始第一编游戏,音乐停每人坐在小椅子上。 B游戏继续,教师在音乐响起前随机拿走几把小椅子,音乐停。引导幼儿和同伴分享椅子。 (教师:椅子变少了,没坐上椅子的孩子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告诉我们吗?大家愿意看到他们难过吗?怎么办?) C游戏结束,教师:你们快乐吗?是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快乐些?还是许多人一起坐更快乐?为什么? D教师小结:因为你们共同分享了所以你们更快乐了。 二、寻找集体生活中的快乐。 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影响,充分发挥环境A幼儿自愿分成若干组,让他们通过在特对孩子的隐性教育作用,让孩子自主发定的情景中帮助收拾、整理活动区域,大现和寻找快乐,培养幼儿团结友爱、相家互帮互助,从而体验到在集体活动中自互帮助、维护公共卫生、关心老师同伴、己为集体和同伴付出的快乐。 (教师:还想快乐一下吗?刚才小椅子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在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或者事情可以让你快乐呢?你们自己看看找找,把你找到的快乐告诉老师。) B说说自己找到的快乐。 为集体服务的意识。 (教师:你们找到快乐了吗?快乐是什么?请用一句好听的话告诉我们!) C教师小结:快乐是轻轻地捡起地上的垃圾并把它放回垃圾桶里!快乐是把 三、说说自己在集体生活中的快乐。 通过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让孩子养成认真倾听他人讲话的习惯。 四、通过边阅读边提问,感知故事情节中运用教师的肢体语言及孩子的榜样作不同人物的快乐。 五、说说生活中其他人的快乐。 用教育孩子养成大声回答问题的习惯。 运用教师的肢体语言及孩子的榜样作用教育孩子养成大声回答问题的习惯。 六、分享快乐,为刘婧妍小朋友过生日。 活动延伸: 1. 将活动照片布置到《快乐天使》的墙饰中,营造团结友爱,合作互助的快乐氛围。 2. 设计调查表格,深入调查生活中其他人的快乐。如调查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清洁工、司机、警察等,了解更多不同人的快乐。 活动反思: 《快乐是什么》是一篇优美而富有哲理的儿童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我们看到不同的人对快乐有不同的理解,细细品味这个简单的故事,它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快乐是真诚的付出,快乐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快乐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本次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传统而有趣的抢椅子游戏,将孩子们带入到快乐的情境之中,活动效果不错,预期目标基本达到。活动过后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我能充分挖掘该绘本的教育魅力,将绘本作为孩子知识经验的提升和总结,呈现在孩子的体验活动之后,活动的层次感强,过程流畅自然。在活动中能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二、注重营造宽松、快乐、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快乐,从而理解快乐的深刻涵义。 本次活动的开始我引用了一个传统而又简单的“抢椅子”游戏,恰到好处的导入了主题。让孩子们在游戏中通过感受椅子渐渐变少,快乐的感觉却在逐渐增强,使孩子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快乐,懂得共同分享椅子的快乐,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让孩子体验到快乐的情绪。 另外,能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创设适宜的环境,如孩子们面对掉落的纸屑宁愿绕道而过,面对散落的玩具熟视无睹等,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了相应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通过孩子真切的体会从而感受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的快乐,真正体会到快乐的内涵。 三.隐性教育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 本次活动,我预设的隐性教育的目标主要是1、养成认真倾听他人讲话的习惯。2、能在集体面前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巧妙的将本节活动的主题——快乐与我对孩子激励性的语言相结合,较好地达到隐性教育的目标。如:“因为他大声回答我的问题了,所以我很快乐”“现在我最大的快乐就是能够听到她大声的回答问题”“我的快乐就是你们不仅能够认真的听我讲,也能认真的听小朋友讲。”„„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表达自己感受和想法的欲望。针对胆小的何静萱,我走到她面前牵着她的手,用眼神鼓励她大胆在集体面前讲话„„ 另外,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也能够充分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当我让孩子们去寻找快乐时,他们大多数拿出不同的玩具告诉我:“快乐就是下棋”,“快乐就是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这只是他们对于“快乐”最为直接的理解。当我发现钱家瑞正蹲在地上捡起橡皮泥的盒子往柜子里摆放时,我立刻抓住这一契机,让孩子们通过为集体服务来寻找快乐的感受,活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当然,在活动中也有不足之处:虽然我在每个环节都对快乐的涵义进行了小结和提升,但在活动的最后没有做出总结性的、概括性的提升,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对孩子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使教师的语言能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