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懒惰虫》(歌曲)
活动名称:《懒惰虫》(歌曲)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理解歌词内容,并较自然地进行歌唱。
2、能在歌曲结束时,及时模仿动物叫声或用语言对问句作出相应的回答。
3、不愿意做懒惰虫,乐意做一个勤劳的孩子。 活动准备:
一只毛茸茸的小鸡玩具,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座位排成“圆形”,并玩过“点兵点将”游戏。 活动过程: 学习歌曲 一、音乐活动《蜜蜂做工》。 1、以故事理驾驶带领幼儿随着音乐从活动室外面飞进教室,并在解歌词:刚才教室里边唱歌边表演《蜜蜂做工》。 毛毛虫和大二、玩“点兵点将”游戏。 树爷爷做挠(1)教师出示小鸡玩具,问小鸡:“你是小小鸡,你痒痒的游戏,是一只小小鸡?(小鸡没有回答)。 可开心了!(2)组织幼儿讨论:你们能帮助小鸡回答吗?(如:咦,有一条毛小鸡发出叽叽叽的声音,就表示回答) 毛虫还在睡(3)教师边用《懒惰虫》歌曲旋律唱问:你是小小懒觉呢,大家鸡„„“边逐个对座位上的幼儿点小鸡。歌曲唱完,都去叫它:被点的最后一名幼儿站起用“叽叽叽”叫声表示回“醒来啦,太答。 阳出来啦!”(4)由幼儿建议,教师边唱其他小动物边点兵点将,可是它却说:鼓励和表扬幼儿大胆地利用相应的叫声进行回答。 “哎哟,我眼三、学唱歌曲《懒惰虫》。 睛痛,我的肚(1)看图片,并用语言表现对懒惰虫的理解。“懒惰子痛,我的一虫是什么样的人?” 身都是痛。”(2)边玩游戏边听教师范唱,理解歌词内容,教师边大家怎么叫唱边点人,唱完后提问:“懒惰虫什么地方痛?” 他都不愿意(3)倾听教师第二遍范唱,然后讨论用什么动作表示起床,不愿意一身都是痛。(如牛动身体,双臂抱紧等) 做事请。大伙(4)秒年 用手指两拍一下做点人动作,边跟随教师儿生气了,就学唱歌曲。 叫他“懒惰四、游戏《懒惰虫》。 虫”。大树爷(1)学习用语言和动作,坚决大胆地表现对懒惰虫的爷笑眯眯:否定。 “别着急,我教师:你们是不是懒惰虫?幼儿:我不是懒惰虫。 来试试”。 (2)介绍游戏玩法:教师或幼儿扮演点人者,边唱歌2、清唱示范边点数寻找懒惰者,当歌曲唱完后,被点到这,必须歌曲。
站起来,大声地否定:“我不是懒惰虫”。 提问:大树爷(3)讨论活动:你喜欢懒惰虫吗?为什么?激励幼儿爷用什么办争做爱劳动的好孩子。 法把毛毛虫叫醒了?为什么毛毛虫听了大树爷爷的歌会很快起床做事?你听到大树爷爷唱了些什么? 三、情景游戏——唤醒小动物。森林里的小动物都不肯早起,爱睡懒觉,你们愿意去帮助他们吗? 活动反思: 歌曲《懒惰虫》诙谐、幽默,旋律流畅,歌词生动,适合小班幼儿。歌曲虽然以“反面形象”出现,但他的教育意义是很显现的,教育孩子做一个勤奋的人。“勤奋”的概念很宽泛,对于小班孩子的理解有难度,想到班级中有一部分孩子早起的现象,因此,我把音乐中的“懒惰虫”特指为不愿早起,具有了明确的指向性,更符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为避免歌曲中“反面形象”的负面影响,我又赋予歌曲《懒惰虫》一个特定的功能,即“唤醒功能”,大树爷爷轻轻一唱,爱睡懒觉的毛毛虫就起床了。多神奇,一首歌变成了一个好办法。基于这两个重新赋予的特指,就可以情景自然贯穿活动始末,有了反复吟唱的理由,自然地激发了孩子不当懒惰虫的想法,同时帮助孩子感受体会了歌曲的诙谐情趣。新授歌曲必须要有七八遍的反复跟唱,才会被孩子接受熟悉。单调机械的模唱显然是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内驱力,因此在清音跟唱后,我设计了游戏环节“唤醒小动物”,引导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学会歌曲的吟唱。孩子幼儿都沉浸在“帮助唤醒”的角色中,尽情地反复自觉地吟唱。对他们而言,已经不是在学唱新歌,而是在游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