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作文话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滤镜是用来实现图像的各种特殊效果的工具。近年来,滤镜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在存留日常生活的影像时也常常使用滤镜,曾有人戏言,“照片”现在都成“照骗”了。一些热门影视剧也因滥用滤镜,致使画面失真,导致口碑崩塌。
为了更美而诞生的滤镜技术,反而成为大众审美异化的催化剂。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在求美和求真之间,在审美需求与价值取向之间,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对此,你有怎样的启发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题目从滤镜的概念起始,谈及以变美为目的的滤镜技术受到人们的钟爱,来作为引发写作的起点。滤镜衍生出的滤镜技术可以让一切变得更美,满足大众审美需求,但却也让“照片”变成了“照骗”,引导大众审美异化。更有甚者,一些热门影视剧也因滥用滤镜,致使画面失真,导致口碑崩塌。命题人对此持否定的判断。题目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在求美和求真之间,在审美需求与价值取向之间,我们应该何去何从?这正是审题的核心所在。
“‘照片’现在都成‘照骗’”和“为了更美而诞生的滤镜技术,反而成为大众审美异化的催化剂”“画面失真、口碑崩塌”这些内容都凸显命题人的否定态度。既然否定了这种
1 / 18
求美的做法,那么“在求美和求真之间,在审美需求与价值取向之间,我们应该何去何从?”要求“美”,更要求“真”,不可为求“美”而失“真”。
可以正向立意:用滤镜过滤一切杂质,发现生活的别样美好与新奇;也可以反向立意:过多使用甚至依赖滤镜,会让人陷入虚幻,迷失方向,打破滤镜才能客观清醒的认识世界;也可以辩证立意,该美化时用滤镜,该清醒时弃滤镜……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入手行文,只要能写出自己的启发和思考即可,就是年轻人应该正确对待“美”,认知“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爱美之心不必弃,求真之心不可失。
2.向“照骗”说不,于价值求美。
3.以真之天平,度世间美丑。
4.追求真实本味,允许锦上添花。
5.求美亦可贵,求真价更高。
6.“美”与“真”不可得兼,舍“美”而求“真”也。
……
2 / 18
偏题立意:
1.脸上瑕疵易滤,心灵污点难除。(题目强调的是“求美和求真”的关系,而非“外在”与“心灵”的关系。)
2.镜花易碎,美德永存。(审题偏离,写作中心偏离。)
【佳作赏析】:爱美之心不必弃,求真之心不可失
(双元素入题,对称句式,直接表明观点。)
近年来,滤镜技术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钟爱,不管是拍照片,还是小视频,都少不了滤镜的身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让“照片”变成了“照骗”,却是一种病态。正确的做法应是:爱美之心不必弃,求真之心不可失。(开篇直接引材点题,利落干脆。)
何为美?
很多人对美的认识很狭隘,觉得美就是年轻,就是白皮大眼长发细腿,这一认知更是为滤镜技术提供了广阔的使用空间,一个美图软件可以把凤姐变成“女神”,把“矮穷矬”变为“高富帅”,不仅让陌生人看了迷恋不已,甚至让当事人都喜欢的无法自拔,为了让自己变美,不断的把滤镜开到最大,来麻痹自己,细细思量,这种过滤后的“美”还能算“真”吗?美人在骨不在皮,虚假的美,只会害人害己。(阐述“美”的内涵,为下文论证做铺垫。)
爱美之心不可弃,求真之心不可失。(再提论点。)
与其用滤镜麻木自己,何不跳出滤镜,聚焦生活?我们要善用滤镜,滤去杂质,更要
3 / 18
跳出滤镜,聚焦生活之“真”。美化外表的同时,更应有内在的气质和最本真的追求。新冠肆虐全球之时,剪短的头发最美、最真,逆行的身影最美也最真;洪水肆虐之时,抗洪战士沾满泥浆的迷彩服最真、最美。他们摒弃一切,回归真实,提升自我,承担责任,锻造更好的自己,这才是我们青少年应有的姿态。(分析问题,阐明论点,指明当代青年应有的姿态。)
爱美之心不可弃,求真之心不可失。
抗洪的战士,一脸的疲惫,依然是最美战士;逆行的白衣战士,脸上布满印痕,依然是最美医务人员……聚焦身边为建设最美中国献策出力的人,便可看到真善美的世界。无需滤镜,你读书的样子最美,当你打开书本,便看到真善美的世界,而你,专注地面对真善美的姿态是胜过任何滤镜的“美”。滤镜之美与生活之真如何权衡,滤镜是为了让生活之真更美,而不是画面失真,因“照骗”导致口碑崩塌。(解决问题,指明方向,提出具体做法。)
罗曼罗兰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仍然热爱生活”,爱美之心不必弃,求真之心不可失,我们青年人,应该跳出滤镜,以澄明的心灵上下求索,提升自我、聚焦生活,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斗!(呼应主题,升华主旨,利落干脆,结束全文!)
【高考作文备考】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可以影响社会。当一个人对集体和社会具有积极作用时,人们说“他是一盏灯,照亮了一大片。”当一个人对家庭有积极作用时,甚至可以用“他是
4 / 18
家庭的顶梁柱”来形容。
在社会、家庭、学校里,在一个集体团队中,每个高中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请以“原来,我的作用不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严禁抄袭,文中不能泄露真实校名、考生姓名等信息。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全命题式材料作文题。本题中对试题的解读,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首先,阅读材料,我们可知第一段材料主要讲述的是个人对家庭、集体、社会等产生积极作用时,可以对他们产生的至关重要的影响。这里讲述的,是社会中普遍的“螺丝钉”的作用。材料第二段则将这个个人缩小到了高中生这一群体,指出高中生可以对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等或小或大的集体团队产生的作用。这也就是第二方面——试题给定的作文命题“我的作用不小”的来源。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材料可知,这里的“作用”应当是积极作用。而命题中的“原来”,这说明故事需要有一定的转折,应当体现自己在认识上的转变。
试题要求我们写作一篇记叙文。因此,我们的记叙过程应当分成两部分(顺叙、倒叙、插叙皆可)。第一部分应当指出原先“我”认为自己对于集体(家庭、学校、社会皆可)的作用很小,或者甚至完全可以被忽略。这一部分应当简写。第二部分,则应具体写出“我”作用不小的具体表现和产生的结果。比如,当“我”真正做了某件事,对那个集体产生了明显的助益之后,或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或得到了集体中其他人的肯定,使“我”改变了原先的不当认知,意识到“原来,我的作用不小”。
5 / 18
参考立意:
1.原来,我也可以为父母分忧。
2.原来,我行为也可以为学校增光。
3.原来,抗击疫情能成功,我也是一分子。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抖音上一则短视频引起热议。视频的内容是:
某校初三的班主任王老师在上班路上偶遇学生刘三黑的母亲,告诉她刘三黑这次期中考试考了全班倒数第一,想要她明天到学校一趟了解情况。刘三黑的母亲回答说:“我把孩子送你那里,没有学好,考了个倒数第一,你应该向我说明情况,向我道歉。孩子教养出了问题,赖我们家长。孩子没有学好,没有考好,你不应该向我说明情况、向我道歉吗?今天我没空,你改天向我道歉吧。”
上面短视频内容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视频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想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6 / 18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来自一则短视频,是某校初三的班主任王老师与学生刘三黑母亲之间的一段对话。毫无疑问,这则材料事关学生的教育问题。
班主任王老师就孩子的成绩问题请家长到学校沟通、了解情况的做法并无不妥。而刘三黑母亲的认知明显有偏颇,她认为孩子教养不好责任在家长,而孩子成绩不好责任在老师,这是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割裂开来的错误认知。作为教育者,家长和老师在孩子各方面的教育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可分割,应当共同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写作时可从家校协同教育的角度进行思考和立意,学校教育和家庭不能简单分工,而应协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五育并举”。当然也可从家长角度、班主任角度立意思考。比如从家长角度,不能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没事了,应当经常跟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教育孩子。而作为学校和老师,应当定期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等在校情况,平时也应多多沟通,共同做好孩子各方面的教育。
立意:
1.用心沟通,协同教育。
2.家长老师勤沟通,孩子教育齐努力。
3.家校携手,共育英才。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7 / 18
唐尚珺,一位出生于广西农村的八零后,从2009年开始,他连续12年高三复读。高考分数逐年增加,几次考上“985”“211”之类的名校,他却屡次放弃,他给自己锁定了奋斗目标——中国科技大学。2021年唐尚珺参加了第13次高考,这一年他已经33岁了。
有人为他的坚持而感动,说他是愈挫愈勇的战神;也有人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他不去中科大也一样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有人说他应该顾及年迈的父母和家里的经济情况。
对上述材料,你怎么看?请表达你的认识与评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作文材料属于时评类材料作文,主要是对唐尚珺的复读行为的评价。但又不能只限于就事论事,应该在评价的基础上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比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阅读材料,我们可以发现评价观点大致分为三大类,即赞成、不赞成和辩证看待。各有不同的理由。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评论,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好。
【立意参考】
1、赞成唐尚珺复读,认为要懂得坚持,义无反顾,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2、赞成唐尚珺复读,认为他愈挫愈勇,是一个不怕困难和挫折的勇士,勇气可嘉。
3、不赞成唐尚珺复读,认为他可以放弃复读,去一所别的大学,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
8 / 18
人生梦想。
4、不赞成唐尚珺复读,认为他过于执著,不懂得变通。
5、批评唐尚珺复读,认为他过于自私,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
6、辩证地评价这件事,认为他的执著可取,但执著也要有度。人生进退有度,成就完美人生。
……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金庸武侠小说风靡之时,一位也写武侠小说的年轻作家说:“很庆幸的是,金庸先生写完《鹿鼎记》就金盆洗手了,不然,他在前面阻头碍势,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出人头地、领时代风骚?\"
材料二:近期,一则短视频火爆朋友圈:一位特级教师举办讲座时,某年轻老师在台下哼道:“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多读了几本书、多写了几篇文章吗?我到您那年纪,肯定比这风光!”
材料三:一流的退出,绝不等于二三流的可以依次递补。——倪匡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9 / 18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试题提供了三则材料。第一则是一位写武侠小说的年轻作家的心声,他庆幸金庸先生金盆洗手,为后辈出人头地、领时代风骚创造了机会。然而,到现在也没有哪个武侠小说作家像金庸先生一样成就斐然。可见,一流作家的退出,并非二三流作家的机会。第二则是某年轻老师对某位特级教师的鄙薄之语,其言论表现了高远之志,值得赞美,但他是否能够如愿,却并不是只说几句大话就可以的,还需付出努力。第三则是倪匡的一句话,意思是二三流的人不要么想一流退出后,自己就能够成为一流。这三则材料联系起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不要幻想片己在一流退出后成为一流,不要以为自己想成为一流就能成为一流,所有的人要想成为一流需付出成为一流的代价。写作时,要对怎样成为一流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具体的看法。
【参考立意】
放下幻想,下真功夫。有志诚可嘉,为实现志向而努力行动才真可贵。
欲成一流,须有一流之志,须有一流之行。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诗人舒婷在《也许——答一位读者的寂寞》一诗中这样诉说,“也许我们的心事/总是没有读者/也许路开始已错/结果还是错/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也许燃尽生命烛照别人/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也许为
10 / 18
一切苦难疾呼/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这首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结合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答一位读者的寂寞”为副标题,从诗人的角度把这首诗歌改写成一封信,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本题是以舒婷的诗歌《也许》中的诗句为命题材料,以跨文体改写为任务驱动,以诗歌咏叹的情感内涵为创作立意,以“答一位读者的寂寞”为话语情境的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在材料的选取、跨文体的转换、角色的模拟替换等方面的结合都使其具有创新特点;同时,又紧扣当代青年个人发展中的苦闷彷徨、自我与社会界限定位的模糊不清、被困难打倒后的失意迷茫以及在时代召唤下的责无旁贷等人生主题,引导当代青年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要始终不忘初心、坚定理想,要自觉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理想与学习、工作统一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诗人用“也许”表示选择的艰难,“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也许燃尽生命烛照别人/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这里是说我们的奋斗可能得不到回报。接下又说我们的追求是崇高的,勉励读者勇敢担起责任:“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选择”。诗人用“也许”开篇,既表明了多种可能性存在的情况,又抒发了自己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念。
立意提示
11 / 18
①坚定信念,矢志不渝。②我将无我,不负时代,不负人民。③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高考作文备考】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9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孔子在《论语·雍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主张以学为乐,好学不倦的学习态度。陶行知也强调: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
材料二:《增广贤文》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告诉我们学习要以“苦”为舟。清代名人阮元也说: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这样看来,学习是免不了要吃苦的。
以上材料涉及学习的“苦”与“乐”,你读后有什么想法和认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要想写好写作任务中关于学习“苦”与“乐”的思考,就需要准确理解材料中学习之“苦”与学习
12 / 18
之“乐”的内涵。根据材料一中孔子和陶行知的观点,我们可知,这里的学习之“乐”应指对于学习内容的兴味和兴趣。感受到学习内容的乐趣,我们才会有好学不倦的学习态度,才会有不断探索学习的内驱力,拉着我们不断学习;而非靠教师管教、家长硬逼的外驱力来推着我们。而材料二中的学习之“苦”,则指苦学的精神和态度以及艰苦奋斗的行为。有时候,虽然我们因为兴趣而开始学习,但想要学得深入却需要经过一段较苦的历程。所以,当疲倦代替了兴趣时,我们就应该让苦学、坚持学的态度和行为去支撑我们学习。
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必须要对学习之“苦”和学习之“乐”做出准确的界定——乐在兴趣,苦在精神和行为,而不能泛泛而论学习时苦时乐,或我们可以某一段时间苦学而后某一段时间乐学。我们应当明确,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必须选择能让我们乐学的知识。而我们要想在学海中取得一番成就,就不能仅仅靠兴趣,而必须经过持久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这一过程必然是苦的。但只有经历过这番苦,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学习的成功。
参考立意:
1.乐学的态度,苦学的行为。
2.选择乐学的知识,坚持苦学的精神。
3.只有经过苦学的过程才能看到乐学的成果。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刘昼《刘子·崇学》:“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这句话有三重关联:一是由“起”到“就”,连通开端与达成,体现为目标向度;二是从“三寸”至“万仞”,
13 / 18
连通容易与艰辛,体现为过程向度;三是由“坎”至“深”,连通浅层与底端,体现为结果向度。凿井如此,为山如此,干任何事情都如此;学习如此,工作如此,人生发展大抵也如此。
上述材料能给正处高三的你以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出自南北朝北齐刘昼的《刘子·崇学》。意思是,凿井的人,从挖很浅的土坑开始,最后才挖成万丈深井。比喻要干成一件事情、成就有作为的人生,务必从基础做起,在起点上就扎实推进;只有点滴积累并持之以恒,才能达至目标愿望、实现人生理想。用以勉励青年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出人生的扎实步伐。
参考立意:
(1)人生需要树立正确而远大的目标。
(2)坚持、坚韧、不惧艰辛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
(3)确定宏伟的目标,不惧艰辛、努力奋斗,才能有所成就。(最佳立意)
14 / 18
提示:注意角色任务“正处高三的你”。
3、请结合以下材料,以“忙与闲”为题,写一篇文章。
周作人曾说:“人生,有必要的忙,也要有必要的闲。只争朝夕的忙,是为了夕阳看花的闲。”对于生活,忙而有价,闲而有趣,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忙出意义,闲出情义,才能体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材料先用周作人的话,引导学生思考“忙”与“闲”这两者关系。“人生,有必要的忙,也要有必要的闲”,告诉我们:“忙”和“闲”是人生的一体两面,不能分开。“只争朝夕的忙,是为了夕阳看花的闲”,告诉我们“忙”和“闲”的辨证关系:“忙”是为了“闲”。
再用评价性话语“忙而有价,闲而有趣”,“忙出意义,闲出情义”,揭示了“忙与闲”的内涵:“忙”要有价值、有意义,“闲”要有趣味、有情义。这体现出了人生最好的状态和真正的价值。
整则材料导向鲜明,引导学生通过对“忙与闲”的思考,追求积极有趣、有情有义的人生。学生可以结合个人或他人的奋斗经历或感悟来谈,如奋发进取是为了创造有品位的生活,从而谱写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之歌。
注意事项
15 / 18
1.这是一则关系型作文,写作时“忙”和“闲”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不能只写一方面,也不能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
2.要体现“忙和闲”的辨证关系,切忌泛泛而谈,空谈道理,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或具体实例来谈。
3.文章必须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从审题到构思到论证,学生都应学会厘清关系,进行思维架构,实现良好表达,合理使用递进、对立、并列或互补、总分总(总分、分总)、因果等逻辑关系。
4.既可以“忙与闲”为题目,也可以自拟标题,不做硬性规定。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人,他可以算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7万册藏书都读遍外,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读书笔记。但是,他只注意储存知识,从不创造,结果终生一事无成。
中国古代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写有《灵宪》《浑天仪图注》《算罔论》等涉及天文、立法、数理方面的科学著作,他创造的“候风地动仪”是伟大的科学发明,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沙市中学“读书节”落下帷幕,你在读书节期间是否读有所得呢?请综合以上材料,以“读书与创造”的关系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结构清晰,至少使用两种论证方
16 / 18
法,卷面美观无涂改,书写工整无错别字,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型的话题作文。
“读书与创造”是一个大题目,怎样化大为小呢?先选角度,再定小题。从读书与创造的关系看,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不读书无以创造,光读书也不能创造,读书与创造必须紧密结合。
从读书的目的看,读书是为了吸收知识,吸收知识是为了创造,所以不能“只注意贮存知识,从不创造”。
从读书的方法看,光贮存知识而不能消化吸收,当然谈不上创造。从创造的途径看,只有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有所作为,一味埋头读书是不行的。
如果变换思维方向,还会产生新的话题,如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未必一定要创造等。这样化大为小,变虚为实,从少到多,听候选择。
【参考立意】
1.读书为根,创造为花;
2.离开读书的创造是“空想”,离开创造的读书是“死记”;
3.把读书和创造结合起来,开放耀眼的智慧之花等。
17 / 18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集体记忆是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不论它是物质或非物质的,由于人们的意愿或者时代的洗礼而变成一个群体的记忆遗产中标志性的元素。从一个村庄、城市到一个民族,往往有许多具有符号意义的事物成为了集体记忆。威严的古都长安、雄伟的长城、破败的圆明园、温馨的春节、奋进的时代弄潮儿……构成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有这些符号,如果没有这样的符号,一个民族就很难使自己的集体记忆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请结合材料,以“_____,我们的集体记忆”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写作前请将标题中集体记忆的对象补充完整,作为题目。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半命题式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重点考查价值观,培养家国认同和文化认同意识,同时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材料由“集体记忆”的概念引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
引导考生关注那些使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具有符号意义的事物和符号,去探求这些标志性元素背后的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精神意蕴,去挖掘我们集体记忆中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的精神财富,在写作中完成人文积淀和价值观矫正。半命题的形式更为灵活,既降低了学生的拟题难度,又开放了写作内容。
18 /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