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好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有统一用磁砖烧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演,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存在的问题:
德育内容滞后,德育实效性不强。由于德育和社会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故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成了“来自天外的声音”,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而在对学生的德育引导中,也未能有机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和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只重目标不重内容,使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
下一步工作打算:
注重德育的实效性。德育教育管理必须注重实效性,要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留下深刻印象,并持续影响其一生,引领和规范其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注重和发挥学生在其自身发展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制订符合学生发展的德育工作目标,优化德育形式,使德育教育方法更具个性化、综合化和有效化;德育的内容应从“大家”走向“小事”,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