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焕长老的禅学思想 印 顺 (深圳弘法寺,广东深圳518004) 总 第 一工 期 ’一 cn 二 摘要:本焕长老传承了禅宗的话头禅和默照禅等禅学思想以及修行观和培福观,并指出禅 宗的宗旨是“即心即佛”,主张成佛要自修自度,修行方法是活泼泼的、不拘一格的。 关键词:本焕;禅学;修行;培福;宗旨 中图分类号:B9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176(2015)01—0003—04 2015年4月2日是我的恩师本焕长老圆寂 诫:“要修行,要培福。”要修行的是默照禅,默照 禅是曹洞宗禅师宏智正觉(1091—1157)发明的 禅法,与他同时代的杨岐派禅师大慧宗杲 三周年。在此来临之际,他那德高望重的形象 常常浮现于我的脑中。他出家八十余年,一直 崇奉南宗之旨,疾行禅宗祖风,不仅推动禅门 发展,而且还为当代禅宗的振兴作出了重要贡 献。 (1089—1 163)提倡话头禅,这两种禅法并称宋 代的禅行双璧。其中,话头禅在我国和日本至今 还经常活用,而默照禅则鲜为人知了。幸有身兼 禅门五宗的“中兴之主”[11,我的师公虚云老和尚 和高曼寺的来果老和尚把这两种禅法承传给了 我与恩师的最初接触源于一次偶然的机 缘。当时一位朋友只是让我送一样东西给师 父,但是没有想到却与师父结了不解之缘。从 此一发不可收拾,乃至最后出家做了和尚。师 父的人格魅力就在于他的禅风,因为佛法的基 础与发展依靠的是禅风,有什么样的禅风,就 我的恩师本焕长老。他在开示时,强调的是要人 去“参”,参什么呢?就是参话头。我们众生本来 就是臭皮囊,不值得执著,所以我们要去参“念 佛的是谁”、“父母未生前我是谁”,精进用功,努 力发心,参禅修道,最后桶底脱落,证得大智慧, 就得大解脱。师父曾经说过:“从今天开始打精 有什么样的道场,而这个道场最终是由人来决 定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师父就是“弘道” 的大师、禅门泰斗。 作为衣钵侍者的我,与师父朝夕相处十几 进禅七。精进禅七又叫生死七。要在这七天当中 克期取证。能开悟,就生;不能开晤,就死。所以 叫生死七。在这七天当中,我希望大家要精进, 要坚持把这个生死七打下去。大家都想一想,我 们今生能够得到人身,又能够闻到佛法,又能够 出家,今天又有机缘在这里参加打七,这是很不 容易的。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用功,珍惜这次难 年,听闻他老人家的开示说法,眼观他的顿人 修行,听弟子们讲师父的为人佚事,师父的形 象、声音乃至为人处世等已深入我心,可以说 在师父的薰染之下,我这个弟子已经真的有了 醍醐灌顶、饱参法味的感觉,虽然不能说全部 得到了师父的真禅三昧,但也至少被薰染了。 禅门尊宿的本焕长老最重视修行。我在做 侍者时,凡是有人来向他请益,他都要谆谆告 收稿日期:2015—3—18 得的因缘。我们离开父母,一切都不要,出了家 当和尚,为了什么?为了了生脱死,为了成佛作 祖。这了生脱死、成佛作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作者简介:印顺,男,湖北省黄梅县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尼泊尔中华寺方丈。 个人活了几十年,一天到晚都在妄想里头。我 们的生死,及与其相关的一切,都是由妄想所 造成的。不去用功,就不会察觉这种状态,因而 也就不知道什么叫‘妄想’,什么叫‘用功’。如 果今天能够知道有了妄想,那就证明你的思想 还在用功。”用功还是你自己受益,不是别人受 益。这个用功要用得得法,不得法者就会走偏。 禅门中走偏者比比皆是,正如恩师所说:“你的 功夫越来越深,越来越牢,妄想自然越来越少。 所以,我们参话头也好,念佛也好,或念经咒, 都要好好用功。所谓‘打得念头死,法身方能 活’,念头打不死,法身是不能活的。所以,我们 要想把妄想铲除掉,就要好好用功,要从根本 上彻底地把它铲除,这才是真用功。” 上面介绍了恩师本焕长老的修行观,下面 再介绍恩师的培福观。修行与培福是佛教徒之 两轮。修行者,可以得大智慧;福德者,可以得 大福报。恩师说:“培福,是要你去修福。”他经 常开示说:“大家要修福,我们这个人生来之不 易,修福也是来之不易的。修福的人,是有果报 的,多修多得,少修少得,不修不得。”修行与培 福不是矛盾的,应该是一体的,修行之中就已 包含了培福,培福也是一种修行,两者是相互 依存的关系。恩师之所以要将修行与培福单独 提出来向世人讲说,其意还在于要强调这两种 修行的重要性。从结果来看,修行是给自己提 高素质,所以要修。培福是给自己培养公信力, 所以要培福。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恩师说:“行 了做什么?就是去利益众生,教化众生,庄严国 土。我们要想获得像佛一样的圆满福慧、三十 二相、八十种好,没有别的法子,只有脚踏实地 地行,认认真真地培福修慧。大家想一想,我们 做哪一件事不需要行呢?不要说我们今天是为 了无上解脱,为了了生脱死,就是世间的一切 事情,有哪一桩事情不靠行就能成功?我看做 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去行,才能 获得成功。像我们回家、了生脱死这样出世间 的大事情,更是离不开严格的行。不停地用功 地行,就能成佛作祖。成佛作祖不是想来的,是 行来的。既是出了家,就应当好好发心,从今天 开始,生生世世都要行,时时刻刻都要行。几时 有行,几时成功;几时不行,几时就不能成功。 早行早回家,迟行迟回家,不行就永远回不了 家。行贵在坚持,贵在不间断。不能说今天行 了,明天就不行;此时行了,彼时就不行;在禅 ●一 总 堂行了,出了禅堂就不行;在寺里行了,到家里 第 .--L 就不行。修行人,如果想把功夫用好,要时时刻 期 刻和在在处处行,白天行,晚上也行,坐着行, 一 走着也行,醒着行,梦中也行,那才是好的。总 c丌 之,几时没有到家,几时都要行;几时没有成 二 佛,几时都要行;即使将来成佛了,为了教化众 生,还得行。行是主要的,几时行,几时就能到 家。这好比回家的一条路,这一条路是我们要 行的,不管是坐飞机来行,还是坐火车、汽车来 行,还是一步步地走路来行,总之得行。” 按照恩师的说法,我们可以理解为修即是 行,行也是修。其最重要的目的,还在于“利益 众生,教化众生,庄严国土”。离开了这个来修 行,那只能做一个小乘的自了汉,做不了大菩 萨,更成不了佛。恩师更把修行培福比作“回 家”,因为修行功德圆满,就是到达目的地了, 而这个目的地就是你的“家”,也就是你的解脱 的终极所在。所以对修行者来说,更重要的是 要首先建立正知正见,“得有一个目标,有个路 线,要依正知正见来行。没有正知正见去行,行 了也回不了家,有时会越行离家越远。古人讲: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所以, 一个人用功,得有一双‘择法眼’,要有所选择, 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的。今天这样行,明天 那样行,邪知邪见很重,像这样子用功,是没有 什么结果的。所以,我们用功之前,先要树立起 正知正见,依此去行,才能到家。若没有正知正 见,那你这一行不但不能到家,说不定行到地 狱中去了,还不自知哩。因此,我们大家在用功 的时候,一定要认认真真地选择,选择好正道 之后,就要好好地脚踏实地地去行。至于说什 么时候到家,那就不用问了。” 以上是我对恩师的修行与培福这两种思 想所作的简要介绍,从此可以看出,恩师经过 几十年的寺庙生活,已经成功地超越了我们众 生,他的说法与开示明明白白,非常简练,是我 们禅宗在当代社会演习的应机法门。恩师不愧 是大智者和老修行者,他的身体力行无时无刻 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