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她代札 学术论坛 深入贯彻十八届四中全 会精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共井陉县委党校(050300)耿彦华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 决定性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之际召开的 3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一次专门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重要会议。全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 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描绘了建设法治中国的 总蓝图,作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部署,发出了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动员令。全会是我们党团结带 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宣言和行动纲领。 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 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 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全 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 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重要方面。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 一系列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 施、迈出坚实步伐。 2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 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 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 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 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所 在。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 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 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 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 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所决定。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以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就以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 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 党的根本标志。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 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我国宪法确立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是尊重 和体现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志,是构 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法 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社 会主义法治是党的领导得以实现的基本方略,两者统一于中 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 人民维护。”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说的:“一切法律中最重要 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 在公民的内心里。”人民群众知法、信法、守法,是依法治国基 本方略实施的社会基础。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就是全社会要 信仰法律,对法治有信心。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对法律不信 任,认为靠法律不如靠关系,找法院不如找领导,“明规则”不 如“潜规则”,那法治社会就建不成,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也将 失去坚实的支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 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 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 者。要把大力推动全民守法作为重要支撑,切实增强全社会的 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形成以尊宪守法为荣、以违法犯罪为耻 的良好风尚,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氛围。 现代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位一体的有机 整体,如果我们只重视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不重视建设 法治社会,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韩非子有句名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 者弱则国弱。”现代社会的每个公民都必须有对法律、法治的 信仰和敬畏,否则整个社会就没有标准,没有秩序。第一,要推 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全民 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 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 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公民的规则意识,实 现“法治”与“德治”的高度融合。全社会只有树立这样的法治 意识才能孕育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茁壮成长的法治 土壤。第二,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发挥市民公约、乡 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作 用。第三,要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 体系,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健全法律服务 网络,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创新法律服务方式。要通过建设完 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努力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第四,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 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 机制。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一种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这既 是维持现存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的需要,也是扩大当事人权益 保障、满足不同层次的民众对纠纷的解决方式选择需求的客 观需要。各种解决纠纷方式之间要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功能互 补、程序衔接、彼此支持的有效机制。 E。MAn-:zAZHI2凸 6@ 63・c口M一固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