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如何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浅谈如何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浅谈如何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摘要】语文是一个工具学科 、基础学科,它是学习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会学习、会思考、会交际的人,都有较强语文能力,反之,语文水平太低的人,不可能在学习、交际等方面取得多大的成绩。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好语文这个用途广泛的工具,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学习。而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则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分别从一、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二、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三、体会标点的表达效果;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词语;句子;标点;修辞

语文是一个工具学科 、基础学科,它是学习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会学习、会思考、会交际的人,都有较强语文能力,反之,语文水平太低的人,不可能在学习、交际等方面取得多大的成绩。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好语文这个用途广泛的工具,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学习。而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则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1.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1.1 从意义精当的角度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1.1.1 体会词语表达的准确。例如: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守株待兔》) 一个“窜”字不仅描绘了兔子动作的快速,而且说明它当时慌张着急,来不及看清方向。正因为这样,它才会撞在树桩上,而且一撞就死。前言后语,和谐统一,协调一致,用“跑”或“飞跑”这些的词语很难表现兔子当时的情况。

1.1.2 体会词语表达的鲜明。例如:他们游到荷花旁,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小蝌蚪找妈妈》) “披”为什么不写成“穿”?青蛙的身子只有上面部分和侧面才是绿色的,下面部分是白色的,如果将“披”换成“穿”,会使人觉得青蛙全身都是绿色的,这不仅不符合实际,也与后文互相予盾。

1.1.3 体会词语表达的简洁。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绿”,据说王安石开始曾想用“到”、“入”等词,但都觉得不好,最后选定了这个词。“绿”不仅表现了“到”的动态,而且描绘出了春风吹到江南后引起的变化,到处一片新绿,生意盎然。化抽象为具体,把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展现在读者眼前。

1.1.4 体会词语表达的生动。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

“腾”“走”都可以写成“好像”“宛如”“酷似”等词,但这些词给人的感觉是五岭、乌蒙都是静态的,缺少生气;用“腾”和“走”,化静为动,让本来无生命的事物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勃,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红军积极乐观藐视困难的雄伟气魄。

1.2 从色彩鲜明的角度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1.2.1 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就是词语的褒贬色彩。有些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凝固的,始终附着于词语本身,有的带有褒义,如“美好”“伟大”“高尚”等,叫褒义词;有的带有贬义,如“狡猾”“恶劣”、“阴险”等,叫贬义词。有的词语虽然并不直接表示对事物的评价,但也流露出一定的感情倾向,如“金灿灿” “绚丽”等表示喜悦,“黑洞洞” “荒凉”等表示不愉快,“贵宾”“光临”等表示客气礼貌,“战友” “同胞”等表示亲切。正确选用这些带感情色彩的词语有助于鲜明地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1.2.2 体会词语的语体色彩。词语的语体色彩,指词语适用的语言类别色彩,一般有口头语和书面语两种。词语带有明显语体色彩,有助于造成和表达内容相适应的语言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都数人的痛苦,我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今后我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土,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服务》)

在口语中用上“为人民利益而死” “死得其所” “寄托”、“哀思”等带有书面语体色彩的词语,使文章显得庄重、深沉,适应了悼念死者的表达需要,增强了感人的力量。

1.3 从声音和谐的角度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词语的声音配合得好,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容易,有助于意义的表达,还能给人以美感。词语声音要产生好的表达效果,就要做到音节匀称、韵脚和谐、叠音优美。

2.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2.1 体会整齐句的表达效果

整齐句是指结构相同相似形式匀称的句子,主要是对偶句和排比句。整齐句可以使语言显得词语匀称,声音和谐,气势通畅。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这段话几乎全是整齐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之情。

2.2 体会被动句的表达效果

主语是动作行为发出者的句子叫主动句,主语是动作行为承受者的句子叫被动句。被动句有某些特殊的效果。

2.2.1 有助于突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如:妹妹紧紧地挨着我,轻轻地问:“姐姐,月亮被天狗吃了吗?”(《看月食》)妹妹特别关心月亮的命运,所以用被动句来突出它。2.2.2 有助于前后分句叙述的角度一致,语气连贯,重点鲜明,也需要构造。如: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飞夺沪定桥》)如果把前一个分句改为主动句,语气就不那么连贯顺畅了。

2.3 体会变式句的表达效果

句子成分按通常次序排列的句子叫常式句,在一定的语境里,改变常规排列

的句子叫变式句。小学教材常见的变式句是主谓倒置。主谓倒置,通常是强调谓语,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赞叹的语气。如: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主语后移,谓语提前,强调谓语,强烈地表达了志愿军离开朝鲜,离开结下深厚情谊的朝鲜人民时那种依依不舍的真实感情。

3.体会标点的表达效果

有的标点除了一般的作用,还有一些特殊作用。 3.1 逗号的特殊作用

逗号有两种特殊作用。一种是用在用汉字表示序号之后将序号和正文隔开。另一种是用在并列词语之间,将并列各项隔开。具体有三种情形。

3.1.1 并列词语结构比较复杂,并类词语之间用顿号,加大并列各项之间的语音停顿,念起来显得从容一些。如;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野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光彩夺目的春天。(《燕子》)“轻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野花”是个并列关系的短语,但其中各项都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尤其是最后一个结构更为复杂,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读起来语音停顿较大,就不那么急促了。

3.1.2 并列词语中的一项或多项又有并列词语,因而内部已经有了顿号,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便于区分层次。如: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的石狮子后市竖着的狼跟大旗杆,可爱多了。(《乡下人家》)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是个并列词语,但内部的“青、红”又是有顿号隔开的并列词语,两个大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大小并列词语之间的层次非常清楚。

3.1.3 为了强调并列词语的各项,用逗号来加大语音停顿。如: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这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现出一排独特的农家风光。(《乡下人家》)“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这个并列词语各项都是一个词,结构并不发杂,内部也没有顿号,但是作者为了表达乡下人家种的花品种多样,就用逗号来加大语音停顿,以强调并列的各项。

3.2 分号的特殊用法

分号通常用在并列复句的分句之间,可有时也用在其他关系的复句的分句之间。如: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乡下人家》)分号前后的两个分句是选择关系。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花种》)分号前后的几个分句是时间先后的承接关系。

4.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对修辞手法,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比较注意引导学生辨别和认识其结构,往往忽视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而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恰恰有利于提高阅读欣赏和习作表达的水平。

4.1 体会比喻的表达作用

4.1.1 化抽象为具体,让人对事物有清晰认识。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汪伦为“我”送别深厚感情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

可是用其深无比的桃花潭水作比,理解就很容易了。

4.1.2 化陌生为熟悉,让人产生亲近感。如: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山水》)没去过桂林的人对桂林山的形态很陌生,可是用“老人”“巨象”“骆驼”这些我们常见的人或事物一比,各种形状的桂林山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4.1.3 化深奥为浅近,让读者易于理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石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站在全局的高度,才能看清事物全貌,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样的道理过于深奥,用观察庐山的事儿作比,道理就比较容易明白了。

4.1.4 表达某种特殊的感情。如: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铺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燕子》)把停息这燕子的电线比作五线谱,把停在电线上的燕子比作音符,把整幅画面比作赞歌,自然而又巧妙地“流露出作者对春景图的喜爱之情。

4.2 体会夸张的表达作用

夸张手法的主要表达作用是凸显事物特点,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直下三千尺”和“银河落九天”,突出了庐山瀑布高和长的特点。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观潮》)“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突出了浪潮涌来时气势的强大和声音的宏大猛烈。

4.3 体会拟人的表达作用

拟人手法把事物当人来描写,能够让人产生亲切感。如: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猫》) 猫的可爱溢于言表。

4.4 体会设问的表达作用

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叫设问。设问的作用是引起人的高度注意,让答案深得深印入人的头脑。如: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比尾巴》)前三句提问,引起注意;后三句回答,让人产生较深的印象。

4.5 体会反问的表达作用

反问是无疑而问,答案就在疑问之中,其作用是加强语气。有两种情形。 4.5.1 句子本身表示肯定意思,反问句就表示否定意思,而且比一般的否定句语气更强烈。如: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一夜的工作》)“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句子本身是肯定的,但反问句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即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而且否定的意思特列强烈,实际为绝对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

4.5.2 句子本身表示否定意思(谓语前有表示否定的词如“不”“没有”等)反问句就表示肯定的意思,语气更为强烈。如: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小珊迪》)意思是谁读了这个故事都会受感动,但有毋庸置疑的意味。

4.6 体会顶针的表达效果

后一句话的第一个自跟前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相同,这就构成了顶针。顶针

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在于,使前后句子紧紧相连,环环相扣,结构紧密,语气连贯,在语音和文字上给人以美感。如:这样的山环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篾筏小舟,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4.7 体会对比的表达作用

将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其作用是鲜明地凸显二者各自的特点。《圆明园的毁灭》前面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壮丽和文物的丰富珍贵,让人想到创造这些物质文明的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紧接着就描写侵略者对圆明园的疯狂掠夺与毁坏。两相比较,善恶分明,各自的特点分常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