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异原文及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 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1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 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

2

盾的心情。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 清野不与大战 ,待 关中稍实 ; 彼自困弱 ,并坚决反对 五路入讨 。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 塞下 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 异 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 是 塞下秋来 的客观现实, 无留意 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 边声 、 角起 和 千嶂 、 孤城 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 异 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 浊酒一杯 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 也无计 的慨叹。接下去, 羌管悠悠霜满地 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 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 将军 ,又有泪落 征夫 。 不寐 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 是 不寐 时之所闻; 霜满地 是 不寐 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 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 塞下秋来 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

3

呼为穷塞主之词。 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它标志着北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