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两汉巴蜀经学略论

两汉巴蜀经学略论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3卷第2期 2006年6月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V01.23 No.2 JOURNAL OF TEACHERS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Jun.20o6 ●历史研究 两汉巴蜀经学略论 杨更兴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 摘要:经学在巴蜀地区的大规模传播始于西汉文翁立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巴蜀经学就以汉代中央博 士官所传令文经学为主。进入东汉以后,更是与谶纬、灾异之学相结合,形成了这一时期巴蜀的儒学学术风 尚。在东汉中后期今文经学即将被古文经学取代的前夜,巴蜀经学达到了自己的顶峰。 关键词:两汉;巴蜀;经学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33(2006)02-0045-06 一、文翁立学与西汉巴蜀经学的发展 现有材料上看,这次遣学,是经学正式在巴蜀地区 (一)文翁立学与巴蜀经学的发端 传播的开始。 其二、是建立了郡学。“又修起学官于成都 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 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 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 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 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蜀郡郡 学成了经学在蜀地传播的基本阵地。在此影响下 巴郡、汉中郡也设立了郡学。文翁办学的经验还 被统治者推广到当时的全国范围之内。 有确切记载的巴蜀地区的经学历史开始于西 汉景武年间的文翁立学。据《汉书・循吏传》的 记载,文翁,庐江舒人。少好学,通《春秋》。景帝 末,为蜀郡守。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为了改变这 种情况。他采取了两项举措。 其一、是派遣蜀郡子弟远赴京师受业于太常 博士,即“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 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 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数岁, 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 至郡守刺史者。”…‘ 巧 不过这次遣学所派出的 生徒所习的不单纯是儒家经典,还有研习律令的。 按汉初博士官的设置沿袭的是秦朝旧制,西汉孝 文帝时仍然是“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 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在汉朝之儒,唯贾生而 已。”[1](n卿 孝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才 正式设置五经博士。直到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确立了经学在官学中 的垄断地位。设置博士弟子更是在元朔五年(公 元前124年)了。从这批蜀地生徒所习内容中有 律令一类上看,这次遣学应该至少在元光元年前。 这批生徒也不同于后来的博士弟子,本质上他们 是由地方政府出资的、太常博士的私人弟子。从 收稿日期:2006-03.19 文翁立学,开始了经学在蜀地的大规模传播, 巴蜀地区从此也加快了融人华夏文明主流的步 伐。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中的 张宽一条称“叔文播教,变《风》为《雅》。道洽化 迁,我实西鲁”u2儿 “’。此张宽即为文翁遣往京师 受业的张叔。“变《风》为《雅》”,常璩此语正可 反映文翁立学后蜀地文化风貌上的变化。 除了文翁立学所建立的带有官方性质的经学 传播体系外。当时的巴蜀地区还存在着民间的经 学传播模式。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 马相如“少时好读书”[3](一 。虽然没有明确说 明他研习的是儒家的经典,不过从司马相如《子 虚赋》中提及“游于六艺之囿,驰骛乎仁义之 作者简介:杨更兴(1977一),男,云南大理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涂”[ ]‘ ,以及其死后“遗札书言封禅 事”[3]( 上看,他确实受到过儒家经典的影响。 而司马相如的生年一般被定为公元前179年左 右,在景帝时期,他已经出任过武骑常侍这样的官 职,他还曾长期在当时的梁孝王处客游。而文翁 立学最早也是在景帝末,因此司马相如的求学应 该是在文翁立学之前的。这也说明文翁立学之前 蜀地还是有零星的游学情况存在的。再如蜀郡成 都人严遵,“雅性澹泊,学业加妙。专精《大易》, 耽于《老》《庄》。常卜筮于市,假蓍龟以教。…… 日阅得百钱,则闭肆下帘。授《老》《庄》,着《指 归》,为‘道书’之宗。”[2】( 严遵虽然以《老》、 《庄》之学闻名,可他也精通《易》学,他的学生扬 雄曾模仿《易经》而作《太玄》,很可能就是受了他 的影响。严遵的情况就属于私人讲学。又据《汉 书・儒林传》记载“蜀人赵宾好小数书,后为 《易》,饰《易》文,以为‘箕子明夷,阴阳气亡箕子; 箕子者,万物方茨兹也。’宾持论巧慧,《易》家不 能难,皆日‘非古法也’。”…‘丹 也可以看出蜀地 学者所习的《易》学,颇与中原内地不同。另外黄 开国、邓星盈著《巴山蜀水圣哲魂:巴蜀哲学史 稿》一书虽然不同意孑L子的弟子商瞿(据《汉书・ 儒林传》,商瞿是孔子《易》学的直接继承者)是蜀 人(四川双流县人)这一说法,但也认为:“巴蜀 《易》学自汉代以来就相当发达,从文翁室图就有 商瞿的图像来看,商瞿被尊为四川人,有相当久远 的历史了。而出现这样的传说,或许与先秦四川 有《易》的流传有关。” j{ (二)西汉后期巴蜀经学中的古文经学倾向 从文翁立学开始,巴蜀经学就一直与汉代博 士官所传诸家今文经学关系密切。不过,西汉后 期,巴蜀经学出现了颇为浓厚的古文经学倾向,特 别是在当时的蜀郡地区,出现了一批古文经学的 学者。如:蜀郡成都人李弘“少读五经,不为章 句” J( 、蜀郡临邛人林闾公孺“善古 学”_2 J( 傩’、蜀郡成都人扬雄“少而好学,不为章 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H 虽然史 书上没有明确提到他们研习的是属于古文经学的 经典。但是“古学”在汉代一般即指古文经学,而 且他们博通五经,不为章句,这也正是古文经学的 治学特色。实际上扬雄的学问也正是在古文经学 的学者群中获得共鸣的,“自刘向父子、桓谭等深 敬服之。其玄渊源懿,后世大儒张衡、崔子玉、宋 仲子、王子雍皆为注解。吴郡陆公纪尤善于玄,称 雄圣人。’’ ‘吣 (三)西汉巴蜀经学的地位 谈到西汉巴蜀经学的兴盛,《华阳国志・蜀 志》中称“翁乃立学,选吏子弟就学。遣隽士张叔 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七经,还以教授。学徒鳞 萃,蜀学比于齐鲁。”[2]( ’好像当时巴蜀地区的 经学已经能与齐鲁比肩了。这其实是蜀人自夸之 词。其实据《汉书》所记,张叔等人所学习的不完 全是儒家经典,还有律令之类。至于“蜀学比于 齐鲁”一语,可能源自于蜀汉时期的秦宓“蜀本无 学士,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还教吏民,於是蜀学 比於齐、鲁。”l5 J( ’ 司马相如东受七经之说,无论 《史记》、《汉书》都没有记载。大概是对《汉书・ 地理志》“繇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 ,这 一句话的臆测。其实班固此语说的是西汉时期巴 蜀“文章冠天下”的情况,而不是说的巴蜀经学。 而且班固说这话的时候是带有批评意味的,指出 了西汉巴蜀士人“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 贵慕权势。”… ’秦宓本人,陈寿《三国志》将他 与许靖、麋竺、简雍、伊籍等“谈客”合传。东汉末 年外州人士大量流寓益州,巴蜀士大夫颇有受压 制的感觉,身处当时的秦宓聊发此语,可能是出于 拔高巴蜀经学的目的。常璩在作《华阳国志》的 时候,也没有完全采用秦宓的观点,舍弃了司马相 如东受七经之说,而保留了“蜀学比于齐、鲁”的 说法,只能说是出于蜀人的自夸。而《汉书・循 吏传》的说法则是“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班固的意思是蜀地生徒游学京师之盛,而不是说 蜀地经学已经能与齐鲁地区比肩。 实际上巴蜀经学在整个西汉经学中的地位无 足轻重。其一、记录西汉经学传承谱系的《汉 书・儒林传》中没有收录一个巴蜀地区的学者, 也就是说巴蜀学者没有涉足西汉经学传播的嫡传 谱系之内。其二、西汉时期的巴蜀地区似乎也没 有学者出任过朝廷的经学博士。虽然常璩称“孝 武帝皆征人叔[等]为博士” l( ,不过这种说 法很值得怀疑。按张叔(《华阳国志・先贤士女 总赞》作张宽)正史中没有传,也没有提到他作过 博士。相关史料中也没有提到他的师承以及治的 是何经、何传,而西汉经学是绝重家法、师法的,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3卷第2期 杨更兴:两汉巴蜀经学略论 47 别是在选拔博士的时候,孟氏易学的创始者孟喜 就因为改了师法而落选博士。再看常璩的本意, 似乎当初被遣往京师受业的蜀郡子弟都被汉武帝 征为博士了,这就更不可能了,本来他们学的就不 都是经学。其三、作为西汉经学总目的《汉书・ 艺文志》里的六艺部分,所收录的巴蜀人的著作 也是寥寥无几。虽然常璩称张叔曾经作《春秋章 句》十五万言。不过他处未见称引,怀疑常璩是 将东汉杨终的事张冠李戴了。比较有可能的是 《艺文志》礼类中收有汉武帝时候的《封弹议对》 十九篇,其中或者包括有司马相如言封禅事的遗 札。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巴蜀的小学比较 发达。班固收录了司马相如《凡将》一篇、扬雄 《训纂》一篇、扬雄《苍颉训纂》一篇,入小学类。 也算是在六艺类中。此外扬雄的《太玄》、《法言》 虽然在后世影响很大,但已经脱离了经学传经、解 经的模式,因此被班固归为儒家流,而不属于经学 的范畴了。 总的来说,西汉时期,巴蜀经学还处于向外学 习的阶段。 二、东汉巴蜀经学的兴盛 应该说,东汉时期,巴蜀地区的学术文化远没 有西汉时期那样丰富多彩。不过这一时期的巴蜀 经学相比于西汉,却有了长足的发展,其在汉代经 学中的地位也明显提高。 (一)巴蜀游学之风的兴盛 东汉时期,巴蜀儒生的游学之风远比西汉时 期为盛。不少学者为求名师,不惜负笈万里。典 型者如: 段恭,字节英,雒人也。“少周流七十余郡, 求师受学,经三十年,凡事冯翊骆异孙,泰山彦之 章,渤海纪叔阳,遂明《天文》二卷。”[2]‘ 杨充, 字盛国,梓潼人也。“少好学,求师遂业。受古学 于扶风马季长、吕叔公,南阳朱明叔,颍川白仲职, 精研《七经》。其朋友,则颍川苟慈明、李元礼,京 兆罗叔景,汉阳孙子夏,山阳王叔茂,皆海内名 —L’,[2](P818) 0 景鸾,字汉伯,梓潼人也。“少与广汉郝伯 宗,蜀郡任叔本,颍川李仲口,渤海孟元叔,游学七 州,遂明经术。”[ ]( 这一时期,京师太学仍然是巴蜀儒生游学的 重点。杨终、甯叔、眼昌、王晏、董扶、任安等都曾 有过在太学游学的经历。这也说明巴蜀经学与东 汉中央博士官所传的十四家今文经学关系密切。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巴蜀儒生的游学活 动有了明显的团体化的趋势。如: 柳宗,字伯骞,成都人也,“初结九友共学,号 ‘九子”’[ ]‘m¨。镡显,字子诵,郭人也;蔡弓,字 子骞,雒人也,“俱携共学。冬则侍亲,春行受业。 与张霸、李邰、张皓、陈禅为友,共师司徒鲁 恭。” ]( 任末,字叔本,繁人也,“与董奉德俱 学京师”[ ]‘m 。寇祺,字宰朝,梓潼人也,“与邑 子侯蔓俱学凉州。” J(眦”王晏,字叔博,涪人也, “与广汉张昌、宁叔受业太学。”[ ](呲 此外还有景鸾、郝伯宗、任叔本等一起游学七 州以及李仁、尹默俱受学于司马徽、宋忠。一同游 学的儒生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如任末“友人董奉 德于洛阳病亡,末乃躬推鹿车,载奉德丧致其墓 所。” J(哪 王晏与张昌、宁叔受业太学。昌为河 南吕条所杀。晏、叔杀条,为其报仇。寇祺与侯蔓 俱学凉州。蔓后为渤海王象所杀,寇祺杀王象为 其报仇。这种儒生间关系的密切化,也为巴蜀经 学的宗派化、巴蜀儒生的集团化提供了条件。 当时研习经学的风气很盛,甚至于一些妇女 也开始研习经学。据《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 赞》“季姜,梓潼文氏女,将作大匠广汉王敬伯夫 人也。少读《诗》、《礼》。”[2 J( 再从地域上看,东汉时期经学已经传播到了 巴蜀的边缘地区。如群柯郡,“明、章之世,毋敛 人尹珍,字道真,以生遐裔,未渐庠序,乃远从汝南 许叔重受五经。又师事应世叔学图纬,通三材,还 以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 ]( 益州郡,汉 章帝时,蜀郡王阜为益州太守,“始兴文学,渐迁 其俗。’’ ‘附 ) (二)讲学之风的盛行 东汉时期,巴蜀学者的讲学之风也很盛行,名 家大儒著录门庭的学生动辄成百上千。如犍为资 中人董钧“常教授门生百余人”[6]‘唧"。犍为武 阳人杜抚“弟子千余人”[6 J(嘲 ,广汉新都人杨厚 门徒三千人,广汉绵竹人董扶“弟子自远而 至” ‘嘲…,广汉绵竹人任安“诸生自远而 至” H嘶¨,据《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安 之门生益盈门” H 67 ;《后汉书・赵典传》称赵 典“博学经书,弟子自远方至”[6]‘ ",注引《谢承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书》:“受业者百有余人”。 随着巴蜀经学水平的提高,当时不乏有外州 儒生来巴蜀就学、或者向巴蜀学者授业。如广汉 新都段翳,“明经术,妙占未来。……又有人从冀 州来学,……”[ ]‘ 杜抚“弟子南阳冯良,亦以 道学征聘。”[2](m 蜀郡成都人张霸之子张楷字公 超“通《严氏春秋》、《古文尚书》,门徒常百 人。……隐居弘农山中,学者随之,所居成市,后 华阴山南遂有公超市。”[ ]‘n 这些情况表明,巴 蜀经学在与内地的交往中,不再是单方面的学习, 而是对内地经学也有了一定的反馈。 (三)东汉巴蜀经学的地位 东汉时期,巴蜀经学的地位明显比西汉时 要高。 人《后汉书・儒林列传》的巴蜀学者有六人: 任安习《孟氏易》;任末、景鸾习《齐诗》;杜抚、杨 仁习《韩诗》;董钧习《庆氏礼》。虽然由于经学的 普及,《后汉书・儒林列传》所勾画的经学传播谱 系,已经不可能像《汉书・儒林传》所勾画的那样 完整,我们也很难确认这些巴蜀学者在东汉经学 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过人《儒林列传》本身 就表明了巴蜀学者、巴蜀经学地位的提高。 这一时期,巴蜀学者中,有资格出任博士的人 也明显多了。如:董钧习《庆氏礼》,“永平初,为 博士。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 辄令钧参议,多见从用,当世称为通儒。”[ ]( 另据《华阳国志・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 录》,东汉时期任过博士的巴蜀学者还有蜀郡成 都人罗衍(字伯纪)和杨班(字仲桓)。还有一些 学者虽然没有出任过博士,不过他们的经学水平 确实达到了博士资格的要求,如巴郡阆中人杨仁, 习《韩诗》,“太常上仁经中博士,仁自以年未五 十,不应旧科,上府让选。”[ ](嘲 任安,习《孟氏 易》,“后太尉再辟,除博士,公车征,皆称疾不 就。”[ ]‘ 董扶“前后宰府十辟,公车三征,再举 贤良方正、博士、有道,皆称疾不就。”[ ]‘哪 他们 都是主动推辞博士的任命的。 另据《后汉书・独行列传》巴郡阆中人谯瑛 “善说《易》,以授显宗,为北宫卫士令”[ ]‘ 。 谯瑛是两汉之际谯玄的儿子,谯玄能说《易》、《春 秋》,有家学。能给皇帝讲经,也说明巴蜀经学得 到了皇家的认同。 这一时期,巴蜀学者的经学著作也明显多了。 杨终著《春秋外传》十二篇,改定章句十五万言; 张霸减定《严氏公羊春秋》为二十万言,更名《张 氏学》;杨统有《家法章句》;冯颢有《易章句》;景 鸾作《易说》、《诗解》,又撰《礼内外记》,号日《礼 略》及作《月令章句》,凡所著述五十余万言;杜抚 定《韩诗章句》、作《诗题约义通》,学者传之,日 《杜君法》。 巴蜀学者的一些举措还对汉代经学,起了很 大的影响。如:汉章帝时杨终上言,促成了著名的 白虎观会议(章帝建初四年),论考五经同异,这 是汉代经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一件大事,杨终本 人也与会了。汉顺帝时翟酶上书,建议重修太学, 一度促成了太学的复兴,对于延缓当时今文经学 的衰落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这说明巴蜀学者对于 汉代经学的参与加强了。 三、东汉巴蜀经学的学术风尚 东汉时期,巴蜀经学以今文经学结合谶纬神 学为主要的学术风尚,并在汉代今文经学即将为 古文经学取代、经学即将步人自身中衰期的前夜, 达到了自己的顶峰。而从地域上看,巴蜀地区也 是当时今文经学抵御古文经学侵蚀的最后一块 阵地。 (一)今文经学、谶纬神学对巴蜀学术的统治 终东汉之世,巴蜀经学始终以今文经学为主。 虽然西汉后期李弘、林间公孺、扬雄等人曾经在巴 蜀地区开创过古文经学的学术风气,但是在以后 很长一段时间内,这股风气在巴蜀地区湮没了。 而且东汉时期的巴蜀地区谶纬内学盛行,学者多 通图纬、天官、推步之术,好谈灾异。谶纬神学本 来是依附于经学、尤其是今文经学的,但是在巴蜀 地区谶纬之学大有喧宾夺主之势,特别是到了东 汉后期,巴蜀大儒多以通晓谶纬、善言灾异而闻 名,相反他们所习的儒家经典却很少有人关注 了。如: 翟酶“四世传《诗》。酶好《老子》,尤善图纬、 天文、历算。……著《援神》、《钩命解诂》十二 篇。”[6]( 景鸾“能理《齐诗》、《施氏易》,兼受 《河・洛》图纬,作《易说》及《诗解》,文句兼取 《河・洛》,以类相从,名为《交集》。又撰《礼内外 记》,号日《礼略》。又抄风角杂书,列其占验,作 《兴道》一篇。及作《月令章句》。凡所著述五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3卷第2期 杨更兴:两汉巴蜀经学略论 49 余万言。数上书陈救灾变之术。” ‘聊 杨由“少 习《易》,并七政、元气、风云占候。” ‘ 段翳 “习《易经》,明风角。”[ ]‘啪 赵典“学孔子七经、 河图、洛书,内外薮术,靡不贯综,受业者百有余 人。” ‘喇 向宗派化发展,对东汉后期及以后的巴蜀地区的 儒学、以及政治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杨厚以下,杨氏之学共传了三代。第一代是 杨厚的亲传弟子,包括:雒人昭约字节宰,绵竹人 寇欢字文仪,蜀郡人何苌字幼正,侯祈字升伯,巴 郡人周舒字叔布,及任安、董扶等。他们“皆征聘 辟举,驰名当世。”[ ]‘ 此外,广汉郭人冯颢也是 两汉今文经学内部有齐学、鲁学之分。巴蜀 儒生所研习的,多属于齐学一派。而以《鲁诗》、 《谷梁春秋》、《高堂礼》为主的鲁学一派,在巴蜀 地区很少有传承。一般说来齐学尚恢奇,喜言阴 阳天人之理,以通经致用为目的。而且齐学与谶 纬之学关系非常密切,如徐兴无《谶纬文献与汉 代文化构建》就认为“谶纬中以附经的面目出现 的七经纬,当出自齐学之手”[ ]‘哪 以齐学为主的 今文经学是巴蜀学术的内核,在这个基础之上,杂 糅了谶纬、天官、推步、风角、望气等,形成了东汉 巴蜀地区的学术风尚。 (二)汉代巴蜀经学的顶峰——广汉新都杨 氏之学 在中原内地,自东汉和帝以后,作为中央博士 官学的今文经学,日益走向没落,而古文经学日渐 兴盛。不过与这种情况相反的是,今文经学、以及 依附于今文经学之上的谶纬神学,在巴蜀地区不 仅没有衰落,反而经历了一个回光返照式的辉煌。 在这一时期,广汉新都杨氏之学兴盛,几乎一统了 巴蜀地区的儒学。 广汉新都杨氏之学始于西汉时候的杨仲续。 据《后汉书・杨厚传》注引《益部耆旧传》,杨仲续 本是河东人,“乐益部风俗,因留家新都,代修儒 学,以《夏侯尚书》相传。”[6](P1047)《杨厚传》中曾 提到,杨厚之父杨统曾经向犍为的周循学习“先 法”,杨统还作过《家法章句》,根据汉代今文经学 有一家之章句,即有一家之学的惯例来看,杨氏所 传的《夏侯尚书》已经是自成一家了。这也是杨 氏之学的学术根基所在。不过从杨厚的祖父杨春 卿开始,就已经以“善图谶学”而闻名了。实际上 后来杨氏学派,所传承的也主要是谶纬神学方面 的内容。杨春卿之子杨统,又随同郡郑伯山受 《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朝廷灾异,多以访 之”[ ] 。杨厚更是超越了乃父,东汉顺帝时 期,他曾经应过朝廷的公车特征,后退还家,“修 黄老,教授门生,上名录者三千余人。”[ ] 杨 厚的主要贡献是培养了大批的弟子,使杨氏之学 杨厚的弟子。从这些弟子的地望来看,基本包括 了益州境内学术文化最发达的三蜀三巴地区,而 不涉及益州之外,这也说明了杨氏之学浓厚的地 域性。杨厚的弟子中影响比较大的是董扶、任安、 周舒三人。 董扶字茂安,广汉绵竹人,“少游太学,与乡 人任安齐名,俱事同郡杨厚,学图谶。还家讲授, 弟子自远而至。”[ ]‘阱 汉末董扶以“益州分野有 天子气”一语,将刘焉引入益州,严重影响了以后 益州地区政治局势的发展。 任安字定祖,广汉绵竹人也,“少游太学,受 《孟氏易》,兼通数经。又从同郡杨厚学图谶,究 极其术。时人称日:‘欲知仲桓问任安。’又日: ‘居今行古任定祖。’学终,还家教授,诸生自远而 至。”L6 J( 任安可算杨厚最得意的弟子。与杨 厚一样,任安的主要成就是培养了大批的学生,扩 大了杨氏之学的影响。 周舒,“字叔布,少学术於广汉杨厚,名亚董 扶、任安。数被徵,终不诣。”[ ] 蚴 他是“西南有 天子气”一语的发明人,这是后来刘备称帝的重 要依据。他将《春秋谶》中“代汉者当涂高”,一语 中的“当涂高”,解释为魏,后来成了巴蜀儒生反 对蜀汉政权的一个理论武器。 杨门的第二代包括任安的弟子杜微、杜琼、何 宗;周舒的儿子周群;何苌的弟子榻班、罗衡。其 中真正有影响的是周群、何宗、杜微、杜琼等人。 他们身处汉末、三国时期,代表了广汉新都杨氏之 学最后的辉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出于政治和 学术上的原因,巴蜀的今文经学受到蜀汉政权的 压制,开始走向衰落。 杨氏之学的第三代严格的说只有周群的儿子 周巨和杜琼的弟子蜀郡高玩(字伯珍),但广义上 也可以包括受杜琼影响很大的谯周。这一阶段广 汉杨氏之学彻底没落。今文经学在巴蜀地区也走 到了尽头。在蜀汉政权的干预下,巴蜀儒学终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步中原内地的后尘,完成了今文经学向古文经学 的转变。 (三)古文经学的种子 当然也不是说东汉后期,巴蜀儒生中,就绝对 没有研习古文经学的。如梓潼人杨充“受古学于 扶风马季长、吕叔公,南阳朱明叔,颍川白仲职,精 学解经的基本形式,今文经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 章句之学,相反古文经学的学者一般都不为章句, 尹默的话未免自相矛盾。再就实际情况来说,巴 蜀学者通晓章句者如杨终、张霸、景鸾、冯颢、杜抚 等,比比皆是。尹默本人应该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大概是《三国志》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讹误。尹默、 李仁他们之所以要远赴荆州引入古文经学,其实 就是为了对抗占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学、特别是杨 氏之学。而他们所引入的古文经学的种子,在蜀 汉时期终于借助蜀汉政权的力量,生根发芽,最终 完成了巴蜀儒学的更化。不过,那已经是后来的 事了。 研《七经》。其朋友,则颍川苟慈明、李元礼,京兆 罗叔景,汉阳孙子夏,山阳王叔茂,皆海内名士。 还以教授州里。常言:‘《图纬》空说,去事希略, 疑非圣。’不以为教。”[ 墟 他是较早将古学引 入益州的学者,他还对当时盛行的图纬之学,展开 了怀疑。又如梓潼涪人尹默以“益部多贵今文而 不崇章句知其不博,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 仲子等受古学。皆通诸经史,又专精於左氏春秋, 自刘歆条例,郑众、贾逵父子、陈元、(方)服虔注 说,咸略诵述,不复按本。” ¨ 嘶 和尹默一起远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常璩.华阳国志[M].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 1984. 赴荆州向司马德操、宋仲子受古学的还有他的同 乡李仁。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黄开国,等.巴山蜀水圣哲魂——巴蜀哲学史稿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5]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范哗.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徐兴无.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构建[M].北京:中华 书局,2003. 但他们终究是少数,甚至可以推测尹默、李仁 所不满的“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的情况,其 实就是当时杨氏之学一统巴蜀儒学的反映。不过 这里有个问题,说益部“多贵今文”确是实情,说 益部“不崇章句”,就不对了。章句是两汉今文经 A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of Ba-Shu in the Han Dynasties YANG Geng—xing (Depanment ofHistor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of Ba—Shu started from Wen Weng established Confucian clas. sics educational system.From then on,the up—to—date writing classic study had been predominating over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of Ba—Shu.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the up—to—date writing classic study in. tegrating wih Tsan—twei became the learning fashion of Ba—Shu.At the eve of the up—to—date writing classic study’S decline,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of Ba—Shu reached its crest. Key words: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Ba.Shu: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