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彭柏林

彭柏林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彭柏林.道德需要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25

对道德需要的论述,从本书看来,是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道德需要这个问题本身需要进行多学科地综合研究,要求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基因学、人类学等多方面加以考察。 第一章 道德需要的概念 一、道德需要的界定 (一)已有界定辨析

(二)道德需要:人对道德的依赖性和倾向性 二、道德需要的特点

(一)超功利性和功利性的统一 (二)个体性和交往性的统一 (三)他律性和自律性的统 (四)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 第二章 道德需要的结构和功能 一、道德需要的结构 (一)要素结构 (二)主体结构 (三)存在结构 (四)性质结构 (五)层次结构 二、道德需要的功能

(一)道德活动发生的主体动力 (二)道德积极性的内在源泉 (三)衡量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尺 (四)需要系统的调控阀 第三章 道德需要的人性根据 一、若干观点辨析 二、人存在的二重性

(一)人存在的二重性:个体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 (二)人存在二重性的根据 三、人的需要或利益的二重性

(一)人的需要或利益的二重性:个体性和整体性 (二)个人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的对立与统一 四、道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道德的必要性 (二)道德的可能性 第四章 道德需要的属系发生

一、道德需要属系发生的生理前提 (一)进化论观点辨析 (二)“社会性”本能:人类道德需要发生的生理前提 二、道德需要属系发生的心理动因 (一)从恐惧感到归属感

(二)归属感、敬畏感与人类道德需要的发生 三、道德需要属系发生的社会基础

(一)生产劳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使人成为道德的主体 (二)生产劳动促成了人类道德需要的发生 第五章 道德需要的个体发生

一、个体道德需要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二、道德内化与个体道德需要的发生 (一)道德内化的含义及其特点

(二)道德内化与个体道德需要的发生 三、个体道德需要发生的方式 (一)观察学习 (二)图式加工 (三)角色扮演 (四)自居作用 (五)自我强化

四、个体道德需要发生的影响因素 (一)外在因素 (二)内在因素

五、个体道德需要发生和发展的阶段 (一)他律阶段 (二)自律阶段 (三)自由阶段

第六章 个体道德需要的培养

一、个体道德需要培养的方法论要求 (一)他律机制和自律机制相结合 (二)灌输机制和接受机制相结合 (三)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二、个体道德需要培养的具体途径 (一)“注错习俗” (二)制度支持 (三)教育灌输 (四)道德自律

苏振芳.道德教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本书吸收、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的道德教育研究成果。着重介绍道德教育的研究对象、历史渊源、研究方法、类型和职能,从而阐明道德教育的理论架构及其内涵。本书不仅有对道德教育学科的总体研究,还分章专述了不同类型的道德教育。对道德教育的社会行为控制、社会舆论疏导的深入探讨以及对实用社交礼仪的形象描摹和推介,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第一章 道德教育概述

一 道德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 二 社会进步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三 道德教育的研究对象 四 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

第二章 中西道德教育的历史回顾

一 西方道德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二 道德教育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 道德教育的方法和职能 一 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类型

二 道德教育方法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三 研究道德教育方法的现实意义 四 道德教育的基本职能 第四章 宗教道德与无神论教育 一 宗教道德概述

二 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如何对待有神论与宗教 三 贯彻落实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四 坚持唯物论和无神论,批判唯心主义歪理邪说 第五章 唯物主义命运观教育

一 人的命运是一个既古又现实的命题 二 人的命运是由什么决定的 三 正确对待人生的逆境和厄运 第六章 公民道德教育

一 公民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

二 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 当前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四 当前应如何建构公民道德意识 第七章 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

一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特有内涵 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时代价值

三 中国共产党是优秀传统道德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四 加强道德理论研究,提高“以德治国”水平 第八章 学校道德教育

一 21世纪全球学校道德教育走向 二 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经验与教训

三 21世纪我国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 四 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道德教育模式 第九章 网络时代的道德教育 一 网络时代的社会群体结构 二 互联网与个人社会化

三 网络传播媒体对道德教育提出的挑战 四 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特点

五 网络道德教育要顺应时代潮流,占领网络阵地的制高点 附 青年学生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第十章 道德教育的社会行为控制 一 人类社会行为的共同特征 二 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

三 道德行为选择与道德行为控制 四 社会行为与社会道德的关系 第十一章 道德教育的社会舆论疏导

一 社会舆论的界定及其特征 二 中西社会舆论观比较 三 社会舆论观的形成与转变

四 社会舆论对人们道德行为的影响 五 社会谣言的道德控制与疏导

附录 社会交往过程中的道德教育实证例举 一 结交朋友,诚信为本 二 至爱亲朋,以礼相待 三 人际交往,讲究技巧

〕罗伯特.施佩曼,沈国琴,杜幸之,励洁丹译.道德的基本概念 爱弥尔·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