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 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思考 赵国胜谢强 张宏 241000)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芜湖摘要: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践中,应突出“能力 ̄-fz”的教学特点,坚持“质量第一”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选择国外优质教育 ;资源,规范运行管理,强化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管理,提高综合素质;突出办学特色,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 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2X(2009)03-0008—02 为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培 2.规范项目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我校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经安 ・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 徽省教育厅批准,于2004年正式实施医药营销(工商管理)中 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人才培 外合作办学项目。 养和社会发展,甚至还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 经过几年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职业 和声誉。 教育在我国虽然起步时间不长,但是,作为一种职业资格认证 中外合作办学自2O世纪9O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 的教育在国外已十分成熟,其培养目标是为劳动力市场提供 体系中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特另U是 经过培训的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劳动者。在高职高专院校的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接轨后,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在引 教育中,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中外合作办学都应该突出“能力 进、整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快我国高 本位”的教育思想,坚持“质量第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因此在 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嗍,就如何保证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就合作模式、项目运行以及教学管理等 目标的实现,我们体会规范管理十分重要,这其中包括教学管 方面必须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质量。 理、外籍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以及与合作方的交流沟通等。中 1.合作办学应慎重选择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外合作办学项目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举办者应严格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国内兴起的五大缘由诩,当中国教 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范办学行为,既要注意引进教育 育市场对外开放以后,大批的国外高校、办学机构、中介组织 资源的优质性,主动借鉴、吸收先进国家的办学理念、管理经 纷纷抢占中国市场,因此为规避风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 验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又要坚持和积极汲取中 保培养的学生能符合经济全球化的需求,选好合作对象至关 华传统文化精华,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状况,注重打造自 重要。我校在合作办学实践中的体会是优质教育资源是保证 身高等教育特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教育终身 合作办学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确保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化、教育国际化的理念;牢固树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 是当前一个时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优质教育资源的 识 ,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实力。 标准应当是: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3.强化教学管理.突出办学特色 力;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质量,提高教育国际竞争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领域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 力;有利于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满足人民群众接 措。要通过坚持先进教育理念、强化教学管理,这样才能保证 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掰。《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指出:国家 合作办学健康发展。 鼓励中国教育机构与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认可 3.1明确培养目标 的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因此在选择合作对象时应优先考 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业务目标与专业要 虑国际知名高校,因为这些高校一般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良 求,是保证合作办学人才质量的关键环节。中外合作办学所培 好的校风以及优质的教材和一流的师资;同时在选择外方合 养的人才应该适应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所以培养目标要明 作者时,应对其在本国及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教学水平、资信、 确培养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学生应具 特色专业以及合作办学的真正意图通过多种途径加以核查, 备较高外语水平;在坚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构建完善知 以保证求学者的利益和学校自身的声誉。 识结构所必须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等非常重 收稿日期:2009—07—28 作者简介:赵国胜(1957一),男,安徽芜湖人,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主要从事病理学教学科研及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2007jyxm126。 ・ 8 ・ 要,以保证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3.2完善教学计划 4.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 要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特色,找准校园 文化活动与学生学习兴趣的结合点,开展经常性的学术和技 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 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在引进、吸收、消 化合作办学教学计划时,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国情 和生源特点完善教学计划,其课程体系设置必须符合国际高 等教育质量标准,适应国际质量认证制度。因此在教学计划制 定中,应对现有的学科和专业设置本着“优势、特色、创新”的 原则进行调整,注重必需、实用、够用,努力把国际最新的科学 能交流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 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在为学生减压的 同时,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在实践中塑造他们的健全的人 格。要通过弘扬民族精神,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爱 国情操和奉献精神,实现用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陶冶人、培养 知识、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以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3.3认真遴选教材 教材是对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的统 称。遴选的教材可针对学生特点选择原版教材或国内优秀的 双语教材。原版教材的内容新颖、实用、时代性强,教师和学生 可直接从中学习,了解国际最新技术及发展趋势,但应严格审 查,精心挑选,注意教材间的衔接、难易适中。特别是若大量使 用原版外文教材,容易出现一些负面的意识形态和不健康内 容。要坚决将不合格的教材拒之门外。 3.4精心选配教师 师资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证的生命线,同时也是中外 合作办学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合作方推荐的外籍教师 要认真进行资格审定并加强管理;其水平应当获得外国教育 机构和中国教育机构的认可;对国内教师一定要选聘高水平、 高素质、高职称和教书育人成绩突出、外语水平好的教师,并 可通过选送出国培训、进修等,增强本校教师的国际化教育观 念以及必备专业知识。 3.5突出办学特色 在汲取国外高等教育成功经验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国 际化与民族化、本土化的关系,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仍应坚 持我国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作为中医药高等院 校,在合作办学的专业教学中,更应注重弘扬祖国医学和大医 精诚的精神,传承中医药文化,突出办学特色。 4.加强学生管理。提高综合素质 4.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在德、智、体、 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方向的重 大问题。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做到先立身、再成才。 4.2加强心理咨询辅导 据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调查,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 比例越来越大,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 心理承受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能力较差,一旦受到来自生活、 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困难或挫折,如不能及时排解,较容易引 发心理问题,甚至形成心理障碍,所以加强心理咨询辅导尤为 重要。通过加强心理咨询辅导,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 系统,尽早发现并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专业老师的心 理辅导化解矛盾。通过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着力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 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人、成就人的目标。 5.通过合作办学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中外合作办学是伴随改革开放产生的新生事物,发展中 外合作办学对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 义;同时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汲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 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特别是对以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高 职高专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诚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设 置、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后勤社会化等诸方面都取 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即便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 国家相比,在教育理念、管理体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 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学校应学习、借鉴国外高校先 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培养体系以及通过引进新的学科、专业 和原版教材,以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加快我国 高等教育的发展。 要在办学中与国际接轨,首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建 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模式。职业教育强调实践,一 切以生产、建设一线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同时参照发达国家职 业教育的模式,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内化,强化学生能力的教 育、培养与训练是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目的嘲。因此,中外 合作办学项目运行中,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诸 多环节中都应坚持能力为本,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可以将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汲取的先进的办学理 念、人才培养的方式加以拓展并运用普通的高职高专业教育 中来。 参考文献: 【1]王文斌.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 200l,23(1):57. 【2]李守信.加入WTO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应对方略【J】.中国高等 教育,2002,(3-4):8. [3]陶 林,申俊龙.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近十年来的研究综述【J】. 中医教育,2006,25(4):5. 【4】赵庆典.论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J].教育研究, 2002,(3):31. [5]李兰巧.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特征与特色闭.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14(2):68. (责任编辑:刘晶琰)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