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探讨

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探讨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探讨

【摘要】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是高校、企业、政府、研究机构互通有无的重要模式。通过这种机制,高校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减少科研成果的“库存量”,也可以了解市场需求与企业最新发展,进而推动企业的技术革新。现阶段,因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产学研的相关平台缺失,产学研出现了转化率不高、利益分配不尽合理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扩展沟通平台,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健全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机制。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校企合作

产学研机制是一种重要的高校科研与转化机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高校可以将大量基础性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直接生产力的产品。而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将这一产品出售给市场需求者,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一、高校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拥有大量的科研人员,他们只愿意写论文、做理论研究,不愿意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从事的研究主要是基础性的、前瞻性的静态对象,这既可以满足其探索欲望与好奇心,又可以获取论文、研究报告等科研成果,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以自然科学为例,从科研人员的基础性研究到研究成果商品化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还需要在各个环节投入随几何级数增长的资金,才能最终完成研究-开发-商业化的转变。这说明,研究成果转化成直接上生产力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方面,科研院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承担研究成果的转换工作,只能被迫将大量待字闺中的“半成品”搁置一旁,这些半成品也因长期无人问津而石沉大海,以致于有的研究成果只当成研究院的收藏品对待。另一方面,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具有较大风险,即从基础性研究到成果转化,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技术、资金支持,而科研人员并不具备独立承担这种风险的能力。另外,社会对失败的宽容氛围有待进一步加强。所以,科研人员往往愿意从事简单的论文写作来证明自己的学术水平,而不愿意将精力花在研究成果的转化上。

(二)利益分配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校开始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种模式很难进行大范围地推广,究其原因主要是产学研各方在利益分配上存在较大分歧。合作初期,各方都看到了研究成果转化之后的前景,因此他们对合作产生出较高的热情,进而达成协议;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合作项目开始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并且其风险也开始与预期利益成正比例增长,各方可能会

因意见不合开始分道扬镳,进而终止合作,结束合作项目。

(三)高校产学研脱节的原因分析

一是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不利于研究成果的转化。一方面,现阶段,高校教师考评机制还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即仍然以教师获得经费的多少、发表的论文数量、奖励的级别、职称等来评定教师水平。为达到这一目标,许多高校教师开始着手大量论文的写作,这些论文普遍存在粗制滥造、创新性不足的特点。因此当企业需要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时,他们还需要删除大量的重复研究成果,这种做法既耽误了转化的速率,也影响了转化的成败。另一方面,有一些高校教师长期在企业一线调研,并与各企业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可能为企业的生产发展提供了某些策略,或直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经济效益,而高校却并不承认教师的这一科研成果,这种做法极大地打击了一线教师进行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长期以往,高校成了“研究者不实践,实践者不研究”的阵地了。

二是缺少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目前,高校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只涉及到学校与企业两个简单的主体,而还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首先,我国政府还没有出台体系完备、激励机制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以致高校教师做不做研究、做多少研究、怎样做研究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市场经济的自我调控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未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供需双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致于许多研究成果还没有进行转化就出现了夭折。最后,高校未能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对企业的最新科技成果了解不够,以致于校企合作未能发挥其优势。

二、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创新

(一)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一是更新科研观念。科学研究是教师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过程,其直接目的就是利用研究成果创造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产品与新理念,将一次研究与二次研究结合起来,实现新的转化与升级。高校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我们应该根据国家经济结构与产业技术发展,以市场为主要导向,更新科研观念,全面提高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师评估机制。一方面,高校应该加强招聘、培训、考核为一体的用人制度,将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人才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储备对象,以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集众人之智,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的转化工作。另一方面,拓宽教师的研究范畴,让大量的科研人员加强与企业合作,并了解市场动态与企业发展需求,重视科研成果与企业实际发展之间的有效对接,奖励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行为。

(二)加强沟通平台的建设

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资金与技术支持,所以,高校应该加强沟通平台建设,

发挥各社会主体的优势,让其参与合作,以实现共赢。首先,政府应该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校的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从源头上缩小科研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促使科技活动符合社会发展。其次,院校与院校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对同类型的研究项目进行合理讨论,以期找出全新的转化模式与路子。最后,高校专项资金、财政补贴与企业资助相结合,加大对重点领域的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科技开发与产业化投入。

(三)构建效益最大化的产学研相结合机制

产学研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活动,各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将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合理分解,并将其与各合作方一一对应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鼓励高校将科研成果引入生产与市场领域,让其以提成、技术入股的形式获取相应的报酬,以减少企业的风险和压力。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引导相关企业参与产品研发,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

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是影响高校科研工作创新的重要举措。我们应该大力挖掘高校科研成果背后的生产力,将之与市场、企业对接,并寻求长期合作,以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陈拥贤.高校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的调研[J].当代教育论坛.2013(9):101-102.

[2]韩瑞珍,杨思洛.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2(9):24-25.

[3]刘桂锋,刘琼,孙华平.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8):97-98.

[4]周亚峰,王鸣晖.高校产学研结合可持续发展运行模式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6):36-37.

[5]赵海军.知识经济下高校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7):87-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