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版⼆年级下册第59~60有关余数的除法。 学习⽬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
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 草莓图、⼩棒 ⼀、激趣定标
(⼀)、情境导⼊,揭⽰课题
1、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2、让学⽣拿出11根⼩棒⾃⼰摆⼀摆。 3、揭⽰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习活动(⼀):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习⽅式:师⽣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共有⼏个?每2个摆⼀盘,你能摆⼏盘?⽤⼩棒摆⼀摆。(学⽣动⼿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说出这个算式表⽰什么意思? 3、⼀共可以摆⼏盘?有剩余吗?学⽣⾃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个算式表⽰出来吗? 5、学⽣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的名称及读法。
学习活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习⽅式:动⼿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盘,看看能摆⼏盘?(学⽣动⼿摆⼀摆) 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由回答) 2、你能⽤⼀个算式表⽰出来吗? 出⽰算式: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什么意思?让学⽣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有什么不同的地⽅? 观察⽐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再次认识到:在⽣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
(1)、让学⽣在书上圈⼀圈,填⼀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习。 四、课堂⼩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盘,可以摆⼏盘? 6÷2=3(盘)
例2、7个草莓,每2个摆⼀盘,能摆⼏盘? 7 ÷ 2 = 3(盘)、、、、、、、1(个)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标:
1.使学⽣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除数⼩的道理。
2.学⽣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在⾃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除数⼩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棒、学⽣学具。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结,揭⽰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课题) ⼆、动⼿操作,探究意义 (⼀)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6个草莓图:把下⾯这些草莓每2个摆⼀盘,摆⼀摆。 2.学⽣交流获取信息。 3.利⽤学具实际操作。
4.⽤算式表⽰操作的过程。
5.⼩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的意思。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7个草莓图:把下⾯这些草莓每2个摆⼀盘,摆⼀摆。 (2)学⽣利⽤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法。
(1)学⽣⽤算式表⽰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的意思,7、3、2、1各表⽰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的认知结构。
(1)⽐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6个草莓 7个草莓 ⼏个⼀份
每2个⼀盘 每2个⼀盘 分的结果 分了3盘,正好分完 算式表达 6÷2=3(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做”第1题。 (1)学⽣读题,根据题意独⽴完成。
(2)教师引导学⽣交流:第1⼩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哪个部分?分别表⽰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做”第2题。(这⼀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独⽴先在图中圈⼀圈,再说⼀说,最后⽤除法算式表⽰。
(2)⽐较发现两⼩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三、观察⽐较,发现关系 (⼀)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4根⼩棒摆出⼀个正⽅形。
2.学⽣思考:⽤4根⼩棒可以摆出⼏个正⽅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组合作:⽤8根、9根、10根、??15根、16根⼩棒摆出独⽴的正⽅形,看看能摆出⼏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的回答,将结果展⽰在⿊板上。 (三)观察对⽐,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举例验证
3.教师⼩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四)练习巩固
1.出⽰教材第61页“做⼀做”。
2.学⽣读题,教师引导理解:⽤⼩棒摆⼀个五边形需要5根⼩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根? 3.为什么是这⼏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这些⼩棒摆三⾓形可能会剩余⼏根?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2题。 1.学⽣独⽴完成。
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除数⼩”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法。 (⼆)填⼀填:( )÷6=7??
1.思考:⾥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除数⼩”来确定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标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本课教学⽬标的定位是基于学⽣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棒摆正⽅形的操作,使学⽣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除数⼩的道理。
⼆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3 [教学⽬标 ]
1、进⼀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通过操作、观察、⽐较、分析等活动,⾃⼰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使学⽣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的观察、概括能⼒,激发学⽣学习数 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
发现并理解“余数定⽐除数⼩” 。 [教学难点 ]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定⽐除数⼩。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棒等。 [教学过程 ] ⼀、导⼊新课 1、⼝算
2、先摆⼩棒,再解答。
(1)拿出 10根⼩棒,平均分成 3份,每份⼏根?剩⼏根? (2)拿出 9根⼩棒,每 4根放⼀堆,可以放⼏堆?还剩⼏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新知识。 ⼆、探究新知 教学例 2,展⽰课件。 1、动⼿操作。
请每位学⽣分别⽤ 8、 9、 10、 11、 12根⼩棒,每 4根摆⼀个正⽅形,看看这些 ⼩棒最多能摆⼏个正⽅形。
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
(1)如果给你 8根⼩棒,每 4根摆这样的⼀个正⽅形,最多能摆⼏个呢?会有 剩余吗?(摆 2根,没有剩余)
你能列出算式吗? 8÷4=2(个)
(2) )如果给你 9根⼩棒,最多能摆⼏个呢?还剩⼏根?(摆 2根,还剩 1根)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9÷4=2(个) …… 1(根) (3) 10根呢?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10÷4=2(个) …… 2(根) (4) 11根呢? 12根呢? 11÷4=2(个) …… 3(根) 12÷4=3(个)
为什么不是余 4根,写成 12÷4=2(个) …… 4(根)呢? (因为 4根⼜可以摆⼀个正⽅形了。 ) 2、观察发现
(1) 让学⽣观察⿊板上每道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 ⼤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呢?
余数⼩于除数。 (师板书)
(2)学⽣验证:要求学⽣⼩组合作,拿出⼩棒摆⼀摆,看看余下的⼩棒根数能 不能是 4根、 5根、 6根 ……
(3)学⽣汇报实验结果,得出余数不能⼤于或者等于除数,因为这种情况下, 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能再分为⽌,此时余数⼩于除数。得出余数 <除数的 结论是正确的。 ⼩结:剩下的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除数⼩。 三、巩固练习 1、做⼀做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余数⼀定是⼩于除数的。现在让我们⽤⼀堆⼩棒摆⼀个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是⼏根⼩棒?
总结:每 5根摆⼀个,就是把⼩棒每 5根分⼀份,除数是 5,根据余数和除数 之间的关系,可能剩1、 2、 3、 4根。
师:如果⽤这些⼩棒摆三⾓形呢? 学⽣独⽴思考,指名回答。 2、完成“练习⼗四”第 14题。
引导学⽣理解题意, 已知除数是多少, 在被除数和商未知的情况下, 求余数最⼤ 是⼏,然后指名回答。 (除数是 8,不管被除数和商是⼏,余数都⼩于除数,可 能是 1—— 7中的任意数,其中,最⼤是 7。 ) 四、课堂⼩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课本68页的例6以及相应的做⼀做 教学⽬标:
1、通过对熟悉的⽣活事例的探讨与研究,进⼀步学会⽤有余数除法解决⽣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解决较复杂问题中,感知余数在⽣活中的灵活应⽤,获得运⽤知识解决问题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运⽤恰当的⽅法和策略解决和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有余数的除法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从1开始依次往下数1、2、3、4、5,轮回来6、7、8、9……⼀直这样数下去,每⼀个数都对应⼀个⼿指。现在⽼师说任意⼀个数,你能马上就找到这个数对应的⼿指是哪个吗?试⼀试。 数到24是哪个⼿指呢?
有的同学是⼀个⼀个的数,⽼师⼀下⼦就知道是哪个⼿指,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习完今天的知识你就明⽩其中的道理啦! ⼆、探究新知
1、教学例6,出⽰课件图⽚。 (1)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你们发现了什么? (有13⾯⼩旗⼦,它们摆的很有规律) 师:知道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吗?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你知道第16⾯⼩旗⼦应该是什么颜⾊吗? (2)解决问题。
师:⼤家开动脑筋想⼀想,看看谁能很快就知道第16⾯⼩旗⼦是什么颜⾊。 ⼩组讨论、交流,然后反馈。 (是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们的⽅法。 预设:
⽣1:最后⼀⾯⼩旗是第13⾯,我接着往下画,画到第16⾯⼩旗是黄⾊。
⽣2:⼩旗每3个⼀组是⼀样的,每⼀组⾥⾯的⼩旗都是按照同样的顺序排列。16个⼩旗3个3个⼀圈,圈了5组,剩余1个,这1个就是第16⾯⼩旗⼦,他是第6组⾥⾯的第1个。按照排列的顺序,可以知道是黄⾊。
(引导学⽣明⽩这种圈⼀圈的⽅法可以⽤除法来表⽰,根据摆⼩旗的规律,⽤除法的余数能够快速解答这种周期问题。因为余数是1,就说明第16⾯⼩旗时某⼀组⾥⾯的第1⾯,应该是黄⾊。) (3)验证结果。
师:⽤16÷3=5……1这样的求余数⽅法进⾏判断,结果正确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说⼀说。
2、想⼀想:如果按照那样的规律往下摆,第27⾯⼩旗应该是什么颜⾊呢?(第68页做⼀做) 学⽣独⽴思考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引导学⽣仔细观察图⽚,说说图中的珠⼦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串在⼀起的,然后独⽴思考第24个珠⼦是什么颜⾊,说说解题的思路。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六⼀⼉童节,校园会场上摆了很多漂亮的花盆,看看是怎么摆的。如果⼀共要摆32盆,那么最后⼀盆应该摆什么颜⾊的花呢? 学⽣独⽴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组讨论后交流、反馈。 3、完成“练习⼗五”第6题。
(1)引导学⽣⽤求余数的⽅法进⾏判断。
(2)这是⼀道思考题,对学⽣来说有⼀定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明⽩⼀个⽉⾥⾯完整的星期有4个,就是说⼀个⽉⾥⾯⾄少有4个星期六和星期⽇,但是题⽬中说6⽉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意味着六⽉的前两天应该是星期六和星期⽇,这样才符合题意。 四、课堂⼩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做的⼩游戏,其实它和我们今天学的⽤除法余数来解决问题有关系。你发现其中的奥妙了吗?它的奥妙就是每次都数5个,就是把5看作⼀组,做除数,报出的数就作为被除数,然后⽤报出的数除以5,看余数是⼏。余数是1就是⼤拇指,余数是2就是⾷指,余数是3就是中指,余数是4就是⽆名指,没有余数就是⼩拇指。⼆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教版⼆年级数学下册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标: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除法算式表⽰出来,培养学⽣观察、分析、⽐较的能⼒。
2.过程与⽅法⽬标:借助⽤⼩棒摆正⽅形的操作,使学⽣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除数⼩的道理。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标: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法,使学⽣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除数⼩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果盘、卡⽚、⼩棒。 教学过程: ⼀、游戏导⼊: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先我们先来做⼀个“你来说我来猜”的⼩游戏。⽼师画出红黄蓝三个颜⾊的⽓球,并标上数字1、2、3,告诉同学们后⾯的数字依次轮回红黄蓝颜⾊,现在你们可以任意说⼀个数字,我就能猜出它相对应的⽓球是什么颜⾊,之后师⽣进⾏猜⽓球颜⾊游戏,师说,⼏次我猜对了吧。为什么我会猜的这么准呢,其实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动⼿操作,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共有⼏个?每2个摆⼀盘,你能摆⼏盘?⽤⼩棒摆⼀摆。(学⽣动⼿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说出这个算式表⽰什么意思?
3.⼀共可以摆⼏盘?有剩余吗?学⽣⾃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个算式表⽰出来吗? 5.学⽣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的名称及读法。 (⼆)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盘,看看能摆⼏盘?(学⽣动⼿摆⼀摆),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由回答) 2.你能⽤⼀个算式表⽰出来吗?
出⽰算式:7÷2=3(盘)……1(个),说说这个算式表⽰什么意思?让学⽣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有什么不同的地⽅?
观察⽐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再次认识到:在⽣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5.练习:圈⼀圈,填⼀填。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同学们,其实,有余数的除法⾥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下⾯请看…… 1.想⼀想:⽤8根⼩棒可以摆⼏个正⽅形呢?怎样列式?8÷4=2
2.⽤9根⼩棒可以摆⼏个正⽅形呢?怎样列式?9÷4=2(个)……1(根)。8根⼩棒可以摆2个正⽅形,9根⼩棒可以摆2个正⽅形,余1根⼩棒,如果是10根、11 根、12、13、14……根⼩棒⼜会出现什么情况? 3.⼩组合作接着边摆边列出算式。
4.观察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组讨论:
(1)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不是其它的数? (2)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余数按照1、2、3出现,它们都⽐除数4⼩。师:你真善于观察。余数总⽐除数⼩,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如果余数等于除数,那就⼜可以摆⼀个正⽅形了。 教师板书:余数<除数 (3)归纳⼩结:
余数既不能⽐除数⼤,也不能和除数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除数怎么样? 余数<除数
教师⼩结:刚才我们通过摆⼩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家通过观察和⽐较,发现了除数要⽐余数⼩的规律。现在我们就⽤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些⽣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四、巩固练习。
学⽣独⽴完成并汇报。
1、抢答 有⼀堆⼩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根?摆三⾓形呢? 2、完成练习⼗四第2题。
3、填⼀填:( )÷6=7…… ⾥可能会填⼏。 五、课堂总结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除数⼩。 3. 谈收获。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2=3(盘) 8÷4=2(个)
7÷2=3(盘)……1(个) 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余数⼩于除数 12÷4=3(个)
⼆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教版数学⼆年级下册第59页主图、第60页例1、第64页第2题。 教学⽬标:
1. 通过摆⼩棒的操作活动,使学⽣发现⽇常分物时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 初步感知“余数”;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 让学⽣经历操作、观察、对⽐、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全⾯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感受数学和⽣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资源:PPT、⼩棒、学具⽚ 教学内容分析:
在⽇常⽣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属于整除类,表内除法涉及此内容;⼀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内容。从⼩学⽣学习的⾓度,“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内除法学完后不久,教材编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单元。
教材第59页主题图呈现了学⽣分别⽤11根⼩棒摆正⽅形、三⾓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起到了四个作⽤。⼀是激发学⽣的学习兴趣,⼆是便于师⽣操作,引⼊新课,三是让学⽣关注能摆⼏个图形,发现还剩⼏根⼩棒,四是为学⽣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范,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第60页例题1借助平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使学⽣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有两个对⽐:⼀是平均分草莓分得的结果的对⽐,⼀个是⽤除法横式表⽰的对⽐,第⼀个对⽐是理解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基础。
教材第60页做⼀做和第64页第2题,都便于学⽣操作、填空、⽤除法算式表⽰,帮助学⽣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分析:
学⽣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平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乘法⼝诀求商,能准确⽤除法解决⽣活中的问题,能熟练进⾏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语⾔描述平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平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除法表⽰。解开学⽣的困惑,就要联系⽣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在操作活动中切⾝感受到“平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在与表内除法的对⽐中理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实现象,从⽽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实施过程:
⼀、操作导⼊,揭⽰课题 1.师⽣⽤⼩棒摆图形活动。
(1)教师⽤12根⼩棒先摆⼀个正⽅形,再连续摆两个正⽅形,让学⽣表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除法算式表⽰,板书:12÷4=3。 (2)PPT:
学⽣独⽴操作,表述。
(3)PPT演⽰学⽣交流汇报操作结果。(分三栏,图⽂结合展⽰) 2. 揭⽰课题。
(1)对⽐:教师摆⼩棒的结果和学⽣摆⼩棒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师摆完图形后,没有剩余的⼩棒;我们摆完图形后,有剩余的⼩棒。 (2)提点:⽣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可以⽤除法表⽰,那么,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学⽣:有剩余的除法。
(3)教师板书:有剩余的除法(后⾯会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操作对⽐,学习例1 1.对⽐平均分草莓的结果。
(1)PPT演⽰:把6个草莓每2个摆⼀盘。
学⽣表述平均分过程和结果,并⽤除法算式表⽰:6÷2=3(盘) (2)PPT出⽰: 把7个草莓每2个摆⼀盘,摆⼀摆。 学⽣⽤学具⽚代替草莓独⽴操作。
学⽣交流汇报,教师依⾔⽤学具⽚代替草莓摆⼀摆。 PPT演⽰:把7个草莓每2个摆⼀盘。
(3)对⽐:两次分草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强调“正好摆完”,演⽰强调“还剩余的1个草莓”:
提问:剩下的1个草莓还可以摆⼀盘吗?为什么?(学⽣⾃由回答,强调:每2个摆⼀盘,剩下的1个不够摆⼀盘。) 2.对⽐⽤除法横式表⽰分草莓的情况。
(1)结合第⼀次分草莓图,说说6÷2=3(盘)的含义。
(2)提问:第⼆次分草莓的现象,可以⽤除法算式表⽰吗?
(学⽣思考、讨论,教师提点: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第⼆次分草莓有没有进⾏平均分?) 提问:第⼆次分草莓的现象,怎样⽤除法算式表⽰?
(3)PPT演⽰: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强调:六个圆点写在商后⾯格⼦的中间,再写“1(个)”。 板书:7÷2=3(盘)……1(个) 说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4)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PT揭⽰“余数”的名称,说说余数表⽰什么:余数表⽰平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学⽣尝试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6)PPT出⽰,对⽐表⽰两次分草莓情况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强调:余数的名称、余数的含义、商的单位、余数的单位 三、⼩结新知,提炼⽅法
1.PPT出⽰,回忆: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学⽣⾃由说,指名说,教师提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写法、读法。 2. 提问:我们⽤什么⽅法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提点:操作、观察、对⽐、交流。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 完成教材第60页做⼀做第1、2题。 学⽣独⽴完成,PPT逐题演⽰答案。
演⽰强调:2个2个地圈,竖着圈;3个3个地圈,横着圈; 演⽰强调:填空中的余数和算式中的余数⼀⼀对应出⽰; 演⽰强调:平均分铅笔和剩余铅笔的画法; 语⾔强调: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四”第2题。 学⽣独⽴完成,PPT演⽰答案。
3. PPT出⽰:⽤⼩棒摆图形的现象,⽤除法算式表⽰。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7 ÷ 2 = 3(盘)……1(个) ︳ 余数
⼆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版⼆年级数学下册P60—P61的例1和例2。 ⼆、教学⽬标
1.通过绘本的具体情境,感受⽣活中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2.从实际情境和操作实践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在算式中理解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3.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根据数学问题,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4.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余数⼀定⽐除数⼩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算式表达,感受余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含义,并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定⽐除数⼩。 五、教学准备
课件、9张鞋⼦图⽚。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
孩⼦们,你们喜欢读绘本吗?(⽣:喜欢)前两天⽼师也读了⼀本绘本,它的名字叫《百⾜⾍的100只鞋》。这⾥⾯讲了⼀个有趣的故事,故事⾥⾯还包含了⼀个数学问题,具有很独特的数学思考。它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我们⼀起去看看吧。 2.绘本教学 (1)绘本阅读
⽅式:多媒体播放。
于是,它打算先把8只鞋⼦送给只有4只脚的⼩松⿏。 (2)复习⽆剩余的平均分
过度:爱思考的百⾜⾍就在想:8只鞋⼦能分给⼏只⼩松⿏? 1)课件提问:8只鞋⼦能分给⼏只⼩松⿏? 预设:4只⼩松⿏。
过度:那我们⼀起来分分看。
2)课件演⽰:分的过程(每4只鞋⼦⼀份) 边说边分:把四只鞋⼦分给⼀只⼩松⿏。
分给1只⼩松⿏之后,暂停,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鞋⼦还能再分给⼀只⼩松⿏,我们就继续分。 课件演⽰分的过程。
⼩结:刚才我们把8只鞋⼦,每4只鞋⼦分⼀份,可以分给2只⼩松⿏,刚好分完,没有剩余。 3)⽤算式表⽰平均分
提问:你能⽤⼀道算式表⽰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预设:8÷4=2(只) 师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除法?
预设:表⽰平均分,我们就⽤除法算式。
⼩结:的确,像这样进⾏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除法来计算。 3.引⼊有余数的除法 (1)引⼊新问题
过度:百⾜⾍送完8只鞋⼦之后开开⼼⼼地回了家,可是…… 绘本阅读
“还剩下这么多的鞋⼦怎么办?”⼩百⾜⾍回到家问妈妈。 “你不是还有其它的朋友吗?”妈妈说。
师:⼩百⾜⾍想到了⼩松⿏,松⿏只有4只脚,穿起鞋⼦也⽐较⽅便。 绘本:于是百⾜⾍⼜带了9只鞋⼦,准备送给好朋友⼩松⿏。 课件提问:想⼀想9只鞋⼦能分给⼏只⼩松⿏? (2)动⼿分⼀分
过度:我们也像刚才⼀样分⼀分。
课件出⽰活动要求:请拿出学具:9张鞋⼦图⽚。 1.同桌两⼈摆⼀摆、分⼀分。
2.分完后,和同桌说⼀说分的过程。 3.说完后,把学具收起来。 师:谁来读⼀读?
师:请拿出学具,边分边说,开始。
⽣操作,师巡视,并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3)⽣展⽰分法
师:哪⼀组来帮我分⼀分? 提问:你要怎么分?
预设:把4只鞋⼦分⼀份。
分好第⼀堆之后,师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余的鞋⼦数⽐1只松⿏的脚只数要多,我们就继续分。 分到最后只剩下2只鞋⼦之后, 追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2⽐4只少,不能再分了。 师评:谁明⽩了他的意思?
预设:1只松⿏需要4只鞋⼦,⽽剩下2只鞋⼦就不够分了。 师评:谁想再来说⼀说?
预设:剩下的鞋⼦只数⽐⼀只松⿏不得只数少,就不能再分了。 师评:你说的真清楚,请坐。
(意图:深刻理解什么时候能继续分,什么时候不能分。) (4)说过程
过度:回忆刚才分的过程,谁能把分的过程完整地说⼀说?
预设:我们把9只鞋⼦,每4只分⼀份,可以分给2只⼩松⿏,还剩下1只鞋⼦。 师:你真是⼀个善于总结的孩⼦。
课件出⽰完整的表述:把9只鞋⼦,每4只鞋⼦分⼀份,可以分给2只松⿏,还剩下1只鞋⼦。 (5)写算式
师:你能也⽤⼀道算式表⽰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巡视不同的⽅法,并询问不同算式表⽰的意思。 抽取不同算式展⽰
预设1: 9÷4=2(只)还剩1只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只⼩松⿏有4只脚,分给2只⼩松⿏之后,就分⾛了8只鞋⼦,本来有9只 鞋⼦,就还剩下1只鞋⼦。
师评:你们听懂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你呢,给⼤家介绍⼀下你的想法吧。 预设2:9÷4=2……1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把9只鞋⼦,每4只分⼀份,就⽤除法算式9÷4,分的结果是分给了2只松⿏,就把2写在后⾯,还剩下1只鞋⼦就在最后⾯写上1.
师评:有没有问题想问他?
(学⽣的两种算式在描述过程中,根据学⽣的4只鞋⼦分⼀份,就把4只鞋⼦图⽚圈起来) 师:这两个算式,哪⼀个更能表⽰出分的过程和结果?为什么?
师评:的确,刚才我们是把9只鞋⼦,每4只鞋⼦分⼀份,就⽤算式9除以4(板书:9÷4),结果分了1个4,2个4,分给2只⼩松⿏之后(边说边圈出2份,并板书2只),还剩下1只鞋⼦,我们就在2只松⿏的后⾯写上1只,中间我们⽤6个⼩圆点隔开。 板书算式:9÷4=2(只)……1(只) (6)揭⽰课题
过度:观察2到算式,同样都是除法,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有剩余的数。
师:你还记得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吗?9叫做(被除数),4叫做(除数),2叫做(商),那这⾥的2叫做什么呢? 预设:余数。 师红笔板书:余数
提问: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我们⼀起来试⼀试。 师⽣齐读:9除以4等于2只余2只。
揭⽰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指算式)。 张贴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余数性质:余数<除数
(1)脱离实物,半抽象思考
过渡:分9只鞋⼦遇到了余数,爱动脑的⼩百⾜⾍就开始想了:那把10只鞋⼦、11只鞋⼦分给⼩松⿏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停顿5秒)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卡”圈⼀圈、填⼀填。 师:谁来汇报⼀下你成果?
预设:10只鞋⼦,每4只⼀份,可以分给2只⼩松⿏,还剩余2只鞋⼦。 师:⽤哪⼀个算式?
预设:10÷4=2(只)……2(只) 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余数2不能再分?
预设:1只松⿏有4只脚,⽽剩下的2只鞋⼦不够再分了。
师:说的真清楚,剩余的数⽐⼀只松⿏的脚的只数(⼿势指到4)少,就不能再分了。 提问:那分11只鞋⼦的算式怎么列?
预设:11÷4=2(只)……3(只)(师板书) 师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3)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提问:请⼤家认真观察分:9只鞋⼦、10只鞋⼦、11只鞋⼦时的余数,猜想分12只鞋⼦时,余数可能是? 预设:余数是4.
师: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没有余数。
师评:那我们就来分分看。
出⽰课件分12只鞋⼦(正好分完 没有剩余)。 提问:谁来帮助列算式:
预设:12÷4=3(只)(师板书算式)
追问:之前分9、10、11时,都产⽣了余数,分12只鞋⼦怎么就没有余数了? 预设:因为12÷4刚好够除,三四⼗⼆。
师评:他⽤了⼝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不错,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预设:如果剩余4只鞋⼦的话,就可以再分给⼀只松⿏。 追问:谁听明⽩了?
请⼈重复:剩下的数等于4时,可以再分给1只松⿏。 追问:也就是余数能不能等于4? 预设:不能等于4.
追问:那余数能⼤于4吗?⽐如余数能不能等于5? 预设:⼤于4只鞋⼦,也可以再分给⼀只松⿏。
提问:余数不能⼤于4,也不能等于4,也就是说余数必须? 预设:余数必须⼩于4. 师板书:余数必须⼩于4.
过度:当我们4个4个分的时候,余数必须⼩于4,如果除数是6,,6个6个分,余数就?如果除数是8,8个8个分,余数就?(出⽰课件:⼀堆鞋⼦分给:蚱蜢、蜘蛛)
预设:余数必须⼩于6,余数必须⼩于8.
师:看来余数跟算式中的什么数有关?是什么关系? 预设:余数必须⼩于除数。 师擦掉4,板书除数。
师:我们⼀起来把你们重⼤的发现读⼀读。 ⽣齐读:余数必须⼩于除数 5.巩固提升
过渡:你们这么爱动脑筋,百⾜⾍太喜欢和你们交朋友了!
师:于是百⾜⾍打算把9只铅笔,每⼈分2只。可以分给()⼈,还剩()只。 追问: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样? 预设:……
师:⼩百⾜⾍突然想到今天妈妈给⾃⼰买了很多⼭楂,于是它打算把17个⼭楂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个⼭楂,还剩()个⼭楂;请你拿出“学习卡”圈⼀圈、填⼀填。 师:谁来展⽰⼀下你的分法? 预设:……
过渡:看来⼤家都是爱动脑的好孩⼦,下⾯百⾜⾍想考考我们⼤家的眼⼒,⼤家有信⼼吗?请看⼤屏幕…… 课件出⽰:不计算,运⽤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断计算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4÷4=2……6( ) (2)18÷5=2……8( ) (3)21÷3=7 ( )
(4)27÷4=5……7( )
过渡:看来⼤家的眼⼒也不错,百⾜⾍想跟我们⼀起玩⼀个⼩游戏,⼤家愿意吗? 师:请看游戏规则:⼤家⼀起唱“找、找、找朋友,找到⼀个好朋友……” (1)7⼈ 2⼈⼀组 (2)15⼈ 4⼈⼀组
师在⿊板上记录:_____⼈⼀组 剩余_____⼈
师:⼤家玩的开⼼吗?请⼤家观察⽼师记录的:“每组⼈数”与“剩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剩余⼈数必须⼩于每组⼈数。 6.课堂⼩结
今天我们和百⾜⾍⼀起学习了数学知识,你学的开⼼吗?为什么? 预设1:我知道了怎么写有余数的除法。 预设2:余数必须⼩于除数。 ……
师评:孩⼦们,你们都有了这么多数学知识的收获,真是不简单,那你想对绘本中的主⼈公⼩百⾜⾍说点什么? 预设1:善良,因为它把鞋⼦送给⾃⼰的朋友。
师评:懂得分享的孩⼦,⼀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不过⽼师觉得你们也很善良,因为你们都积极思考,帮助百⾜⾍解决了余数这个难题。 ……
师⼩结:百⾜⾍真是⼀个善于分享的好孩⼦,不过⽼师也必须我ini门送去⼤拇指,因为你们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绘本故事中发现了数学问题,⽽且勇敢地解决了今天的数学问题。⽼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师希望在今后的⽣活中,你们也能像今天⼀样,带着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本节课就上到这⾥,孩⼦们再见!
⼆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8 教学⽬标:
1、学⽣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和理解余数要⽐除数⼩。
2、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师花瓣学具、⼩组探究单 课前准备: 课前⼩探究
问题:把22朵花平均分给6个⼩朋友,每⼈分到( )朵,还剩( )朵?你会⽤算式表⽰吗?你能说⼀说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吗? 教学过程:
⼀、认识有余数除法名称及含义 1、情境引⼊
⾃然界中有许多美丽的花,我们⼀起去欣赏。 看,这是3⽚花瓣 的兰花,这是4⽚花瓣的花,有5⽚花瓣的,还有6瓣花,它们美吗?你最喜欢的是⼏瓣花? 2、动⼿操作。
现在请每个⼩组选择⼀种花, ⽤你们拿到的12⽚花瓣拼⼀拼,看看最多能拼⼏朵花? 3、学⽣汇报
预设1:我们把12⽚花瓣,每3⽚拼⼀朵花,最多可以拼4朵花。 预设2:我们把12⽚花瓣,每6⽚拼⼀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预设3:我们把12⽚花瓣,每5⽚拼⼀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追问:剩下能不能再拼⼀朵花?
预设4:我们把12⽚花瓣,每4⽚拼⼀朵花,最多可以拼3朵花。 4、结果分类。 学⽣反馈
师⼩结:看来,我们在平均分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种是正好分完,另⼀种是不够分,还有剩余的情况。 5、尝试列式
预设:12除以5等于2,单位朵,余2,单位⽚。
师教学并板书(师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余数的除法。 6、理解含义
追问:12表⽰什么?5表⽰什么?商和余数都是2,但它们的意思⼀样不⼀样?
预设:12⽚花瓣,每5⽚拼⼀朵花。可以拼成2朵,所以它的单位是朵。还剩余2瓣,所以它的单位是⽚。
(设计意图:以拼花和分花为主体,主要是想贴近⽣活,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利⽤我的数据“12⽚”,没有⽤教材中的6个草莓。因为12这个数据即可以被3、4、6整除⽽巩固了旧知,被5整除余2⼜延伸到了新课。) ⼆、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例题变式
如果增加⼀⽚,13⽚,还是每5⽚拼⼀朵,你说最多可以拼⼏朵?为什么?同桌说⼀说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学⽣汇报。 2、⼩组合作
继续增加花瓣的数量,14 、15……20、30、100。最多可以拼⼏朵,还剩⼏⽚花瓣? ⼩组合作探究活动要求:
摆⼀摆:⼩组⾥,每⼈选⼀种,动⼿摆⼀摆。 说⼀说:将你的想法⽤算式的形式汇报给⼩组长。 写⼀写:⼩组长将组员的结果记录下来并汇报。 对⽐观察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除数都⽐余数⼤ ……
追问:当除数是4,余数是?当除数是5时?除数是6时? 师⼩结:在有余数除法算式中,除数⼀定要⽐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把15朵平均分给4个⼩朋友,每⼈分到⼏朵,还剩⼏朵? 15÷4=3(朵)……3(朵)
追问:这⾥数字、单位都⼀样(3朵),意思⼀样吗?
(2)把16朵平均分给4个⼩朋友,每⼈分到⼏朵,还剩⼏朵? 16÷4=3(朵)……4(朵)
(3)把16朵平均分给3个⼩朋友,每⼈分到⼏朵,还剩⼏朵? 16÷3=4(朵)……4(朵) 2、课前探究结合。
这个问题还记得吗?就是我们课前研究的问题,现在你再试试看,跟之前写的⼀样吗? 3、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算式。
(1)师:如果我们只看这个算式,去掉这些数据,你知道这⾥余数可能是⼏?最⼤是⼏?( )÷6=( )……( ) (2)如果我知道余数是5,商是2,你知道被除数吗? ( )÷6=( 2 )……( 5 )
四、全课总结师:有余数的除法在⽣活中⽤途很⼴、作⽤真的很⼤,只要有⼀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后拓展
在算式( )÷6=★……★中,余数和商是相同的数,你能写出⼏个这样的算式?它们有什么规律? 六、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