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伯尔(1914— )是美国纽约州大学研究院的教育心理学教授,其理论是美国最新理论之一。主要著作有《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的观点》、《学校学习:教育心理学导论》。
奥苏伯尔与布鲁纳一样,同属认知结构论者,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他着重研究了课堂教学的规律。奥苏伯尔既重视原有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系统)的作用,又强调关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那些新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系,进行同化和改组,在学习者头脑中产生新的意义。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的主要观点是:
1.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的意义被同化的过程
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将认知方面的学习分为机械的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两大类。机械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学生不理解文字符号的实质,其心理过程是联想。这种学习在两种条件下产生。一种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无内在逻辑意义。另一种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知识基础可以用来同化它们。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个体获得有逻辑意义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有意义学习过程就是个体从无意义到获得意义的过程。这种个体获得的意义又叫心理意义,以区别于材料的逻辑意义。所以有意义学习过程也就是个体获得对有意义的材料的心理意义的过程。
有意义的学习是以同化方式实现的。所谓同化是指学习者头脑中某种认知结构,吸收新的信息;而新的观念被吸收后,使原有的观念发生变化。
概念被同化的特征是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概念,同时将概念组成按层次排列的网络系统。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下列条件:
①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教材一般符合此要求。
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
③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的倾向。
④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2.同化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
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被学生接受的。对学生来讲,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求学生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把它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之内),以便将来能够将其再现或派作他用。
接受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它也是积极主动的,与“师讲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有质的不同。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系统知识,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并能得到巩固,主要靠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强调从一般到个别,发现学习强调从个别到一般。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是积极主动的过程。他们都重视内在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
奥苏伯的认为,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的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新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者命题建立内在联系。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表象建立的是符合人们所理解的逻辑关系上的联系,而不是任意附加上去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第二、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第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概念。
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者策略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把当前的知识与原来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使得认知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他用同化来解释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强调学习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同化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进而被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来。结果,新知识被学习者所理解,获得心理意义,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新的内容,建立了更加广泛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使学生形成了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按照概括程度高低层级组织起来的概念与规则的体系。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新知识的可辨认性和原有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新性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奥苏伯尔区分了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代表性
学习是指学习符号或者词汇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概念学习的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具体有两种形式:概念同化和概念形成。命题学习是学习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观念的新意义。在命题学习过程中,新的命题会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命题建立联系。依据新旧命题联系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命题学习:第一、下位学习;第二、上位学习;第三、并列结合学习 为了使得学生有效的学习,教学过程应该遵循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根据这两条原则,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策略。即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以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比广的、概括性水平比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把它与原有认知结构先联系起来,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固定点。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学习材料,就叫做“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比新学习的内容更加抽象、概括和包摄性更大,以便为学生的新学习提供固定点。奥苏伯尔认为,先行组织者在三个方面有助于促进学习和保持信息。先行组织者有两类:说明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把教学内容内化,结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而发现学习,学习的内容需要学生先去“发现”,多一个环节。
人们往往认为接受学习是必然机械的,而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是划分学习的不同维度,发现学习可以上有意义的,但是也可以是机械的。同理,接受学习可能是机械的,但是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学生要在学校学习的短短时间内,掌握人类丰富的知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在化学教学中,要把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现在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发现学习必然占主导地位。要适当引导学生如何从书本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带着问题来上课在讲授新课的时候,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讲授知识,学生则主要以接受方式进行学习。
因此,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有机结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