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我校德育工作质量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我校德育工作质量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我校德育工作质量

【摘要】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对于德育工作都很重视,但问题在于:德育工作仅仅局限于学生行为的“外化”,因而德育的效果不明显。改变这种现象的关键应该在于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巧,促进学生主动认识自己、调适自己和发展自己,从而达到心理品德的内化,最终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对全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结果显示有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这向我们学校敲响了警钟: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而探索德育工作新出路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增加德育工作的工作量,增加德育工作的难度,所以必须对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结合点,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1.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我们既不能看不到两者的联

系,也不能把这二者混为一谈。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是”大德育”范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然而,这二者毕竟又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如果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把它看成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而认为可

以取代德育,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不过是德育工作的一种具体方法而没有必要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都会导致既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1.1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1.1.1 工作目的不同

,其追求的是一种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态。使个体心态面对环境的刺激时不焦虑、不紧张,内心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主要是解决心理失衡问题。而德育则以道德修养为目标,具有高度的约束性和社会取向性,工作侧重点是把个体放在社会关系上去考察和培养,要求学生按照他现在所承担的与未来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去行动,主要是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问题。

1.1.2 工作内容不同

,大致

可分为教育、职业、生活和健康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而德育工作的内容以精神层面的思想认识为核心,大体上包括政治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公民义务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以及各种思想疏导和随机教育等。

1.1.3 工作原则不同

,心理障碍甚至隐私问题。

因此,保密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职业道德,还有如“自助原则”、“平等原则”、“中立原则”等。而德育过程则

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以及能及时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它所遵循的是一种“公开”至少是“不保密”的原则,还有如“实事求是原则”、“主动教育原则”和“主导性原则”等。

,二者在理论基础、工作模式、工作方法、角色担任

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区别。

1.2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1.2.1 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

,一个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政治思想素养的人,

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严于解剖自己的人,热爱生活,胸怀宽阔,富有爱心的人,是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相反,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人,心胸狭窄,嫉妒偏激的人,缺乏良好心理品质的人,是难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和良好政治思想素养的人。现实生活中许多的事例都表明,不少在道德上失误,乃至于违法犯罪的人,这与他们容易冲动而不能自拔,不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我们的社会环境正发生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加剧学生的心理动荡。要解决因社会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适应、心理和心理逻辑问题,不可能仅仅由传统的德育来解决,它需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完成。

1.2.2 心理健康教育能为德育过程扫除心理上的障碍

,常常会遇到来自学生方面的心理障碍。

最常见的是这样或那样的逆反心理,造成这种情况的,既不是学生

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问题,也不是他们的道德品质问题,而往往是属于心理状态问题。再如,由于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背景,加上校园生活的紧张,很容易使中学生产生诸如情绪急躁,心理闭锁,性格偏激,自卑自傲,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缺陷,心理障碍,需要及时加以疏导。毫无疑问,心理上的症结,只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

1.2.3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着许多共性的东西,这成为两者能够相互结合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

(1)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在基本目标和任务上是一致的。

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学

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服务。虽然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德育则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塑造,但二者在育人的总任务下已有机的统一在一起。

(2)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教育职能上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才和

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因此,把二者结合起来相互协同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融合在一起。

,他们的有些心理问题往往与道德问题交织在

一起。比如:一个自我为中心倾向严重、逆反心理很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来的是无视甚至藐视道德,法律的教育。同样,有许多学生正因缺乏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才造成心理问题。因此,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协同作战,双管齐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促进学生心理品德的内化

,但问题

在于:德育工作仅仅局限于学生行为的“外化”,因而德育的效果不明显。改变这种现象的关键应该在于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巧,促进学生主动认识自己、调适自己和发展自己,从而达到心理品德的内化。 由此,学校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和开展工作。

2.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渗透,促进学生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内化

为了使学生在政治观念、思想方法、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些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往往显得抽象,枯燥。尽管学校教师不断强调重要性和强化管理,但总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认为学校在注重公德教育的前提下,还需注意“私德”的培养,既要使学生接受“公德”,还需同时注重对个人自身内在心理的培养,要渗透自主、自觉、自尊、

自律、自爱、自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真正从学生的“心”出发进行定位,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基础,不断深化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2.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认识上存在着差异性,思想品德和

行为上的差异性就更大。即使是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其思想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成绩差的学生,其思想品德状况往往在日常行为中容易表现出来。成绩好的学生,其思想品德往往不容易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他们通常存在着自私自利、高傲自大、性格脆弱、人际关系淡薄等问题。可是大多数学校德育通常只注重外在的行为要求,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以及各种纪律、卫生、体育等活动竞赛,极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言行不一。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德育过程中的运用,努力使学校德育工作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外化注重知和行的改变,内化注重情和意的转化,只有这两者的结合才能促使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而能够有效地联结这两点的应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了

解学生或使学校的德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有效的介入,能够使学校德育的内涵更加丰富、质量进一步增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