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从中学开始,我们已经开始接触陶渊明。直到现在,陶渊明也是一位不得不继续学习的一位人物。但是随着自身阅历的不一样,阅读陶诗的感受也会不一样。我将对比其他魏晋诗人来谈陶渊明。
这个学期只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诗,饮酒诗主要所考虑的都是仕与隐的问题。陶渊明选择的是隐,其中书本中的其三,即饮酒诗中的第九首就很好地表示作者自己隐居避世拒绝仕宦的心十分坚决。我最喜欢他的那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那种不与世同流合污的精神也贯穿着整组饮酒诗。而陆机选择的是仕,陆机自认为是一位高风亮节之人,正因如此他在仕途上进退维谷。他面对的仕途是“饥食猛虎窟,寒栖野雀林”,面对这样的仕途,陆机认为自己是“急弦无懦响,亮节难为音”,高风亮节的人不应懦弱,可结果确是功名无成。因此,陆机在仕途上不仅彷徨苦闷,而且“俯仰愧古今”。
陶渊明的隐是真正的摆脱入世的烦恼,摆脱了向外寻觅的焦灼和惶惑,并且能够从生活世界的当下体验中获得愉悦。陶渊明是“无念”的,饮酒诗第五首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体现了陶渊明任运自然的生活态度,其中“见”字最能体现诗人心无所求,自然而然。而阮籍却没有陶渊明那般对待出世与入世的豁达,达不到“无念”的境界。阮籍常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看上去是自由自在的样子,但是“车辙所穷,辄恸哭而返”,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一遇行路不通,便触发了他“世路维艰”的感慨。对待仕途,阮籍是采取对司马氏虚与委蛇的态度,饮酒谈玄作消极的反抗。他的“咏怀诗”的其八虽然提到要“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的安贫乐道的态度,其十五也有提到“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的沽名钓誉,但是却缺乏陶渊明那样坚决避世的态度。在这种状态中,阮籍只能发出“终生履薄冰,谁知我心焦”的慨叹。不过我知道阮籍和陶渊明对待出世与入世的态度,不能只看个人意志,还需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所以对待仕与隐的问题,无所谓孰
优孰劣。
陶渊明诗歌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多用白描的手法,因此说是平淡。但是,运用白描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如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出了幽静平和的农村风光,从诗人情系田园,贴近生活,可以看出诗人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而自正始诗开始,就注重形式上的文辞的华美、音节的和谐。如潘岳的《悼亡诗》其一,潘岳全诗运用思力安排,经常用典与象征,“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这样做于感情传递上,不是非常直接,少了一层感发之力。我认为诗境整体美远胜于雕琢词句之美。西晋诗人为中国文学带来绮丽之美,而陶诗则开拓了一个以平淡为美的天地。
这就是我目前所能解读的陶渊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