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预习、讨论、展示、质疑”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中,讨论即小组合作学习是第二个环节,是建立在预习中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求知的欲望。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要解决预习过程中的遗留问题,为下一步展示奠定基础。是一节课当中,也是提高全体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所以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显得特别的重要。现就这一问题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一. 班内如何分组,组内如何分工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时班主任要协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性别、成绩、能力、爱好等方面的特点,将班级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分组时,要保证组内学生好、中、差搭配适当,以前后桌四人一组为宜,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学困生,两名是中等生,便于课堂学习。为了教师管理,学生交流,提问展示、评价分析等的方便,也可根据学生成绩给学生编上号码:1号、2号3号------等。如果班级人数较多,为了管理评价方便,也可以分为8人一大组,一大组再分为A、B两小组,A组4人为1、3、5、7号,B组4人为2、4、6、8号。等。过一段时间后,可根据成绩或表现进行调整。
将班级学生分组后,要把组内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如:组长,负责组织裁决工作;副组长,负责记录汇报工作;3号,负责信息资料工作;4号,负责纪律时间工作等。总体要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员间要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形成合作;组组间要减少差异,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等。为评价激励小组做好准备。
二. 组内如何交流,组间如何竞争
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活动,既然是集体活动,那么大家就得遵从一定的活动规则,否则将会乱而无效。如:由少到多规则,即:学生首先是独立完成,能两个人完成的就不在四个人小组完成,能在本组解决的就不要拿到全班上去展示,以免浪费时间。又如:由差到优规则,即:交流时先由学习较差的四号学生发言,质疑;然后再由三号解疑,二号补充,一号总结。等。要让学生学会有序的表达
和倾听,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尊重。
对于组间如何竞争,待研究提问展示环节时再说。 三. 何时进行交流,交流什么内容
在四环节教学模式中,讨论是第二个环节,就是说经过预习以后首先就要安排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或在预习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老师为了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加深理解、拓宽范围、澄清疑惑等提出的问题。其次要在:1.新旧知识衔接处;2,突出重点难点时;3.解答“开放性”问题时;4.课堂练习出现普遍性错误时;5.巩固总结时。可提出相应问题有意安排重合作。在此,我想强调的是,无论何时合作,都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一节课当中合作交流的次数不易太多。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易太简或太难。
四. 如何评价小组,如何评价个人
小组活动的评价机制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是小组保持长期 活力的关键,是小组活动的推动力,是小组活动得以生存的源泉。教师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起来,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应包括1.小组活动的秩序;2.组员参与情况;3.小组汇报水平;4.合作学习效果;5.作业完成情况;6.个人展示时的表现等。要实行量化积分,每课、每天、每周、每月评比,,充分激励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小组合作的评价要让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因为合作学习是依靠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学、互助、互补、互促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的。对于小组成员的评价,可在小组内进行,比如:由组长负责,评选优秀***组员,最佳***选手,调换序号等。报请老师在全班或全校进行表扬激励等。
安阳县教体局教研室 彭金顺
2012.11.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