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古都北京,笼罩在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阴影下。 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C.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D.“甲午国殇·民族复兴”主题教育基地的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汴梁(biàn) 绢本(juān) 瀚林(hàn) 田畴(chóu) B.衣冠(guān) 遒劲(jìn) 摄取(shè) 桅竿(wéi) C.擅长(shàn) 料峭(qiào) 踏青(tà) 簇拥(cù) D.枢杻(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3.结合语境,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
古松的形象随着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假如木匠、植物学家和画家同时来看古松,木匠心里盘算它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__________;植物学家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__________;画家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是聚精会神地__________以及它的昂然高举的气概。由此可知,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 ①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 ②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③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匀称(chènɡ) 推崇(chónɡ) 桥墩(dūn) 自出心裁(cái) ....B.轩榭(xuān) 沉檀(tán) 防御(yù) 春寒料峭(qiào) ....C.岔道(chà) 汴梁(biàn) 遒劲(jìnɡ) 络绎不绝(yì) ....D.镂空(lòu) 罅隙(xià) 纤维(xiān) 摩肩接踵(zhǒnɡ) ....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饥饿) .B.富贵不能淫(使……惑乱。)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 ..D.上自劳军(慰问) .二、名句默写
6.(9分)请根据提示写出空缺的句子。(8分)
(1)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
(3)《陋室铭》中,作者用“ , ”交代了自己的交友标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个性,从而说明了陋室不陋。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表现作者对百姓深切同情的句子是:“ ; 。” (5)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描写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景象的句子是:“ , 。” 三、字词书写
7.13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推崇(______) ②和谐(______) ③惟妙惟肖(______) ...四、诗歌鉴赏
8.阅读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2)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五、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鸢飞戾天者(叫) .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B.互相轩邈(高远) ..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 ..C.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 .
D.猿则百叫无绝(绝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地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B.本文用骈文写成,文字千锤百炼、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
C.本文构思精巧,开头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赞叹,并作为“文眼”统照全篇。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
4)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5)郦道元的《三峡》这样写猿声:“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本文的“猿则百叫无绝”也写猿声,试比较两者在写法或内容上有何不同。
10.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 .(2)行弗乱其所为(__________) .(3)犹割股以啖腹(__________) .(4)若耽嗜滋味(__________) .
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管夷吾举于世/皆以美于徐公 ..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 ..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 ..
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3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5)(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_________,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_________的中心论点。(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_________。
1)(甲)(乙)两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六、现代文阅读
11.①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 A ( 教诲 说教),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②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 B (订 定)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piē( )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jí( )的文字。 1)根据拼音写出文中的汉字。 piē( )见 深恶痛jí( )
2)根据语境为文中的A.B处选用恰当的词语,并把它们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A. B.
3)在下面句中方块内填写正确的标点符号。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⑤
④
③
4)阅读文中划线语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对丢失讲义感到不幸? 5)两段文字中流露出作者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情感?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文段选自课文《______》作者:______,他是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______家、______家和中国人民军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
2)试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可用原文词语回答)
3)“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选文所写母亲给我的深远的影响,可用三句话概括,这三句话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划线的“创造了”和“创造着”的位置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七、语言表达
13.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即使我们只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 八、作文 14.作文
题目:家有__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写完整;②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少于5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D C C A A 二、名句默写 6.(1)千里共婵娟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5)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解析:(1)千里共婵娟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5)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三、字词书写
7. ①chónɡ ②xié ③xiào 四、诗歌鉴赏
8.1)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壮阔的宏伟画面:在浩瀚无边的沙漠荒野中,一股浓烟孤然升起。在浩荡奔涌的黄河尽头。一轮落日徐然下降。画面雄浑而壮美。
2)这两句诗写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9.1)C
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3)D
4)示例一: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示例二:“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
示例三: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不仅写了眼前所见之景,还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5)写法:前句是具体描写,后句是概括的写法。
(内容:前句写三峡秋天悲凉、肃杀的气氛;后句写山林美妙、和谐的声音。) 10.2) 使……痛苦 违背(意愿 大腿 喜欢,特别爱好 3)B
4)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
5) A:列举事例;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先抚恤百姓(心存百姓)。 1)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异: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六、现代文阅读 11.1)瞥;疾 2)A教诲;B订 3);
4)这是作者内心的谴责,这些讲义中饱含着藤野先生对一个来自弱国的留学生的关心教导,丢了他的讲
义,感觉对不起藤野先生。(或:这些讲义是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见证。) 5)怀念和感激
12.1)回忆我的母亲朱德革命军事
2)勤劳俭朴、宽厚仁慈(性格和蔼、同情贫苦人)。(意对即可) 3)排比
4)①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②母亲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③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意对即可)
5)不可以,“创造了”表示过去的,“创造着”现在正在发生,从时间上说,先有过去,才能有现在。(意对即可) 七、语言表达
13.即使我们只是一只春蚕,也应该“春蚕到死丝方尽”;即使我们只是一片树叶, 也应该“化作春泥更护花”。 八、作文
14.家有“黄牛”老父
“……老哥,动作麻利点儿啊,时间不早了,该出发了。”几个男子的声音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我起身揉了揉蒙昽的睡眼向窗外望去——天还没亮呢。
我知道,他们又来叫父亲随他们一起到镇上卖青蚕豆了。今年风调雨顺,夏季上市的青蚕豆喜获丰收,我家也不例外。这几天,外省的许多客商到我们镇上来收购青蚕豆。家家户户都忙着摘豆、卖豆,因为青蚕豆的价钱要比以后卖干豆高出很多。
窗外的院子里,父亲弯着腰,正用绳子捆着昨天摘来的两包青蚕豆。我分明感觉到,清晨的风彻骨的凉,父亲痩弱的身躯在风中瑟缩着。不一会儿,父亲挑起两包豆,吃力地迈开步子,慢慢地,慢慢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走进黎明的晨光中。
昨天晚上,有位姐姐到我家说,她弟弟明天要到集市上去,如果愿意乘他的车,每人一元,一包豆也是一元。父亲算了算,我家的两包豆再加上他就得花3元钱……父亲拒絶了。
这些年,尽管粮食年年丰收,可父亲很节俭,总舍不得花钱。他要支撑起这个家,要供我和哥哥上学。他从不乱花一分钱。现在,乘一次车要花3元钱,他怎么肯呢?他只能一再苦自己,用单薄的肩膀去担起70多公斤重的担子。
中午,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从10里外的集市回来。见了我,他笑着说:“今天卖了个好价钱,有40多块哩!够你一个月的生活费了吧?”说着,他径自向橱柜走去,添了一碗冷饭,夹上点儿冷菜,坐在门槛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看着父亲的样子,我的眼睛湿润了。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父亲宛如我们家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他每天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里来,雨里去,无怨无悔地劳作在田间地头,整天还乐呵呵的。父亲额上的皱纹一道道加深了,眼中布满了血丝,银发也长了出来。岁月的犁铧,使他痩小的身躯越来越沧桑。 今年,我们家蚕豆大获丰收,父亲心中充满了喜悦,也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