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

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2010年第l2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12 2010 seria1.No.200 总第200期 提升 高职院 校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 张登宏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以某高职院校科研和技术服务发展状况为例,分析了高职院校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不足,并 据此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技术服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0)12—0036一o3 联合攻关的意识不强,科研自主创新和 一、高职院校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深度不够,整合力量、及不足 持续创新能力比较弱,大多数专业科研梯队尚未形成,没有 形成稳定的科研创新团队,专业带头人及科研梯队的建设相 1.科技开发、应用技术类研究项目比例偏低,应用技术 对滞后。 成果转化程度低。 3.项目结题数量、质量有待提高 承接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中科技开发、应用技术类项目 承接市厅级以上项目科技成果鉴定、验收数占应结题验 占总承接项目的57%,学院自立项目中科技开发、应用技术 收数的63.6%,也就是说,有36.4%的项目未能按时结题验 类项目占61%,2008年、2009年学院自立项目中科技开发、 收.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重申报、轻研究。今后尚应加强科 应用技术类项目所占比例不到50%,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 技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科技成果的管理,提高结题数量和质量。 为14%。 4.项目研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脱节,技术服务 造成应用技术类研究项目比例偏低的原因多是教师缺 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乏与工程实际的接触,对本专业本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不甚 教师习惯于独自埋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进行研究,不 了解,也不了解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和需求,平时对科技开 善于结合国家和省、市支持研究重点、地方经济发展目标,难 发、应用技术类科研课题储备不足,等到课题申报时,现去上 以寻求科研项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形成特 网查资料,匆忙应付,临时想出来的课题缺乏应用价值,申报 色的研究方向较少。 上去也很难立项,即使选择了应用型课题,若没有对企业生 面向社会、企业的服务工作虽有所开展,但仍停留在输 产进行深入的调研,往往其研究成果落后于当前的生产现 送合格人才和企业员工培训服务的浅层次上。把校企合作 状,一般只会停留在“样品”或“展品”阶段,谈不上技术成果 只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主动为企业解决生产第一 的转化应用。 线技术难题的“上门服务”和开发转让项目较少。由于教师 2.形成的科技创新团队甚少,缺乏高水平的领军人物 的Lt常教学工作十分紧张,很难到企业学习锻炼,教师参与 科研还停留在个人自发申报阶段,教师单枪匹马者多, 企业的技术改造及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尚未实质性 团队合作的少。有11位教职工承接了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 运作,还缺乏合作“多赢”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中的55%的项目,其余45%的项目由其余44位教职工平均 5.合作共建科技基地的数量有限且缺乏实质性合作内 承担,真正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不到全校教师的1/10,申报 容 立项总是少数的几个人,一个人有好几个项目。依托工程技 现有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共建中心的学科专业占全 术研究中心形成的某一科技创新团队承接了32.3%的市厅 校学科专业的比例较低,而且目前仅完成对这些科技基地的 级以上项目,且形成了系列科技成果,科技成果验收鉴定数、 前期建设,有待与企业共同开展诸如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等深 授权专利数和获奖数分别占全校总数的40%、77.7%和 层次的合作。 54.2%,其余大多数科研机构和教师没有相对固定的研究领 6.学校与二级学院两级科技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域和研究方向,科研队伍不够稳定,科研力量整体分散,研究 科技管理主要由学院科技与产业处负责,二级学院对科 收稿日期:2010—09—21 基金项目:200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高职院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编号:09SJD630073)。 作者简介:张臀宏,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 37 技管理不承担责任,因而各二级学院在科研组织、服务、过程 研究又维持了高职院校教学的高水平。高职院校所承担的 监控以及指导等方面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的对策 科技创新既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自身发展 科研工作,应以应用研究为主,强调产学研一体化,满足中小 企业产品开发、工艺改进、市场调查、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需要 。 针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要求,高职院校的科研管 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也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 理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提高教师的认识,帮助教师转 的主要手段,科研成果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 变观念,纠正教师闭门搞科研的做法。二是学校科研课题立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科研工作、提高科 项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面向地方企业、行业需要的应用技 研水平也是其应有之义。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 术研究项目、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不立或少立基础理论、应 一种类型,是一种与社会实践联系最紧密的类型,与普通教 育相比,其服务社会的功能更为突出。基于对某高职院校的 实证分析,对于如何提高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提出如下对策 和建议: 1.提高教师科研综合素质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高教师科研综合素 质。所谓“请进来”,就是将企业的中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 新产品研发人员以及科研院所的研究骨干、国内外知名专家 学者和企事业单位中的科研精英请到学校,对教师们进行形 式多样的培训活动。诸如以学术报告形式出现的专题讲座、 以科研方法为主要内容的集中培训、以学校科研带头人培养 为主要目的的系统培训等,在校园内构建多主题、多层次、多 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郁的学术探究氛围。所谓“走 出去”,就是创造条件尽可能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深入生产、建 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锻炼,在实践中求 解已有问题、重新捕捉并解决新的问题 ,支持教师参加各 种学术会议,促进学院与兄弟院校、学术界的联系沟通,保持 与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等单位的长期 合作与联系,从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面向地方,注重应用性研究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 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 与技术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 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 实践能力。”【 实际上把高职院校的科研的内涵定位于科技 开发与技术服务,以突出应用型研究和开发型研究为主,重 点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这有别 于研究性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对科技工作的要求,后者很 大一部分属于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等方面的研究。高职院校 的科研应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技术研究或技术、产品开 发,以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改造、产品开发、新技术推 广、技术成果转化促进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的科研应把向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引领行 业企业开发新技术、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作为科研工 作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必须与企业合作,同时为企业服务, 为地方行业服务。企业的进步有赖于高校的科学研究,科学 用基础等方面的研究项目。三是学院科研管理部门牵线搭 桥,鼓励并帮助教师接受地方有关部门或企业委托的横向科 研课题,承接企事业委托的纵向科研项目,搞好协作攻关。 四是了解、调查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开发亟 须解决的重大科技课题,搞好地方企业所需技术的预测,为 教师确定科研方向提供指导 。 3.加强研究机构的建设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 科研团队既是制约科研工作的瓶颈,又是科研工作的核 心和灵魂。应鼓励以学术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为核心,自由 组建学术科研团队,打破高职院校原有的学科组织形式的限 制,促进多学科的交流综合,改善目前高职院校科研力量分 散的状况,要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现校内的人才合理 组合,形成稳定的科研创新团队和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和研 究方向。同时,面向社会广泛吸纳人才,做到人才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使所拥有的科技人才力量形成合力,创新科研团 队合作机制,鼓励校内不同学科、专业与其他高等学校、科研 院所、企业研发机构进行有效的合作。 通过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搭建起科技人才群体大展雄 风、发挥专长的平台。科研团队可以依托学校的人才培养计 划、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科研和 工程项目、产品攻关项目、国内、外科研交流合作项目创造机 会,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条件。为确保团队实 现上述功能,高职院校的决策层及各级领导,应采取有效措 施切实积极推进创新科研团队的建设。要加强研究、科学管 理,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使其尽快形成良性运行机制。在提 供稳定充足的经费、办公实验场所、器材设施、充裕的时间等 方面,给予可靠的保障,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要确立以业绩成效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积极营造有利 于人才创新潜能和业绩发挥的工作环境,使那些勇于竞争、 善于创业、创新的人才不断脱颖而出。建立人才业绩档案制 度,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人员、团队管理人员的个人 业绩档案。建立与业绩挂钩的分配激励制度,形成一套科 学、客观、公正的专业技术人才考评体系,对人才价值贡献进 行定量评价,以团队成员实际才能和贡献大小作为分配收入 参照,要从以考核个人转向重点考核科研团队。激励机制也 应逐步向激励团队倾斜,从激励个人主动参与集成创新平台 开始,追踪考核其在集体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团队的整体的 38 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 业绩。通过连续不断的考核与激励,树立每位创新人才在团 要派出有经验的师傅指导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 队中发挥作用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以利于调动人才群体 力,以至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为改变这一状 发展的内在动力 。 况,高职院校应首先考虑服务企业,为企业排忧解难,尤其是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解决企业急需的第一线工作难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 建立和完善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激励机制,充分运用科 利双赢。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整合各项 研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政策导向作用来激励科技人员,创设良 资源,以学校联合的企业为突破口,以学校软、硬件资源为依 好的科技工作氛围,调动教师参与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的积 托,不同专业与行业共同建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或实验室,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成融产学研为一体的多功能技术服务平台。依托此平台, 考核激励的领域和内容除了要考核论文和专著的数量、 加强校企的合作,建立企业技术难题数据库,为企业寻求技 科研立项的级别、获得经费的数量等定量的学术性指标,还 应考核项目成果对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应用性指标,对教师 参与企业服务、技术改造等横向项目实行科研政策倾斜,在 职称评定、先进评选和工资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使教师参 与面向企业服务的动力得以激发。应视教师“下企业实践” 的工作和学历进修同等重要,把“下企业实践”作为教师个性 化和终身化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参加社会实践, 取得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发明、改造、运用等成果和 技术服务等,可以作为评聘高一级教师职称的重要依据。通 过政策导向,使教师做到以教学为重,科研以应用为主,来提 高教师的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以及服务成效 。 5.强化科研和技术服务的管理 学校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实行校、院(部)二级管理。学 校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全校科研和技术 服务工作的宣传、组织、协调和考核,各院(部)分管领导负责 本部门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的组织、管理和考核。科研项目 的过程管理包括立项准备阶段、项目研究阶段、验收鉴定及成 果转化阶段三方面的组织、管理和考核。在科研立项准备阶 段,应改革科研项目立项管理机制,改变过去只重视项目立项 数和经费到账数的做法,建立校内项目与地方、企业需求相结 合的管理、投入与导向机制;加强在研项目的管理,定期召开 科研调度会,及时掌握科研动态,通过中期检查在研项目的进 展情况、经费使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整改措施,保证项 目的研究质量,按时验收及鉴定。将在研项目的负责人、项目 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中期检查资料上网公布 ;科研成 果管理主要是通过成果鉴定、成果评奖和成果转化等形式界 定科研成果级别等次、社会应用价值。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 组织成果鉴定和报奖,以提高科研成果的档次和水平。对教 师的课题任务不能及时完成的、完成课题质量差的,既要减少 对其经费的投入,还要影响到其下次的科研任务申报。成果 转化是高职院校特别强调的联系地方经济发展最密切的一个 环节,如果不进行及时转化,即使成果再好也没有实际意 义 。。因此,高职院校对已完成或鉴定的成果必须及时进行 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发挥成果应有的价值。 6.构建多功能技术服务平台 过去的校企合作大都集中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不 仅要为学校提供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场地、设备、生产材料,还 术支撑;在技术依托、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建设等方面实施 合作项目,转化各类科研成果;探索研究和组织实施社会技 术服务、培训服务项目和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为企业提供便 捷、优良的科技服务等。高职院校只有主动面向企业,从双 赢的利益层面上,提供有效的信息与技术服务,才能受到企 业的欢迎,才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通过大力实施高职院校主要学科专业与企业长期合作 的“校企联盟”计划,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地方深层次的紧 密合作,带动高职院校针对企业创新需求开展研发活动的技 术服务。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下:一是以企业需求为选题依 据,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 的新技术、新产品;二是在企业中转化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 促使企业产品升级;三是共建各类研发和服务平台,为企业 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跨越提供科技支撑;四是向企业提供咨 询服务,改善企业生产方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五是为企业 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 。 参考文献: [1]丁志强.破解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四大”瓶颈[J].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2]田和平,等.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教育与职业,2007,(11). [3]许劭艺.高职院校科研定位问题的分析研究[J].高 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2). [4]查吉德.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策略 [J].成人教育,2006,(8). [5]张振亚.从集成创新视角探究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 设[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0,(2). [6]李悠.论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J]. 教育评论,2009,(3). [7]于忠涛.高职院校科研现状分析与对策[J].辽宁经 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8]盂学英,等.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o5,(7). [9]顾 健.高职科技管理推进技术服务的三个主动 [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10]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 行动计划实施方案[z].2009. [责任编辑:西广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