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中学教育教学中开发与运用的研究》实施方案
( 2002.5--------2005.5)
成都市《信息技术在中学教育教学中开发与运用的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我市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中小学均十分重视这一工作,纷纷将教育科研和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校发展的“双翼”,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的科研日益增强。本课题所立足的中学具有开展这一应用研究的迫切性:一方面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在加强;学校物质条件(常规电教设备、多媒体设施、计算机网络及大量软件等)在具备、完善;学校教师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在提高。另一方面学校还存在着对信息技术认识不够、教育教学中运用流于形式及相关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而且,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正将面临着技术设备达到一定标准,其推广应用便是主要矛盾、便是长期工作要点的现实问题。因此,本课题力图通过实践,研究问题,总结经验,以达到推动开展、解决问题、开拓创新的目的。 本课题所指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当前学校拥有的校园网、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闭路电视网和常规电教设备,以及与之相配运用的教育软件及资源等,它们是学校现代教育手段的组成部分。“中学教育教学”是指初中、高中的一些主要的教育教学活动,侧重选取初中英语、高中研究性课程、职业高中的旅游专业以及校园学习环境等为主要对象进行研究,同时,也在其他方面择要开展研究。“开发与运用”为本项研究的关键所在,我们努力做到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经验;形成一些优化教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研制出和应用好一批适用于中学教育教学的软件,并加强网络环境下资源库的建设;从而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使信息化建设与运用达到新的水平。
本课题由“成都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中心” )牵头,有成都实验中学、彭州中学、成都市旅游职业学校、成都南洋学校参加。围绕本课题,四校分别承担了如下专题研究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初中英语教学》、《信息资源环境下,高中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的研究》、
《旅游景点信息化教材的制作与应用研究》、《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应用》(均制定有《研究方案》)。
本课题拟:1、以点带面推动实践活动,以四校为重点辐射到其他学校,从中学研究促进小学相关研究。2、在不同类别的四校(示范性中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民办中学),研究中学应用信息技术的个性与共性问题。3、侧重研究学科教学,尤其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管理、评价诸问题。
二.课题的依据
1.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逐步深入,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共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全民教育发展的基础策略国家报告》也提出了“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全面提高中小学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的能力”等要求,目前,方兴未艾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十分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些,都是我们搞好本课题的强大支撑和动力。
2. 本课题的研究将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和获取教育理论上的支持。主要有如下一些教育理论为依据:
(1)认知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人们与四周环境相互作用时,通过同化—调节—平衡过程的多次反复,使自身认知结构产生变化的活动。因此,在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时不仅要注意同化过程的引导,还要注重如何增强刺激,有效地调节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有效的学习。这是本课题实施中把握教育信息资源以及媒体应用时必须重视的问题。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这一强调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进行知识学习与建构,并要求教师从传授者转为指导者的教育理论,对于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很有意义。其“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要素是本课题实施中教学应用的着力点。
(3)传播学理论 根据香农——魏弗传播模式,尤其反馈环节的列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教育信息传递由单向到双向变化的意义。传播内容的来源、传播媒体的利用、传播效率的条件等都是课题实施中要下工夫之处。
此外,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以及教学整合的理念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只有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课题实施,我们的研究才有高度、才有价值。
3.课题的实施与研究具有较好的开展条件。课题由市教育局主管业务部门牵头,并与四所有相当实力的学校联合承担,有上下协调、以点带面、优势互补的特点。市“中心”(在原市电教馆基础上组建)已有在“九五”期间组织、参与、指导、管理全国级、省级及市级电教课题(共4)的经验;四所学校也有承担市级以上课题研究的经验,而且已有成果获得市级以上奖项。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主研人员均为兼有行政职能的中学高级教师或特级教师,有长期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有较强的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主研人员已有的成果另见表目)。学校参研教师积极认真,他们多为教学与科研的骨干。这些学校还具备了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物质条件,常规电教设备、多媒体设施、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以及大量的软件,资源库正在建立、完善和提高。各承担单位还将采取措施,从时间、经费等方面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我们拟通过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对于学校与教师不仅要对信息技术作理性化的认识与陈述,更要营造一个让其有效利用的条件和环境,促进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着眼点应当是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应当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着力点应在于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于信息技术应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资源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基于这一研究目的,我们将在各实验学校认真开展实验与研究,以寻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教育改革和教育技术发展的实践路径。
1.本课题确定了如下研究目标:
(1)推进信息技术与中学教育活动、学科教学的整合,探索其优化教育教学的方法、模式,探索其有效实施的策略与途径。
(2)收集、组合、研制、开发一批适用于中学教育教学的软件,促进资源库及网络环境的建设。
(3) 促使广大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他们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以提高教育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包括信息素养在内的全面发展, 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一代新人。
课题将对信息化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变革作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各课题承担学校还以此确定了各自的研究目标(见各方案)。 2.本课题拟定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资源环境建设方面: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学教育环境构建的策略
中学教育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应用的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研究性学习支持网,研究其结构、模块及功能 学科教学应用方面: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主要学科的教学 信息技术与中学主要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
基于网络环境下初主要学科的教学中英语的教与学 网络环境下高中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 软件开发方面:开发、研制一批适用于教学的系统软件 开发、构建基于网络环境运行的教育信息资源 教师提高方面:教师信息技术意识与能力培训办法
教师应用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研讨活动及管理措施 各课题承担学校还根据要求,进行分解,确定了各自的研究内容(见各校方案)。
作为一联合研究的区域性课题,我们还将从宏观角度确定推动大面积工作开展的研究任务,即:1、总结信息技术在中学推广运用的经验,探索其有效途径。2、构建信息技术在中学教育中运行的机制与体系。3、推动区域性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四.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选择了不同类型的中学:示范性中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民办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着力研究中学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管理、评价诸问题,并选择、确定一些教师和一批班级与学生为样本,对
其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测查,研究各因素及其因果关系、变量关系等。研究工作还将依托各学校教科室和现代教育技术室(电教组)进行。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等开展研究。各实验学校的专项研究课题也确定了各自的研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法的,明确了假设以及变量关系(见各校方案)。
为完成本课题我们将作到整体协调、分工合作、定期研讨、共同总结。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构建教育技术在不同类型中学应用的策略及体系;为信息技术在中学教育教学中运用提供规律、原则、方法及有效的经验。同时也努力为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事实性、经验性支撑以及一定的理论依据。在研究实施阶段以及在成果获取之后,我们将在我市更大的范围内——在中学,也在小学推广这些身边鲜活的经验,促使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更实在更有力。
五.研究的步骤与措施
1.准备阶段:2002.5——2002.8
在这一期间,做好论证、研讨和方案草拟的工作。
各承担课题实验的学校开展前测活动,做好设备配置及条件创建工作。 2.实施阶段:2002.9——2005.2
这是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我们将采取有分有合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与研讨交流工作。作到学期有研讨活动,学年有总结交流。 2003年底开展中期评估工作,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05.3——2005.5
各校汇总、分析、资料,组织进行检测工作。
在各校总结基础上,通过分析、研讨、交流和总结等活动,形成本课题的《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以及《检测报告》。
在研究期间,将在“成都教育信息网”(www.cden.net.cn)上设置课题研究栏目,及时反映研究动态,每学期汇总各校研究实施情况及经验,以增强沟通,宣传推广。还将在《成都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特刊》期刊上刊登课题阶段成果、论文等,以肯定成绩,开展交流。
在研究期间,市中心每年将根据进展状况给各实验学校提供一定
的课题研究经费,以推动工作的开展。 六.预期成果
1.在总结阶段,拟出本课题研究《论文集》。刊登课题参研单位及成员的有关经验文章及论文。
2.研究期间形成一批适合中学教育教学的软件,并建立《资源库》,做到网上运行,达到资源共享。
3.在研究中期,形成课题实施《中期研究报告》,从而回顾工作,总结经验,认识不足,调整提高,以提高研究水平。
4.在总结阶段,拟出《教案集锦》。推出一批课题研究中有研讨价值、有教学实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5.课题实施中拟拍摄、收集一批录象资料,如反映教学情况的课例和教育活动的记实。
6.在总结阶段,本课题和各实验学校的专项课题均完成《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以及《检测报告》。 七.课题的检测
本课题的检测包括过程测评、结果测评、人员测评。对按方案计划的实施,实施中的资料积累,事例、数据、材料的真实性,以及人员参与和工作绩效等方面进行检测评估。
检测的项目主要参照研究目标来制定,测查目标达成状况。拟通过调查、查资料、座谈、听课、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进行。从教育教学的方法、模式和策略,教育软件的质量及数量,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教师的认识与技能等方面来评估本课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从而进一步认定该项研究对信息化背景下中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八.组织和管理
1.组织 本课题顾问:黎加厚(上海师范大学 教授)
王及文(四川省电教馆馆长 中学高级教师) 阳昌寿(成都市教育局 副)
负责人:秦 凡(成都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主任)
本课题主研人员:任仲儒(成都实验中学 校长 中学特级教师)
佘 谦(彭州中学 副校长 中学特级教师)
陈临蓉(成都市旅游职业学校 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崔延宁(成都南洋学校 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陈守常(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研究室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2.管理
(1)建立建全管理机制。由课题负责人牵头,主研人员组成领导班子,每学期召开会议,统筹协调、促进开展。各实验学校也组建相应的小组,召开会议,组织活动,开展研讨,研究和解决问题。
(2)确保研究的落实。作到保证参加研究人员的稳定,研究时间、经费、资料的落实,促使研究工作顺利实施。
(3)各实验学校将参研人员的课题研究工作纳入教学管理,对其成果予以奖励,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4) 根据本方案设计与安排,加强参研单位及教师之间的联系,搞好研讨交流活动,推广经验成果。
成都市《信息技术在中学教育教学中开发与运用的研究》课题组 (执笔:陈守常) 二OO二年十一月修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