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3期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No.3.2015 (总第64期) 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eucral No.64 城镇化与城乡收人差距 基于中部六省的省际面板数据 任行伟,贾敬全,任涤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目前学界对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的研究很多,但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本文 基于中部六省1981年一2Ol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中部六省的城乡收入差距并未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缩小。今后,政府应加快农业产 业化改造,破除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约束,加速城乡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有利于农村 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城镇化。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40(20l5)03—0030—06 一、研究背景 中部崛起计划首次施行于“十一五”期问,这期间的发展重点为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 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中部六省是指河南省、湖北省、湖南 省、安徽省、江西省和山西省,这六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 合交通运输枢纽,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部地区在推进城 镇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城乡收入差距却越拉越大。据国家统计局发布 的相关数据,截至2013年,中部六省中,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14:1,安徽省、湖南省、河南省、 湖北省和江西省则分别为2.85:l、2.80:1、2.64:1、2.58:1和2.49:1。城镇化的初衷本是通过打破城 乡地域的限制,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以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并实现人民 增收,然而实践中,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推进有没有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呢? 关于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学者们的观点梳理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观点是目前支持者 最多的观点,即城镇化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二种观点即城镇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 距; 卢小祁和匡小平 以中部欠发达城市南昌市1990年--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对城镇化 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第三种观点,即城镇化的推进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 动没有影响。 收稿日期:2015—04—26 基金项目:淮北师范大学校级青年项目“安徽省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3xq14);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皖北 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AHSK1i一12D275);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项目“皖北新农村建设 ‘空心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K2015A092) 作者简介:任行伟(1987一),男,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城镇化;贾敬全(1971一),男,淮北师范大学经 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财政化与“三化”协调;任涤(1984一),女,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财政支农。 30 综上所述,学术界关于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关系的研究虽已很多,但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随着研究的时期、地域、研究方法、模型 设定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本文基于中部六省1981年一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这二者之间的关 系进行研究,以期得出的结论能为“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二、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 库兹涅茨的“倒U型曲线”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牧人差距会逐渐拉大;当经济社会 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城乡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这个拐点就是库兹涅茨拐点。在经济发展初期,农村 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农民只能获得较低的收入,而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及工资水平决定了城镇居 民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因此城乡收入差距会逐渐拉大。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以及户籍制度改 革的不断深化,大量的农村闲置劳动力会流人城市,为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注入很多新鲜血液。 同时,城镇居民在越发激烈的竞争中平均收入的上涨速度会相对下降,农村居民收入的上涨速度会相对 提高,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思想与库兹涅茨的思想不谋而合,也认为城 乡收入差距会先拉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再逐渐缩小,因此这个拐点也称为刘易斯转折点。当然,这个拐点 的出现需具备部门间生产率差异缩小、劳动收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增大、收人差别大的个体劳动者在 劳动力中的比重较小和政府转移收入比重提高这几个条件。 城镇化的初衷是打破地域限制,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然而现实的 情况却是,在城镇化的初期阶段,如图1中ac线的左半部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拉 大。城镇化的初期阶段表现为土地的城镇化,城镇原住居民会从开发商那里获得大笔的补偿性收入,这 笔收人在当前这个时期是完全免税的,农村居民的宅基地流通起来比较困难,另外即使能流通起来市场 前景也不乐观,这直接加剧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当达到库兹涅茨拐点(或刘易斯转折点)以后,随 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收入差距会逐步缩小(详见图1)。我国大量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国大量的耕地 不能转作建设用地,当建设用地的基数达到政府规定的红线以后,土地城镇化阶段逐渐进人农村人口城 镇化阶段。农村人口城镇化阶段最大的好处,就是人口流动不受地域的限制,生产要素随着市场的供求 而自由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乡村的概念逐渐模糊,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不 再成为社会问题。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O 城镇化 图1 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 有学者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收人差距的贡献率占到了63.66%~65.24%,造成这种现 31 象的原因在于现阶段城镇化战略普遍具有大城市偏好,… 城市的经济总量和规模均呈图2态势增长, 而不是更趋合理的图3态势增长。例如在中部六省中,2013年省会城市的经济总量占所在省份的经济 总量之比分别为:合肥为24.3%,太原为19.1%,郑州为19.3%,武汉为36.5%,长沙为29.1%,南昌为 23.2%,其中属武汉地区最高。这可说是典型的城镇化的结果。 城 市 城 市 规 模 规 模 占地区经济总量比 占地区经济总量比 图2 当前城市发展特征 图3理想状况下的城市发展特征 根据图1显示的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可设二者之间的关系式如下: Y=0【一B(X—C) +£ (1) (1)式中,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0【、B为系数且大于0,C为常数且大于0,8为随机干扰项。其 中,x、Y均为正值,则有: max(0,C一詈)<x<C+詈 对(1)式进行求导,可得: OY(2) (3) :一2p(x—c)=一2px+2pc 对上式进一步变形可得: △Y=Y=一2B‘X‘AX+2B・C・AX+8 (4) (4)式中,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8为随机干扰项。该式即可看作城镇化与城乡收人差距之间的 理论关系式。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I.数据来源。本文计算城乡收入差距时使用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数 据来源于《新中国6O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2009年一2O13年的《安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 《江西统计年鉴》、《山西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和《湖北统计年鉴》,还有极个别数据来源于国家 统计局网站。文中计算城镇化率时使用到的各省城镇人口数及总人口数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 统计资料汇编》及2009年一2013年的《国家统计年鉴》。 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1给出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需要说明的是,文中使用inc代表城 乡收人差距,该指标是通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计算得到 的; … D4] urb代表城镇化率,该指标是通过各省的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计算得到 的。 … DS]另外文中使用的一些后缀,诸如ah、hen、8X、jx、hun和hub,分别是安徽省、河南省、山西省、 江西省、湖南省和湖北省的缩写。 32 表1 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变量 平均数 中位数 最大值 最小值 标准差 样本数 ineah 2.6684 2.8300 3.3300 1.6000 0.5383 32 inchen 2.5572 2.54O0 3.1000 1.780O 0.3725 32 lnCSX 2.5756 2.5350 3.3000 1.5300 0.523l 32 lnejX 2.1838 2.2100 2.8lOO 1.3500 0.4437 32 inchun 2.6963 2.8500 3.3700 1.7900 0.4639 32 inchub 2.4294 2.5l5O 3.1l0O 1.510O 0.4295 32 urbah 0.2434 O.1818 0.4650 0.1196 0.1149 32 urbhen O.2l14 0.1682 0.4243 0.0964 0.1O5l 32 urbsx 0.6359 0.7477 O.8l7O 0.3509 O.1784 32 urbjx 0.2667 0.2069 0.4751 0.1636 0.105l 32 urbhun 0.2485 0.1862 0.4665 O.1224 O.1197 32 urbhub 0.3175 O.27O2 0.5350 O.1626 0.1177 32 (二)模型构建 本文基于1981年一2012年中部六省的城镇化率和城乡收入差距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 计量分析软件Eviews对模型的形式进行设定。面板数据模型的形式包括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两种,表 2就是进行固定效应的显著性检验结果。 表2 固定效应的显著性检验 Redlinant Fix d Efiects Tests E珏eets Test Statistic d.f. Prob. Cross—section F‘ 7.5575 —5185 0.0000 ClOSS—section 35.6856 5 0.0000 Chi—square 从表2可以看出,固定效应的模型形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本文主要是进行中部六省省级之间 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对比分析,所以城镇化率与城乡收人差距之间的模型形式设定为固定效 应变截距模型。模型形式为: inci=仅+0【i+B×urbi+8i (5) (5)式中,inei和urbi分别为中部六省中第i省的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率; 为中部六省自发性 平均城乡收入差距; 为中部六省中第i省的自发性城乡收人差距对自发性平均城乡收入差距的偏离; B为中部六省城镇化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引致效果;£;为随机误差项。 (三)模型估计 基于中部六省1981年一2O12年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率的面板数据,结合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 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 incj=2.1691+di+1.0898×urbi+8i t=(24.34) (4.2030) 其中反映各地区自发性城乡收入差距对平均自发性城乡收入差距偏离的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各地区自发性城乡收入差距对平均白发性城乡收入差距偏离的估计结果 地区i a;估计值 地区i a;估计值 安徽(ah) 0.2340 江西(jx) 一0.2760 河南(hen) 0.1578 湖北(hub) —0.0857 山西(sx) —0.2864 湖南(hun) 0.2563 33 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中部六省的城镇化进程扩大了中部六省的城乡收入差距,且城镇化率每提高 1%,城乡收入差距会增加1.0898%。另外,中部六省中,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正向影响程度由强 到弱分别是湖南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和山西省。 四、几点思考 (一)中部六省的城乡收入差距并未随城镇化的推进而缩小 政府的目标取向是“土地城镇化”,而不是农业人El城镇化。 这样的结果就是城市规模在扩大,城 镇居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随着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而受益,农村居民却并未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充分享受 到这一发展进程所带来的经济成果。笔者认为,这是中部六省城乡收人差距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逐步变 大的一个原因。 因此,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应构筑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平台。影响农民工就业 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劳动者的技能,因而今后应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政府应加大针 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供适合农民工的短期培训课程,提升他们的从业技能 和自信心。政府应搭建适合农村居民求职的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劳动力中介市场的作用,提供更加 充分的就业信息,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就业率。在农民工就业后,及时搭建维权平台,帮助他们解决工 作中存在的诸多难题。二是应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充分考虑新型城镇 化进程中的农民利益诉求,实现城乡国民待遇一致;加速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三是 应加快农业产业化改造。农业产业化改造的目的是为了交易费用的降低和规模收益的增加。通过商品 契约和要素契约形成各类经营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同时,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 实现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改造的方式可以通过发展家庭农场和专业服务合作社。因此,政策部门应 逐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创新融资渠道,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和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四是应增 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人,缩小城乡收人差距。确认农村居民的土地产权,增加农村居民的土地财产价 值;健全农村居民的宅基地流转制度,增加农村居民的住房财产价值。 (二)中部六省现行的城镇化路径选择与城镇化战略的初衷吻合度不高 城镇化战略的初衷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而现行的城镇化模式更有利于城 市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比农村更为受益。 因此,今后应着重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应大力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扶持的乡镇企业要具 有选择性,选择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当地的资源分布等状况。例如某乡镇的人口较多,可扶持相应 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即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地情和人情。二是应推进乡镇金融制度改 革,逐步建立以“中心镇”为龙头的农村金融体系。我国的农村金融制度是以“机构观”为其指导思想建 立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指导思想早已过时,当前应建立以“职能观”为指导思想的新型农村金融制 度。三是应加快推进中心城镇建设,中心城镇具有“城市之末、乡村之首”的特点,其作为城乡连接的桥 梁和纽带,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劳动力转移、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具有 重要意义。四是应大力提倡农村特色经济发展。地方基层政府可以因时因地开发特色乡镇产业,比如 旅游度假村、农家乐、生态农家等,在活跃地方经济的同时起到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雪串.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3):42~45. [2]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50—58. [3]潘文轩.城市化与工业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2):20~29 34 [4]曹裕,陈晓红,马跃如.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 究,2010,(3):29~36. [5]毛其淋.经济开放、城市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 201l,(1):11~22. [6]李肩平,向国成,晏小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创意农业[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6):1~6. [7]严太华,刘松涛.重庆市区域板块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8~37. [8]赵永平,徐盈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与驱动机制研究——基于我国省际2000--2011年的经验分析 [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6~124. [9]程开明,李金昌.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人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 (7):116—125. [10]陈晓毅.城市化、工业化与城乡收人差距——基于SVAR模型的研究[J].经济经纬,2010,(6):2l一24. [11]李尚蒲,罗必良.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2,(8):37~42. [12]马恩涛,王永菲.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及其财税政策应对[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1):122~127. [13]吴浜源,王亮.城镇化、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1990--201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 索,2014,(5):7~12. [14]卢小祁,匡小平.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工业化、城市化相关性分析——以欠发达城市南昌为例[J].江西 社会科学,2011,(7):68~72. [15]王朝明,马文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收入差距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J].财经科学,2014,(8):97~108. [16]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67—314. [17]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37~145. [18]范红忠,张婷,李名,良华.城市规模、房价与居民收入差距[J].当代财经,2013,(12):5~l2. [19]梁文风,施南迪.城镇化、财政支农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性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7):111~115. [2O]肖尧.城镇化、房地产价格与城乡收入差距[J].财经科学,2013,(9):100~107. [21]贺建清.城镇化、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2,(4):28—35. [22]贺建清.城镇化、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4):30—37. [23]刘厚莲.人口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J].人口与经济,2013,(6):63~70. [24]赵焘.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16):132~135. 【责任编辑:陈小昆】 Urbanization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Six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REN Xingwei,JIA Jingquan,REN Di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235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based on provincila panel data of six provinces in the central China from the year 1 98 1 to 20 1 2.The resuh shows that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the cen— tral China is not along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narrow.Therefore,the government should accelerate the reform of agricuhural industrialization,to break the system of the urban and rural production factors flow constraints,to accelerate urban— rur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gradually to advance the urbanization of rural residents enjoy the achievement of socila— ism. Key words:urbanization;urban—rural income gap;the panel data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