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育 《项脊轩志》正文与附记抒情手法之差异 圄丁红丽 内容摘要:《项脊轩志》正文与附记虽非一时之作,但历来人们都认为它们浑然一体,毫无割裂之感。本文认 为其正文和附记在抒情手法上是有差异的,正文抒情强烈外露,而附记抒情含蓄内敛。 关键词:抒情热烈含蓄内敛 顷脊轩志》正文是作者约十 只是厌烦,而分家本身却是令人 岁写的;附记却是在作者三十 伤感的:“先是,庭中通南北为 五岁中举之后所写,时间跨度有十 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 六七年之久。但许多学者认为此文 墙往往而是。”先前中通为一的大 虽作于不同时期,但并不给人以松 院子,变为处处是门墙的隔离的 散拖沓的感觉。中学语文界也持此 小家,文字里透露出了作者内心 观点,“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 的伤感和悲痛。尤其是“庭中始 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 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院子 意脉,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 里的隔离由低矮的篱笆变成高大 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 的门墙,折射出兄弟之间隔膜愈 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 来愈深。作者的痛心感伤十分明 通。”实际上,笔者认为前后两部 显。 分在写作手法和感情表达上可说 二是回忆去世的母亲和祖母。 是迥乎不同。 如在回忆母亲时。双泪长流, 正文记叙与项脊轩相关的人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在写 事,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 祖母时,这种感情更甚,不禁长 亦多可悲”一句将轩中悲喜之事 号痛哭,“令人长号不自禁”。这 串连起来,结构严密。如第一段 不仅是因为归有光母亲早逝,对 写作者修葺破旧的项脊轩,使之 祖母感情更直接更深厚,也因为 “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 祖母对他光大门庭的殷殷期盼使 庭”。使之变得明亮幽雅。在“庭 他感到责任重大前途茫然,其情 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 感的表达如此外露如此热烈。 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 与正烈而外露的抒情方 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 式不同,附记中抒情方式变为含 意境中,表达了明显的欣喜愉悦 蓄内敛。附记中主要写妻子。作 之情。接下来作者又写了与项脊 者写夫妻生活的和谐幸福,用了 轩相关的几件可悲之事。 两个细节: “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一是大家庭分家。归有光是很 或凭几学书”和“吾妻归宁,述 具有家族观念的人,他祖父的高祖 诸小妹语日: ‘闻姊家有阁子, 死前留有遗训:“吾家自高、曾以 且何谓阁子也?”’前一个细节直 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 接刻画夫妻二人在轩中一起读书 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 的和谐情景,语淡情深。后一个 遗言,切切不能忘也。”②这种状 细节更是浅淡:妻妹何以知姊家 况并未因遗训而延续下来,作者 有阁子,必是妻在小妹面前提起 在《项脊轩志》中写到家族败落 过阁子,而提起阁子必定是提到 后的混乱:“东犬西吠,客逾庖 阁子里读书的人和事,如凭几学 而宴,鸡栖于厅”。杂乱无序也许 书等,这一天真问话实际上婉曲 的折射了二人在项脊轩里的幸福 生活。但是作者表达得随意淡然。 更值一提的是下文写妻死后 的悲伤之情,作者无一字写情, 只扣住项脊轩写了四个字: “室 坏不修”,这四字特别值得玩味。 为什么不修?是贫穷无钱还是有 别的原因?从下文看后来是修了 的:“其后二年,……乃使人复 葺南阁子”,可见不是钱的问题。 那只能是人的问题了,显然是作 者心情悲伤,无心修葺。过了两 年作者修葺了项脊轩,却使这充 满温情回忆的旧阁子“其制稍异 于前”,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可 以想象,归有光准备重修旧阁子 时,进人书房,一几一案,无不 让他回想起与妻子共度的时光, 那种伤痛是难以言传的。沉湎于 怀念与回忆的伤感之中无法自拨, 这显然不是作者的本意。然而至 性至情的作者又岂能不睹物思人? 于是只有一个方法,让别人修葺, 并且将阁子改造一番,使之大异 于前,如此方能使自己摆脱思念 的煎熬。表面看似无情,恰是作 者深情的表现。这几处描写随意 淡然,写事件不着感情,蕴含的 感情却是波涛汹涌。 纵观全文,正文写情热烈直 接,溢于言表,而附文部分无一 字叙情,记事随意淡然,然而蕴 含的情感却是波涛汹涌。抒写方 式迥然有异。 丁红丽,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