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经济 2008年第4期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效果初探 丁延庆 ,薛海平 ,王莉红 (1.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l;2.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北京lO0037;3.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O0o83)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实地调研数据、资料以及基于第一手资料的调查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新机制”改革对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程度、降低农村家庭的义务教育经济负担有重要的作用,对实现公用经费的保障有突 出的作用;“新机制”改革也强化了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提高了义务教育经费 管理和使用的规范化程度。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经费保障;效果 中图分类号:FD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o3—487O(2008)04—0o06—05 一、引 言 经费保障新机制”(以下简称“新机制”,包括“两免 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 障水平,即补助学校公用经费;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 维修改造投入的长效机制;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 一自20世纪9O年代中后期,中央启动了一系列 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大规模财政转移支付工程(如两 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两期“农村中小 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初中建设工程等), 各种旨在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减轻农 村家庭教育经济负担的改革措施也相继出台(如本 世纪初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人员经费为首要目标的 “以县为主”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以教育 名义集资的农村税费改革、学校的“一费制”改革 等),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程度不断提高。从2o01 年秋季开始,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对中西部农村地区 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试行免费提 供教科书(当年投入l亿元)。从2O04年秋季开 始,免费教科书发放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农村义务教 育阶段全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oo5年,国务院 《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 资按时足额发放的经费保障机制等)。“新机制”从 20o6年春季学期开始在西部地区启动,到2007年 已全面覆盖了中部和东部地区。截止20o6年10 月,中央财政共落实新机制改革资金133亿元,各地 落实改革资金77亿元。这一重要改革的目标是实 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供给的“全面保障”,即将农村 中小学办学基本需求全面纳人财政保障范围,比以 前提出的“三保”(“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更加 全面。¨ 根据这一政策的设计,“新机制”实施后农 村学校乱收费问题和西部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 上学贵、上学难问题将得到基本解决。 由于新机制在很多地区2oo7年春季才开始实 施,对于它的实施效果的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尚不 多。本文主要利用已有的基于第一手资料的调查研 知》明确提出“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 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 活费”(即“两免一补”)。从2006年开始,“两免一 究、课题的调查数据及田野调查资料,对“新机制” 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 二部分探讨“两免一补”的实施效果;第三部分是关 于“新机制”对农村学校人员性经费、公用经费和基 补”即被整合进入当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 收稿日期:2o08一O9一l3 基金项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重大项目“教育经费保障的法规、制度和政策的经济学分析”(O5JJD88Ooo1);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 课题“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与效益”(EFA0lO44O) 作者简介:丁延庆(1974一),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薛海平(1979一), 男,北京大学博士,舀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王莉红(198O一),女,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j管理. 6 本建设经费的保障的研究;第四部分探讨“新机制” 对义务教育财政运行的影响,第五部分小结和讨论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两免一补”的实施效果 义在向学生收费,就是学校仍存在着被学校和学生 理解为“杂费”的收费项目。 很多有关“两免一补”和新机制的调查研究都 结合对学生生活费用支出的调查探讨了“一补”的 效果。如湖南省教育厅和湖南省妇联在湖南省慈利 县的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的实地调查(实地走访 80户,问卷调查2oo份,未提供调查时间)结果显 示:20o6年当地的农民人均纯收人为24oo元(相当 作为“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免一补”早 在2oo5年开始试点,2006年开始全面实施,对于其 实施效果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已经积累了少 量第一手的调查研究和统计资料。从一些已有的研 究和调查文献(包括记者采访)来看,“两免一补”实 施后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例如,很多地方出现了 失学、辍学和就读于民办学校的学生回流到公办中 小学的现象。据云南省教育厅官员介绍,仅昭通市 于湖南全省平均的83.4l%),其中约四成为实物折 抵。但供一个学生就读寄宿小学的年实际支出约为 l2oo元,初中至少要1700元,其中生活费开支约占 总教育费用的8O%。而当地“两免一补”中的贫困 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为5O 2o0元。根据该县 民委和教育局提供的数据,全县农村地区尚有贫困 人口近7万人,而20o6年全年享受寄宿生活补助的 学生只有0.35万人。 上文提到的北京大学课题组 调查及本文作者在西部两省、区的调查也都发现多 数地区寄宿学生的年平均生活费用开支在12oo元 以上(西部地区在lO00元以上),而“一补”的补助 标准大多在每人2oo元以下。可以看出,在很多地 即有数以百计的民办中小学在近一两年突然面临生 源困难而倒闭,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即是“两免一补” 的实施。据广西自治区的统计,仅2oo6年春季开 学,全区接受的回流学生即有2O.6万人。 J 但是,一些基于调查的研究也指出了“两免一 补”政策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两免一补”的覆 盖面较小(或覆盖面比较狭窄),L4 以及公用经费补 助标准较低、学校运转仍然困难等。 从这些文献 也可看出,很多地方新机制实施后公用经费减少的 原因,是即使在实行了“一费制”的情况下,仍然在 杂费、课本费以外有很多不规范的收费项目。【6 也 就是说,在“新机制”所补助的生均公用经费尚未达 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学寄宿生活费用仍然是 农村普通家庭较重的负担,而“两免一补”(“新机 制”)提供的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补助,尽管可以缓解 大量困难家庭人读中小学的困难,但由于额度相对 较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因学生寄宿(很多是由 学校布局调整力度过大导致)造成的很多农村家庭 义务教育经济负担较重的局面。 些研究和本文作者参与的调查都发现,“免 费教科书”政策的落实情况较好。但目前义务教育 阶段学生用书中,教学辅助材料所占的比重较大。 一到目标水平时(标准是逐年提高的),尽管“新机制” 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高于之前的“一费制”收费标 准(杂费收入基本全部用于公用经费),在有的地区 却是低于“新机制”之前的实际公用经费支出水平 (即学校的实际收费水平)的。 2007年5月和6月,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 所、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有关课题 组在中部和东部省区进行了农村中小学学校调查。 调查发现,有l9所学校在20o7年春季学期仍然有 “杂费收入”,占调查全部农村公立中小学有效样本 的l1.45%(其中,中部的某省该比例达到l8.07%, 东部某省的比例是4.88%)。为了确认是否仍有学 校在收取杂费,课题组还调查了学生是否在2o07年 春季学期交过“杂费”。结果发现在农村公办学校 学生的有效样本(7151人)中,填答“交过”杂费的 有2178人,占全部农村公办学校有效学生样本的 30.5%。“杂费收入”不为“O”的学校,只有一所学 校没有学生表示2o07年春季学期交过“杂费”,其 余的都有部分学生表示“交过”。有一所学校超过 一北京大学课题组在西部某省的调查发现,该省省会 城市初中主要科目的教辅用书的数量均在两本或两 本以上。关于教辅支出费用目前尚未见详尽的实证 研究。2007年9月在该省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 农村中学的调研中,学校校长主动向作者出示了一 份该校的家长委员会同意授权学校组织统一订购教 辅材料的证明材料,有所有家长委员会成员签字画 押,此举颇耐人寻味。 三、学校人员经费、公用经费 和基本建设经费保障问题 自全面实施“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 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人员性经费(主要是教师 工资)的保障程度大大提高,大范围、长时间拖欠教 师工资的现象已基本绝迹。“新机制”改革也将“完 半的学生表示本学期交过“杂费”。从以上结果 应该可以看出,如果不是有部分学校仍以“杂费”名 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经费保障机 7 制”作为一项基本内容。近几年关于教师工资的足 额及时发放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有调查研究(江西 省)指出,在教师工资实行“县级统筹”之后,农村中 小学教师收入面临下降。一是由于县级财力不足, 保障不力,一些地方性补贴转嫁给了学校;二是教师 的许多岗位津贴,如班主任津贴、超课时津贴、考核 奖励等原在学校公用经费中违规发放的福利,在实 行预算管理的新机制下都将面临取消。初步统计, 仅此两项每月即减少农村教师收入约2o0—300 元。-8 本文作者2oo7年5月至8月在中部地区某省 (非江西省)的调研中也发现部分地区出现了类似 情况,但在西部地区的个案调查普遍反映改革后人 员性经费保障程度亦有所提高,教师工资水平并无 下降。在东部某省2Oo7年教师工资普调调查中,个 案调查所在的两个县级单位(一个县级市和一个地 级市的主城区)的教师工资本年提高的幅度超过 2O%,因此也不低于改革前水平。教师工资和学校 的人员性经费支出的收人来源的规范程度有所提 高,这在全国多数地区显而易见。 “新机制”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即是“免杂费、补 助生均公用经费”,在从“两免一补”副“新机制”的 改革过程中,是“边免边补,补大于免”。 尽管有研 究提出,免杂费后补助生均公用经费的标准很低,学 校维持运转仍然“十分困难”。¨ 但需要指出的是, 根据《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 通知》安排,“新机制”改革是分步实施的。《通知》 规定到2O08年各地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全部 达到省(市、自治区)20o5年秋季开学前颁布的生均 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即“一费制”的收费标准),在改 革前存在违规收费的情况下,改革后(如果杜绝违 规收费)的生均公用经费收入下降不可避免。根据 本文作者的调查,事实上在中央颁布新的公用经费 基准定额之前,从20o6年至今很多地方的公用经费 补助水平就已经有较大提高。在中部和东部两省的 学校调查发现,20o7年前半年(多数地区的数据只 是前5个月或4个月的),农村中小学得到的公用经 费补助已经普遍大大超过了2oo6年全年数的一半。 其中,村完小(有效样本43个)超过了2006年全年 数;乡镇初中(有效样本49个)接近2o06年全年 数。在个案调查和访谈中,多数地方的教育行政部 门和学校对“新机制”解决公用经费不足的问题表 示振奋和满意,对国家即将出台的新的公用经费基 准定额(将大大高与目前多数地区的补助标准)乐 观期待,显示了“新机制”在解决农村中小学公用经 费方面的突出作用。 8 “新机制”的另外一项内容是“建立农村中小学 校舍维修改造投入的长效机制”,目前的措施是在 财政预算内安排一定量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 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共担)。在调查中 发现,目前学校得到的基本建设经费(包含校舍维 修改造资金)及学校的基本建设支出数量很少,占 学校收入、支出的比例很低。在中部和东部两省的 调查样本学校中,2oo7年前半年基本建设和大型维 修拨款占乡镇公立中心小学、村完小、乡镇初中的收 入比例分别为6.05%、1.0l%和2.53%,比上年均 有所下降,从支出来看,小型修缮(属公用经费支出 范畴)和基建支出(包括5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支 出)合计占乡镇公立中心小学、村完小、乡镇初中支 出的比例分别为1.76%、6.2O%和19.22%(以上计 算的有效样本分别为61、5l、51个),乡镇初中的比 例较高的原因是少数学校有新建校舍,投入较大。 个案调查中也发现类似的问题。在东部某省的一个 县级市(140万人口),每年县财政的基本建设拨款 不到lOo0万,而另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区,每年只 有大约1oo万(该省的“新机制”校舍维修改造资金 由县级负担)。 四、“新机制”对义务教育财政运行的影响 “新机制”对义务教育财政运行有广泛、深人的 影响。 第一,提高了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规范 程度。从上文的分析,如学校人员性经费支出的收 入来源问题,可以看出“新机制”实施后学校的收费 行为有所规范(虽然仍可能有部分学校在违规收取 费用)。新机制在操作层面上,实行的是经费管理 “省统筹”和“预算单列”:由省一级将中央补助资 金、省及以下各级政府应承担的资金一步补助到县 级,不搞层层分解;学校编制预算,报教育部门汇总 和财政部门审核后,经县人大批准实施,转移支付资 金也在政府预算中单列后下达。在中部某省一个县 的调研中了解到,该县在实行“新机制”之后通过统 一预算编制、统一科目、统一核算、统一国库集中支 付、统一财务管理软件、统一报表的“六统一”,做到 了“四直达”,即预算编制直达学校、财务核算直达 学校、资金拨付直达学校和财务监控直达学校,有效 防止了资金的挤占、截留和挪用。在东部某省一个 县级市的个案研究中,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也提到, 义务教育的经费管理在“新机制”之前“没法谈”,特 别是乡镇管理时期(该地区“以县为主”是20o4年 开始实施的),“学杂费都被提走(最高的比例达到 70%)”,相当不规范,教育经费收人无稳定的预期。 第二,“新机制”改革强化了各级政府农村义务 教育的投入责任。从本文作者调查中、东、西部县级 个案的情况看,“新机制”实行后,发现上级的义务 途规定得比较死。口袋里钱是多了些,但用得不灵 活了,自主性降低”(如该学校面临的教师全员外出 进修的迫切需要,但无法过多支出)。 五、小结和讨论 教育转移支付投入替代了县级资金投入的情况。县 级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在个案调查进行的地区 均有增加,预算投入的科目健全,并开始常规化。以 东部某省一个县级市为例,该市在“新机制”以前, 一本研究通过对实地调研数据、资料以及基于第 手资料的调查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新机制”改 市财政没有预算内的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新机制” 以后预算内有了县级用于配套省里补助的公用经费 的财政性经费支出。另一个区的情况也类似,以前 革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程度、降低农村 家庭的义务教育经济负担有重要的作用,并对实现 公用经费的保障有突出作用。“新机制”改革也强 化了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农村义务教育 预算内公用经费拨款每生每年只有5—10元(也是 2o05年才有),目前县里用于配套的公用经费拨款 大大增加(占公用经费补助总额的3O%)。基本建 设经费原来基本上是学校在有实际需要的情况下自 己负债建设,目前县级有了统一的规划,而且建设经 费“基本都能落实”(虽然投入数额不大)。对该省 里近年的教育重点工程,县级财政也开始提供配套 资金。目前,调查所在地区已都不再允许学校举债 建设,县级预算内的学校基本建设经费将要成为常 规性支出。 第三,不可否认,“新机制”改革强化了地方政 府义务教育投入责任,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程 度。“省统筹”(为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所规定) 之下的义务教育经费,与高度分散的经费供给体制 相比,能够提高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规范程 度。但调研中也发现,尽管管理流程已经尽量缩短, 相对集中的经费供给方式也面l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 题,如时间效率问题。课题组在中部和东部两省进 行的学校调查专门询问了各项补助经费的到位情 况。以公用经费拨款为例,在农村公立中小学l56 个有效样本中,2007年春季学期两个省公用经费拨 款完全到位(即1o0%)的学校比例分别为23.4% 和41.9%;在经费不到位的学校样本中,完全没到 位的学校占有效样本的比例分别为8.5%(中部省) 和6.5%(东部省)。可以看出,东部省份由于中央 不分担公用经费补助,管理流程相对较短,经费到位 的情况相对比较好,管理流程长短与经费到位状况 二者之间有相关性。此外,相对集中的经费供给和 管理方式,规范性程度确有提高,但有些情况下也出 现了“一刀切”的消极一面,如统一工资标准下的教 师资源配置和流动问题(对农村教师无额外补贴), 也可能使基层单位和学校的财务灵活性、支出自主 性受到影响。在西部某自治区的调研中,有校长提 到,以前的预算“反而可以很详细,现在公用经费用 经费投入责任,提高了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的 规范程度。 但研究也发现,由于学生直接资助特别是“一 补”额度和覆盖面均小,尤其在中西部的广大地区, 中小学生的直接教育支出特别是寄宿生活费用仍是 农村普通家庭较重的负担。在“新机制”改革中,其 实并无学校基本建设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只有试 图建立校舍维修改造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很多地 区,基层政府(县级)需要负担一定比例或全部的寄 宿学生的生活补助费用和校舍维修改造资金,资金 供给的充足性和稳定性可能难以保证。 “新机制”改革相对集中的经费供给和管理方 式,可以提高经费保障程度和经费使用规范水平,但 其管理效能似乎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中发现的一 些问题,如基本建设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新增 公用经费的管理和使用问题、集中管理系统的管理 效率的提高问题、如何进一步降低农村家庭教育经 济负担问题(如对学校实际收费的研究、增加寄宿 学生资助问题、学校教科书和教辅材料的循环使用 问题)等,也指出了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研究的 方向。 参考文献 [1][3][9]周大平.新机制在实施中走向完善[N].教育周刊. 20o6,(7):22—26.(本注释引用部分是对教育部财务司副 司长田祖荫的采访) [2] 陈至立.确保两基攻坚目标,实现全面推进保障机制改革,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暨农 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现场汇报会上的讲话(摘要) [J].云南教育.2Oo6,(12):9一l2. [4] 付耀胜.刘胜华.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思考 [J].教育财会研究,2oo6,(4):38—41. [5]孟立军.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 思考一百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调研报告[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o7。(7): 一26. [6] 张少春,侯晓娟.义务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J].异步教学研究,2o06,(5):33—35. 9 [7] 湖南省教育厅、妇联联合调研组.对特困农户子女就学问题的词 研与思考(宋裕国等执笔)【j].湖南教育.,∞凹,(毽):6—8. [8][1 O] 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 机制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o06, (1O):2o一25.2o. A Brief Re、,iew 0n the Effect 0f the Ref0rm Of“New MechaIlism f0r Ensuring FuIIds f0r Rural C0mpIdsOry EducatiOn” DING Yanqing ,XUE Haiping ,WANG Lihong。 (1.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Peking Universi哆,Beijing 10o871,China; 2.School 0f Educational Science,Capital N0HIlal University,Beijing l0oo37,ChiIla; 3.School of Economic Administration,China Agdcultural UniVersi哆,Beijing l00o83,China) Abstract:Analyses 0f data coUected in the fields and review 0f studies drawing on rst}laJ1d sun,ey data suggest that the”New Mechanism”ref0Hn in Chin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adequacy 0f furIding f0r mral schoo1s aJ1d reducing the economic bu卜 dens 0f rural househ0lds resulting flr0m the educati0n of the ehildren.More pmminent is the mle of the ref0Ⅱn in ensuring non—person— nel recurrent fund mral sch00lS.The fefb眦also helps rei rce出e responsibility 0f local g0vemments t0 fund rural c0mpulsory education and make th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unds m0re regulated.However,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both the coverage and the am0unt of the direct assistances to students(”one subsidy”in particular)are sman re1ative t0 the need. Especia1ly in middle and westem re ons,djrect costs 0f comp1】lsory educati0n,including b0arding costs stiU burden erage mral househ0lds.The l0ng—teml mechanism ensudng capitalinvestments on schools is basicaUy not in place.Centralized pr0vision administration 0f funds,con— tributing to adequacy and regulating behavi0I弓,has yet to be impmved in tems of management emc8cy.The article als0 points t0 some diI℃ctions t0 flurther Ilesearch. Key wOrds:mral compulsory educati0n;“new mechanism”;ensu ng educati0nal funds;e矗.ects. 责任编辑肖夫 (上接第44页) [5] Pars0ns,Donald O.specific Human capital:An Application to Quit Rates and hyoff Rates The Jouma1 0f P01 cal Economy. V o1.8O, 0.6(Nov.,1972),pp.1120一l143. [9] Band.Ann P. rhe Mi ation Dedsion:wh&t Role Does Job Mobility Play?The American Ec0nomic Review.V0I_69,N0.5 (Dec.,1979),pp.775—786. [10] zhang,junsen and zha0,Yaohui.Economic Retums to sch00ling in China.1988—1999.Wor】d Bank Discussi0n D曲. [6] Phelps,E.s.et a1,l97O,Microec0n0mic Foundati0na 0fEmPloy— ment and Unemploymenl,Nonon. [11] 李实,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J].中国 社会科学.20o3.6. 【7] Ante1.J0hn J.Human c.dpi诅l 1nvestment spec izati0n and the Wage Effects 0f Voluntary La1)0r Mobility.The Re、,iew of Ec0n0m- [12]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J].经济研究.1998, (5). ics and statistics.、 o1.68,N0.3.(A g.,1986),pp.477— 483. [8] NesteIUva,Daria V.and sab an0va,Klara z.,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under Economic Transf0丌nati0n in Russia.work・ ing Paper SeTies No 99/o4,(December,1998).EERc. [13] 陈晓宇,陈良煜,夏晨.2O世纪9O年代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 的变化与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oo3,(2). [14]纪宝成.高校教师聘任制仍需改革与完善[ ].中国教育报, 2OO5—5—2O. New Research 0n the Effect 0f Educati0n 0n Inc0me: From the RespectiVe 0f Job M0bility WU Keming ,CHENG Cang。 (1.& DDl Ad n 护 n, ntr c^打 Ⅳ0 船Z , 伽430o79, 眦; 2.C叩 胁e0rc m e ∞ 比 n, e Ⅳ0丌 e , 100875,c^ m) Abstract:Job mobility can be divided into job—quitting and being laid—om 0n the one hand,the higher education people haVe received,the more pr0babk they wiU qllit theiT job,and the l0wer educati0n people have receiVed,the m0re probable mey wiU be laid off;on the other hand,the rate of job—quitter income gmw[h is hi er than that 0f the la主d—offls inc0me,theref0re,job mobility widens the income gap between people’ th di rerent education degrees,which indicates that j0b m0bili y enhances the e丘-ect 0f educa— tion on income. In other words,iob m0bility increases the rate of retum to educati0n.The policy implication 0f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deepen the emp1oyment system ref0咖,especially to carry out the system of hiring on contract in goVemment and undertaking units. Key words:education;income eff_ec ;job mobility;job—quitting;being laid— f;the rate of retum to education 责任编辑范先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