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谱文化探秘
作者:王振骥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6期
[摘要]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其在传承家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纽带和桥梁的重要作用。本文即从王氏家族的建立、发展脉络看一个普通家族的历史传承,体会家谱文化的博大与厚重。 [关键词]家谱 王氏家谱 文化 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76-04
一个家族,就是一本书,一个家族,就是一段历史。通过人口的不断繁衍,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一个家族的发展历程便成为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缩影。“家谱”即是一个家族发展脉络上的真实记录。“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张王李赵遍地刘”,百家姓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姓氏文化,每个姓氏都有它的历史和文化,千百年来绵延不息。在吉林长春有这样一个王氏家族,虽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只是千百年来万千王氏家族大军中的一支,但是这个家族的发展传承以及后人对先人的尊崇,都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姓氏家谱文化的传承,也是社会发展与变迁过程中一个普通家族的缩影。
王文昭,76岁,律师,本篇主人公,家族长辈中的六弟。
家族家谱文化的使然以及积在心底的责任,使他不吝古稀之年之身,为续就家谱,在几位健在兄长的支持和鼓励下,不辞辛苦,数度寻访故里,寻根溯源,探寻家族历史,延续家谱家族文化。为家谱前言,他形成初稿后,又经其在报社工作的侄子从体例上做大量文字补充修成此文,盖介绍王氏家族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历史,并纪念父亲王兆泰逝世五十周年。亦唯愿由此促进后人传承王氏家族精神,恪守祖训,互求共进,共同繁荣,创造王氏家族更美好的明天。
一、寻根溯祖,王姓起源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名字,而名字的第一个字或第一二字,就是他的姓氏。人们的姓氏都有它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地理分布、变迁等。华夏民族有两大支系共同祖先,一支是黄帝,一支是炎帝,所谓炎黄子孙由此而来。黄帝葬于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炎帝葬于今陕西省宝鸡,每逢清明节炎黄子孙们在此两地祭奠两位华夏众姓祖先。炎帝只传有姜姓一系,黄帝则传有数姓。“王”姓是其中产生的一个大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构成汉族王姓主要有四大来源,即姬王姓、妫王姓、子王姓、胡王姓(外族改姓)。除此之外还有赐姓王、冒姓王、改姓王、复姓王。其中,姬王姓是最主要的王姓始祖。据历史记载,黄帝41世孙姬王姓支系周灵王生两子,长子姬晋、次子姬贵。姬晋(太子晋,生于公元前565年,被奉为王姓开族始祖)聪明能干,十五岁辅助父王治国,公元前549年(孔子诞生第二年)命终,年仅十七岁,太子晋生一子宗敬(黄帝43世孙,王姓第一代传人)曾在周王室担任重职。由于东周时代战乱不断,为避战乱宗敬迁至山西太原定居,并以王为姓氏。秦末汉初,秦朝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涉迁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琅琊和太原两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体。由此可见,王姓的开族始祖是东周时代的周灵王之子太子晋(黄帝42世孙),王姓第一代传人是宗敬,王姓的祖根在山西太原。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
除此而外,姬姓王还有其他几个主要分支。一分支为山东泰州王氏,这支姬姓王氏大约有2200年的历史。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史称河东猗氏王姓,唐代时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大约有2700年的历史。再一分支为西周桓公之后,史称王城王氏,最早主要生活在河南伊川和临汝一带,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历史了。各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组成,据估计,全国有家谱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
王姓始终为中国第一二大姓,人口将近一亿,自汉代以来,王姓至少有21个著名望族,其中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等。王姓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文化最为渊深的姓氏,群星璀灿,光耀华夏,数千年来人才辈出,可称王者之族。 二、传承精神,家谱文化
(一)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家谱、族谱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
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的景象。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乏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
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
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 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做出确切统计。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毁,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 (二)家谱历史悠久,具有文化价值
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过:“中国人民说王道是顺乎自然,换一句话自然力便是王道,用王道造成的团体便是民族”。中华民族就是在自己独特的环境中,经过几千年的酝酿由众多族源融合、自然形成的以汉族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相对独立共同生活的地理生态系统,漫漫历史长河的共同创造,彼此密切交往不断分化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也产生了千枝一本、万水同源的民族凝聚力。
今天炎黄子孙已经走向世界,遍布五大洲168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人已经超过5500万。“我们是相同的血缘共有一个家,黄皮肤的旗帜上写着中华。”尽管他们之中已有不少人入籍于所在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国籍认同、政治认同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据统计:1996年世界共有华人社团9255个(世界性的华人社团就已超过70个),其中属于亲缘性的宗亲社团占了34%,有3147个。海外宗亲社团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文化凝聚的产物,他们有强烈寻根的愿望,每当我们看到,一年一度,人们远涉重洋,不远万里,拜伏于沮水之滨、桥山之巅的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陵前,共告“五洲风雨疾,华夏有炎黄”,这就是“血浓于水”的情感。
台湾有一位研究神农文化的学者叫姜竹,他说:“台湾同胞是非常崇拜炎帝的,那边的炎帝神农庙有121座,每年神农圣诞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总要进行一次祭祀活动,以表达炎帝子孙的爱国之心。目前,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都有烈山宗亲会,这样,在海内、海外,炎黄两帝已成为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文化纽带了”。正是这以姓氏溯源的谱系为根据的对炎黄共祖的文化认同,让历代的姓氏谱系代代相传,成了民族集体的潜意识,使其在传承家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纽带和桥梁的重要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主人公王氏家族历史 (一)历史
据王文超(笔者长兄)讲,本支王氏家族的历史,起码要从三百多年前说起,是闯关东过来的。大约在三百多年前(清代康熙年间),笔者的曾太爷王泽秀,因生活所迫,自河北省乐亭县王家庄启程,带领家人闯关东。当年他挑着小的、领着大的,带领家人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东北吉林永泉堡开荒种地,是本支王氏家族闯关东的第一代人。他披星戴月,辛苦劳作,开荒地九垧,养活着一家老小。王泽秀兄弟共四人,他是长子,他们的父亲叫王弼,母亲王田氏。这就是家谱上最上边写的我们这支王氏家族的两位祖宗。王泽秀的儿子叫王永兴,排行老四,是第三辈人。王永兴之子叫王岚,排行老七,是第四辈人。王文超说他记事时爷爷即王岚还在世,他很喜欢孙子。第五辈人就是笔者父亲王兆泰这一辈人,亲兄弟三人,亲叔伯兄弟等共十五人,随着岁月的流逝,范“兆”字的兄弟十五人现均已去世。这一辈人女性两人中姓裴的姑姑是大姑,另一位姑姑是小姑。因自古以来出嫁者可不上家谱,因此,四辈以前女性人数和名字无法考查。而且由于社会动荡、家庭迁徙以及亲属间特别是亲叔伯亲属间的往来逐渐疏远等原因,各家人口总数无法统计确定。那时,王氏家族人丁就很兴旺,分别散居在老怀德朝阳坡辽河的一条支流的两岸。爷爷奶奶(王岚夫妇)住在河西(习惯上称为老屯),与所生三儿两女生活在一起。住得比较近的有河东父亲那一辈的老四和老九。爷爷奶奶所生三子分别为长子王兆泰(笔者父亲),次子王兆丰,小儿王兆英。但当家的是二叔王兆丰,下一辈人称他为十叔(叔伯兄弟排行),实为老二,他生有两儿一女。排行老三的是王兆英,取妻两人。笔者称先嫁到王兆英家的为大老婶即王李氏,后嫁到王家的为小老婶即王孙氏。后来因为大小老婶均未生子,老叔曾跟父亲商量,想过继大哥或四哥,因父亲始终未吐口,此事后来就作罢。解放后他们曾收养一女子,但其出嫁后走动甚少。两位婶婶去逝后,叔叔也于2007年去世,终年八十岁。
据大哥王文超讲,后来孩子们长大相继成家后,三兄弟就分家单过了。叔父王兆英分家时,三口人也分得九垧地。解放后定成分时,因地多人少便被定为富农。二叔父被评定为中农。父亲家因早年搬到公主岭市,成分被定为独立劳动者。
父亲这一股有大屋五间,并分得九垧地,由长子王文超主管耕种,二哥王文翰、四哥王文光也都帮助耕种此地。(那时还曾有个雇工,人称为“孙丫蛋”,后来其女儿嫁给王振玉。)父亲王兆泰排行老大,共生十二子,七男五女,成活六男三女。按大小排序是:大姐常义、大哥秉臣、二哥文翰、二姐淑英、三姐风春、三哥吉子(文选)、四哥双臣(文光)、五哥天宝(文在)等,九位哥姐分别在老屯和公主岭出生。笔者本人出生在公主岭姑子庙东二百米处王家新盖的王家大院内有三十多平方米的上屋。母亲叫笔者乳名为“小福祿”。母亲说过,她还生了叫书先、书臣和秉仁的三个孩子,可惜都未成活(因为笔者最小,所以从没有见过他们),所以我们那时共有兄弟姐妹九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时,九个孩子中,除大哥和四哥主要务农,维持一大家人生活外,二姐、三姐均在四平学医,其余的或念书或者是刚出世。解放前夕和解放后,除大哥、二哥留在公主岭和老屯守着祖业外,其他兄弟姐妹都相继来到了长春生活,直到今天。
伪满洲国时期至解放前,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王氏家族虽然勉强生活度日,但因为家里人口多,生活也极为艰辛。伪满洲国时,日本人对中国人实行奴化教育,致使一些国人不知有“中国”。他们还不准中国人吃白米白面,谁吃了就是经济犯。迫于生计,为让家人填饱肚子并尽可能吃得好一些,父亲想了很多办法。据大哥文超讲,从1940年父亲开始养鸡,1942年又养起了牛和羊,主要由四哥文光负责。当时在公主岭有一家日本人开的渔社,天天都往外扔大量的鱼下水。四哥他们每天就赶到那去用“芛大罗”(箩筐)往家运鱼下水喂鸡,然后再把鸡蛋卖给日本人。这样,既改善了家人的生活,又贴补了家用。
伪满洲国倒台后临解放那几年,由于家人口多,加上战乱,粮食一直都很紧张。但在父亲的努力下,想了很多办法,如管好土地,搞好收割和收储。为了帮助父亲,家里的男孩主动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1946年,四哥来到一私人家永兴铁工厂打工学徒,往回挣高粱米,贴补家用,是那时维持家里日常生活的重要粮食来源,所以,家里从未断过粮。还有,在长春的三哥文选也一边上学一边蹬三轮,五哥去卖报,在父亲和母亲的教导下,兄弟姐妹们不但都为家里生活想办法出力,而且遇有一些事情,不用父母说就主动互相帮助。1947年夏天,一连下了几天大雨,河水暴涨,不巧的是三嫂韩玉兰得了伤寒病,病得很厉害,当时三哥文选正在长春读书。是四哥文光冒着生命危险,摸黑闯激流游水过河,到河东当中医的九叔家取药。回来时他一手凫水,一手举药,使三嫂及时得到了医治。据大哥讲,那些年的冬天特别的冷,不像现在全球变暖。当时为了取暖,几个哥哥就想法弄了几个大油桶,烧一些米糠、木头块等取暖。
1947年春,解放军实施战略反攻,开始围困长春城。当时,赶巧父母亲正在长春,还有三哥文选和五哥文在。因为联系不上,也不知生死情况,家里非常着急。直到想方设法联系上,家里人这才放下心来。当时,城里的情况非常糟糕,主要是没有粮食,据说,一个大饼子就可以换一个金镏子。后来,等到1948年七八月份,父母亲带着他们出来时,人人都瘦得够呛,特别是五哥正是长身体时,饿得小细脖、瘦骨嶙峋,非常明显。父母亲的身体也非常虚弱。是苍天保佑,我们与父母亲又团聚了。
从长春回来后,在父亲的苦心经营下,解放前夕家里(当时已搬到了公主岭)已经盖起了房子近二十间,有两挂大马车。1949年初,父亲还让大哥和二哥去东大营苇子沟去开荒,大嫂、二嫂和四嫂去薅地。当时,二嫂正挺着大肚子怀着孩子(就是后来的王秀华)。一次,刚去不久就要临产,大家急急忙忙、七手八脚赶着毛驴车就把二嫂送了回来。在父亲和母亲的带领下,在兄弟姐妹们的共同努力下,随着解放的到来,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二)家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据王文超(笔者长兄)讲,解放初时,王兆泰(笔者父亲)家在公主岭市里请了家谱。家谱长二米,宽有一米半,印画好的家谱在一张纸上,上面写有祖先的名字。每逢过归历年时,将家谱供上,祭祀祖先。可惜在文革时期破“四旧”时家谱被烧了。前年(2009年)王文财(笔者叔伯兄长)家提供了家谱,增加了近年来已经病故的人。遵照传统,为了纪念他们,希望后人也能将故去的人名字写进家谱当中。先写男性,后写女性,使两人在家谱的上面中心线左、右位置相对称。今后不分性别都应上家谱。因为有的家庭已经这样做了。第二个原因是计划生育的年代,出生人口减少,王家人口同时减少,因女性是指出嫁的人去世后写进娘家的家谱内,其位置不写在中心线左边而是写在右边,即与男性平行离同辈人一行,但不并列,隔开四个字的位置即可。 (三)父亲
王兆泰,字春阳,1900年3月生于怀德县永泉堡,现在叫大榆树乡上台子村。王文财(笔者叔伯哥)家现住址东边百余米的地方可见到三百多年前院墙的遗迹。据家谱记载,他们“兆”字辈的第五辈人中共有15人,父亲在叔伯和亲叔伯兄弟排行老八。平辈和晚辈人一般都称他为八爷或称他王股长。
王兆泰在14岁时那年,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范家屯镇吕家之次女吕和婷结为夫妻,吕和婷当年17岁。父亲结婚后与父母和二位弟弟等人共同生活。
据十叔长子王文财说,老屯亲属叫王兆泰“八爷”不但是排行,而且还是怀有一些敬意的。1947年冬天至1948年春天,国共两党的军队正处于拉锯战,这时也正是胡子(土匪)闹得最厉害的时候。一次,老屯大院被一伙土匪围上,当时父亲毫不慌张,非常镇静地指挥老叔王兆英开了两炮(一种威力很大的枪),又打了一阵子枪,打跑了土匪。从那以后,直到解放再没有来过土匪,人们都知道八爷家惹不得。所以,八爷在老屯是很有声望的。
据王文超记忆,一次,父亲因为爷爷叫他算算家中生活账他没有算对,爷爷为此打了他一个耳光,致其离家出走。
当时因为他年纪小,做不了什么,也只能干些轻活。后来,他到了当时宽城子找到其姐夫杨县长,要求找事做。当姐夫的杨县长给他安排个某行署所看管枪支的活。以后因家人想念以及挣的太少等原因,他又调回到公主岭并当了怀德县征收股长,在此工作多年。据四哥王文光回忆,父亲还曾经做过律师工作,在1944年公主岭河南街租房给百姓写呈子(打官司的辩状),但只干了两年,当时四哥还帮助抄抄写写过。
据王文超回忆,父亲离开老屯投奔亲属直到分家自己度日,这么多人口都要靠父亲辛勤劳动和工作生活,而且那时要养活母亲和九个子女是非常不容易的大事。他一生不吸咽、不饮酒,不赌博、不抽大烟、不玩女人,这在那时是不多见的。父亲很爱学习,他在一家学校当堂役时学到不少知识。他还练习写毛笔字、打算盘等,还不惜花钱买了一套辞典等书籍。每逢过年,很多好友、街坊邻居拿着红纸找他写春联,从不要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父亲特别孝顺,他多年照顾父母,对待奶奶无微不至,无论是她老人家患了什么病,他知道了都想方设法医治。如一次奶奶牙痛厉害,父亲将奶奶接到公主岭治疗。奶奶留有一张照片就是父亲在公主岭时照的。父亲为人很仗义,对人很好,乐善好施。因此,很多人都愿意与之相处,其中,四嫂的父亲陈效记老先生就是父亲的至交好友,后来还成了儿女亲家。那时老屯到公主岭办事的亲属总是往来不断,父母亲对他们是有求必应。记得裴家大姑曾经有两个儿子住在公主岭自建上屋内,还娶了媳妇。当老叔王兆英搬家到公主岭时,住在父亲家新盖的房屋西边的一半。两年后搬走时,父亲分文没收。同时还关照过十叔小儿在公主岭干活时的食宿、北屯四哥女儿在公主岭读书时食宿等。
在教育子女方面,父亲是比较严格的。他有自己的原则,对已成年的娶了媳妇的不再去管教,而对末成年子女不但教写字,打算盘,还教育和灌输民族思想。他说过,中国人统治中国人行,但是绝对不能由日本人来统治。在父亲的教育下,在其九位子女中,有四个子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有一个女儿参加了解放军当军医。父亲虽然不是共产党,但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很有好感。1947年冬,东北民主联军(即后来的解放军)为了战略的需要,决定扒铁路,动员群众参加,父亲就把四哥派去。父亲还让四哥先后帮助东北民主联军四纵、五纵部队磨米,家里仅有的一辆自行车被部队借去也分文未要。
解放后,未成年子女只有两人,和其他子女一样受家庭严格管教,无一人犯罪。现在解放已60年,父亲的孙子女和外孙子女及亲叔伯亲属中均无一人犯罪。 (四)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据长兄王文超讲,那时盖房子用的木料都是北屯(即老屯)自家林木,将不太好的树木砍倒运到公主岭河南崇俭街盖房子用,共盖了十七间半房屋。父亲带领孩子们自力更生,凡是自已能办到的事情就不求别人。王文超、王文翰、王文选、王文光四兄长和嫂嫂等人,自打盖那么多房屋开始,就费尽心血。应该说,十七间半房屋是兄嫂们付出辛苦的劳动而获得的丰硕成果。
在此以前,听母亲说,后来父亲家搬出老屯大院时,在怀德镇街里租两间房子。他上下班很少乘坐县里备用马车,而总是步行。由于在城市有工作,又有了文化,加上生活上俭朴,虽然孩子一年比一年多,他仍决定将母亲和孩子接到老怀德城。这样做,既减少了由于孩子多等原因与兄弟之间的矛盾,又解决了一个人一直在外生活不方便的问题。母亲说咱们这一股从此由乡下走到城市,后来又搬到了公主岭,盖了房子。
在公主岭住上自已盖的房子是1938年初,当年阴历六月末笔者在新房降生。那时,家中已有牲畜、木制大马车,有碾房、猪舍、鸡舍等。院内西南角打有一口井。记得那是1946年夏,继长兄、二兄分别娶进王家大嫂王解氏、二嫂王氏之后,三哥也结婚了,娶进王家王韩氏。这是新房建成后王家娶进的第一位新娘。当时到王家随礼坐席的人一悠接着一悠,来人不断,既有新娘乘坐的玻璃马车,又有唢呐伴奏,热闹非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据文超兄回忆,他和文翰也都是父母给办的婚礼,很像样,也很热闹。四哥王文光结婚时由于正赶上社会动荡就没有办礼仪,四嫂陈立勲只带了随身用品就嫁到了王家。五哥王文的婚事是在父亲无经济收入的情况下按风俗办理的。笔者结婚时父母均已去世,是兄嫂们帮助筹办的。由于亲属不间断的往来,例如十叔及子女、老叔、陈二叔、谢大爷、老屯四哥及子女等人,父母总是为亲属们提供食宿。还有,三位姐姐出嫁后亲属往来也不断增多。大姐家姓李离北屯最近,大姐夫解放前病逝于国民党部队,其留下四个子女。二姐嫁到范家屯镇内吴家,二姐夫吴振成解放后于上世纪80年代病逝,留下子女两人,在美国工作退休回国的是吴大为夫妇。三姐嫁到高家,姐夫高风谦病逝于上世纪90年代,留下子女两人,其中长子高钢一家在美国居住工作。上述亲属对父亲的评价都是相当高的,都尊敬他老人家。
总之,父亲一生是勤劳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在那个旧中国、旧社会,他带领孩子自建了十七间半平房形成一个大院,费尽了心血,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父亲虽然离开我们已半个世纪,但是他的艰苦朴素、勤勉善良、独立创业、敬孝父母和不娇惯子女等好思想、好作风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我们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写本文纪念父亲,是三兄生前遗愿,同时得到长兄、四哥、五哥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同时,北屯亲叔伯兄和晚辈亲属对于写王家历史也是非常渴望和支持的。我几次回老屯挖掘了解当年的一些事情,他们都给了很多的帮助,在此感激不尽。后来我形成了一个初稿,经我侄子王振骥(系四哥文光二子,现为长春日报报业集团工会主席)修改润色,确定本文体例、文字修正、王姓起源、家谱文化以及标题,最后形成此文,特此说明。 附件一 王文财
今年己八十四岁了。自2007、2008年我两次去看堂兄以来,经常通过电话保持联系。多年以来他一直住在父亲老家出生的王家大院西边屯子。他是笔者十叔长子。叔伯嫂已去世,他同小子王振彭生活在一起,在当地其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王振彭自幼年上学,初中毕业后务农。他说,他不用到城市打工,种的两垧多黑土地,所收的粮食除了吃饭还能供两个女儿读高中、上大学和供养老人,现祖先各单都是他抄写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