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仿真训练(十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错误!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后母戊鼎(一称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它反映了商代( ) A.居民在生活中普遍使用青铜器 B.青铜器完全属于祭器 C.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水平 D.民营手工业异常发达
2.董仲舒认为,天人在形体结构上是一致的,在思想和道德意识上是一致的,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这一思想体系( )
A.凸显天人感应的科学性 B.沿袭了孔子的天人观 C.把人性和人伦关系天理化 D.意在宣扬“君权神授”
3.唐代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亲自策问贡士于洛城殿,以后不常进行。宋太祖赵匡胤诏令恢复唐代的殿试。宋太祖的这一做法( )
A.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 B.是封建选官制度发展的必然 C.有助于加强北宋的集权 D.造成了宋代冗官、冗费的现象
4.“镰刀、风车、筒车普遍使用;粮食作物品种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经济作物生产出现了地域性社会分工,桑蚕区、产棉区、产茶区、产蔗区、果树种植区和油料种植区等都开始出现。”这反映了( )
A.商周时期农业经济的繁荣 B.唐代江东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C.两宋时期中原农业的进步 D.明代传统农业有了突破性发展
5.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6.下面是清朝光绪、宣统年间财政收入一览表,据此可知( ) 时间 税入总额(两) 81 033 0 光绪二十年(14年) 101 560 000 光绪二十五年(19年) 104 920 000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263 219 000 宣统元年(1909年) A.清末“新政”中奖励实业小有成就 B.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的控制 C.晚清社会稳定使收入增加 D.洋务运动中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7.
右图为1957年廖冰兄教授在《漫画月刊》上发表的漫画,但它被《人民日报》批为“毒草”。这体现出( )
A.国家希望文艺能配合经济建设的高潮 B.要纠正文艺脱离实际的现象 C.党对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 D.文艺具有和风细雨治病救人的特点
8.“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改革计划,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据此判断,当时我国在经济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政企分开,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
9.在雅典人看来,在由平等人民组成的城邦中,一人高高凌驾于全邦人民之上,是不合乎自然的。如果某行政官权势太大,就可能危害国家,公民就在每年举行一次的秘密投票中把他驱逐出境。这体现的雅典民主的特点是( )
A.权力制约 B.公识 C.平民政体 D.法律至上
10.全国与构成单位并不是核心与边缘、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同权力、职能范围的之间的关系。这最适合于评价( )
A.美国的联邦制 B.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法国的共和制 D.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1.“只有将苏联的军事力量达到并保持与美国的平等,随时保持警惕并采取进攻态势,才能确保的坚不可摧,并使苏联在世界上拥有更大影响。”该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12.学者徐松岩指出,新的“轴心时代”,世界文化将不是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影响下形成多元共存局面,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将会成为21世纪文化发展的动力。这主要得益于( )
A.政治多极化的影响 B.区域集团化的推动 C.贸易自由化的促进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题〈含选考题〉,52分。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作答)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远古时期开始,中国人就已有保护自然资源、反对过度利用或肆意破坏它们的意识。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今》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而且极为严厉。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他认为,应当把山林川泽管起来,“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仲主张采用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建立管理山林川泽的机构。他提出,保护生物资源,并不是把山林川泽封禁起来,不让人们利用,而是按照规定的季节开放,有计划地利用。他说,“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体现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使之正常增殖的思想认识。
——摘编自《环境保护的历史沿革》
材料二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这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这次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强调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的责任。”《宣言》还向全世界呼吁:“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在利用知识同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宣言》规定的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方面所应采用的共同观点和共同原则,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环境法的重要根据和国际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原则。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和20世纪70年代《人类环境宣言》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思想。(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个不同时期环境保护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怎样看待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有一种看法认为,如果让清朝继续存在下去,稳步地、有序地进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将会来得更快些,受到的损害也会更小些;只会对社会造成破坏,把事情搞糟。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对已经腐烂到如此程度,只在苟延残喘的清朝统治集团,还指望它能轰轰烈烈做出一番大事业,稳定地、有秩序地推进改革,使中国的现代化来得更快些,不说是痴人说梦,至少也是缘木求鱼。
——摘编自金冲及《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
依据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就晚清最后十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15、16、1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宋孝宗赵昚(1162-1194年在位)是南宋最有作为的君主。他强调“水利不修,失所以为旱备”,并对为此失职给予降官以示惩罚,“是以年谷屡登,„„民无菜色”。诏令必须按照规定时间收田赋,禁止预催赋税,违者劾奏, 以致“民力少宽”。下诏将会子加盖“隆兴尚书户部官印会子之印”,以表明是由朝廷户部发行的纸币,“楮(会子)未至于滞(指民众不信任而难于流通)也,而已虑其滞,„„不复增印,民间艰得,自然贵重而楮币通矣。”采取兼容并蓄、共同发展学术,统治期间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人学者,所谓“„„诸儒彬彬辈出”。宋孝宗在位期间,宋朝进入到一个相对兴盛时期,史称“孝宗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宗中兴”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孝宗措施的影响。(7分) 1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则形势将和去年完全两样。一方面苏联将举行极大规模的第二个冬季,英美对第二条战线的开辟将无可拖延(虽然具体时间仍不能计算),欧洲人民也将准备着响应。另一方面,德国及其欧洲伙伴再也无力举行大规模的攻势了,希特勒只好把整个方针转入战略防御。„„斯大林格勒一战将停止法西斯的进攻,这一战是带着决定性的。这种决定性,是关系于整个世界战争的。
——摘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格勒之战与凡尔登战役的性质有什么不同。(7分) (2)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带着决定性的”,“是关系于整个世界战争的”?(8分)
1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征向太宗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有“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摘编自关婷玉《中国古代“纪检监察”趣谈》 材料二 魏征可称为臣僚中直谏者的一个榜样。古来帝王皆欲国祚长久,唐太宗当然也不例外。魏征认为要使王朝长治久安,关键在帝王身上。每遇太宗处事不当,就朝夕进谏,提醒他应该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善始慎终,使社稷永安,直到太宗觉悟,方才罢休。唐太宗不但接受了这些谏议,而且一再地褒奖魏征,而魏征的回答是:“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唐太宗的主动倡导和魏征的积极响应,促进了贞观时期谏风的形成和发展,而这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又正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之一。
——摘编自徐明德《唐太宗与魏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征成为“臣僚中直谏者的一个榜样”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魏征等谏臣的历史作用。(6分)
高考模拟仿真训练(十二)
1.解析:选C。商代属于我国的青铜时代,官营的青铜铸造业异常发达,但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青铜器并未被普遍使用,排除A、D两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代青铜器并不完全用于祭祀,排除B项。答案为C项。
2.解析:选D。题目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三个不同层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意在宣扬“君权神授”思想。故答案为D项。
3.解析:选C。科举制正式形成于隋朝,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殿试制度的形成。殿试对加强集权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发展的必然,排除B项,答案为C;D项和这种考试制度的变化无必然联系。
4.解析:选D。“镰刀、风车、筒车普遍使用”说明材料所述现象出现于唐代以后;“经济作物生产出现了地域性社会分工”是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商品化的结果。故材料反映的是明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答案为D项。
5.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和史料信息可知,郭嵩焘评价的是以“商贾”“造船、制器”为标志的洋务运动,结合其核心观点“将谓造船、制器„„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可知,他认为洋务运动是片面的,应该更多地关注西方的“政教”,不能舍本逐末,故答案为B。
6.解析:选A。从表中时间信息分析可知,14-1909年中国正处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时期;从财政收入的趋势看,1909年的财政收入是14年的三倍多,这表明经济发展较快。B、D两项与表中时间信息不符;C项说法错误。故答案选A。
7.解析:选C。结合图文信息可知,廖冰兄教授的漫画作品被批判为“毒草”,这显然与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的精神背道而驰,这表明我党犯了“左”倾错误,答案为C。
8.解析:选D。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换算时间,“建国三十五年来”即1984年以来,当时我国正处于城市经济改革时期,在经济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政企分开,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答案为D。
9.解析:选A。材料的意思是,个人的权力不能够“凌驾于全邦人民之上”,否则就实行陶片放逐法“把他驱逐出境”。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对高级行政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对权力、权势的制约。A项正确。
10.解析:选A。由“具有不同权力、职能范围的之间的关系”可知,材料讲述的是美国联邦和各州之间的关系。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与自治区之间是“上级与下级”关系,与材料不符,排除B;C、D两项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答案选A。
11.解析:选C。由“将苏联的军事力量达到并保持与美国的平等”“采取进攻态势”等可知,材料反映了美苏争霸的情况。A与材料信息“采取进攻态势”等不符;赫鲁晓夫希望与美国平起平坐,其策略以缓和为主,其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排除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先经济后政治,没有强调军事力量,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排除D;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故答案选C。
12.解析:选D。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21世纪的世界文化将形成“多元共存局面”,说明世界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而这主要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答案选D。
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环境问题。第(1)问,先秦时期的思想,可以根据关键信息“《伐崇令》„„是我国古代较早的„„法令”“应当把山林川泽管起来”“采用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建立管理山林川泽的机构”“按照规定的季节开放,有计划地利用”等和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70年代《人类环境宣言》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思想可以根据“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的责任”等信息和所学知识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先秦时期从社会经济发展、统治者及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努力等方面说明。20世纪70年代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高污染企业的出现等方面说明;第二小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先秦时期:颁布法令,采用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建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山林川泽的管理;按照规定的季节开放山林川泽,有计划地利用生物资源,使之正常增殖。20世纪70年代《人类环境宣言》: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关系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的责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规定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应采用的共同原则。
(2)背景:先秦时期:铁器的使用使大量土地被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战乱频繁,土地荒芜,生态环境失调;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有识之士(如管仲)的大力推行。(答出三点即可)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愈加严重;盲目地追逐利润和竞争使高污染企业涌现;发达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加剧了环境的污染。(答出三点即可)
历史价值:唤醒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和意识,为依法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借鉴,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宝贵遗产。(言之成理即可)
14.解析:考生在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清最后十年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时,要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若论证清的作为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这一观点,应从客观效果方面回答。若论证清的改革阻碍了现代化这一观点,应从主观动机及根本目的等方面回答。
答案:观点一:晚清最后十年间,清采取了诸多措施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论证:经济上,清推行新政,制定法规,兴办实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政治上,预备立宪、改革司法制度,新设或调整机构等措施,促进了中国政治的现代化; 思想上,废科举,创办新式学堂,鼓励留学等措施,有利于开阔民众视野,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总之,晚清最后十年,中国在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的发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观点二:晚清最后十年,清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论证:政治上,清充当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其改革的根本目的仍是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 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工业化发展进程缓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思想上,清仍以儒家思想维系统治,反对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实行文化。
观点三:综合观点一、二作答。
15.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强调‘水利不修,失所以为旱备’,并对为此失职给予降官以示惩罚”“按照规定时间收田赋,禁止预催赋税,违者劾奏,以致民力少宽”“由朝廷户部发行的纸币”“采取兼容并蓄、共同发展学术”中可以概括出答案。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是以年谷屡登,„„民无菜色”“民力少宽”“统治期间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人学者”“楮(会子)未至于滞(指民众不信任而难于流通)也,而已虑其滞,„„不复增印,民间艰得,自然贵重而楮币通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宋孝宗改革措施带来的影响。
答案:(1)兴修水利;减轻赋税;发行纸币;学术宽松。
(2)促进农业发展,改善民生;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商业发展,增加收入;文化氛围宽松,文教发展;巩固统治,形成宋金对峙局面。
1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次世界大战。第(1)问,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性质进行说明。第(2)问,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对苏德战局和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1)凡尔登战役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间非正义的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
(2)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以来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最严重的失败,它不仅终结了德国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促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战役巩固并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震撼了整个法西斯德国,动摇了其仆从国对它的信任,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转折点。
17.解析:第(1)问要求分析魏征成为直谏者榜样的原因,可以从魏征进谏的特点、魏征的品质、唐太宗的个人需求等角度回答。第(2)问,要从正反两个角度评价,从材料中可得出对当时政治风气的形成所起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其根本目的方面回答消极作
用。
答案:(1)魏征对唐太宗进谏次数多,言辞激切,态度坚决,形式多样,不达目的不罢休;魏征认为帝王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作为知识分子,魏征具有正直、为民请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隋朝因为被推翻,统治者需要吸取教训;唐太宗为了维护统治主动倡导等。(答出三点即可)
(2)促进了唐初良好的政治风气的形成,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出现,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对后世以及当今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其根本目的还是维护封建统治,故实际效能也是有限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