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业生态学期末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期末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农业生态学期末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三、名词解释(每个3分

(2)不可替代性:不同的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不同是唯一的相互之间不能彼此代替;

(3)互补性:不同的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有些比较相近当一生态因子失去作用后其他因

子可以代为补充维持系统的基本稳定。 评分标准:第一要点2分其余各一分 5、生态位理论表明了那些基本问题?

答:(1)任何一生物群落中没有生态位完全相同的两个物种;(1分)

(2)任何一生物群落中没有任何两者是直接竞争者生态位不同的物种对环境资源的不同成分进

行利用形成生态位的分化而不是直接竞争;(1分) (3)任何一生物群落都是生态位分化了的系统他们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态位重叠对生态位及系

统环境的充分利用生物类型的差异使他们能共同生活在一起;(2分)

评分标准:第一要点、第二要点各1分第三要点2分 6、森林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1分)

第 1 页 共 22 页

(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1分)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0.5分) (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0.5分) (5)降低噪音美化大地(0.5分) (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0.5分) 评分标准:按各要点标注得分

7、何为人工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经营者的直接调控包括那些方面?

答:人工调控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调控的基础上受人工的调节与控制。人工调控遵循农业生态

系统的自然属性利用一定的农业技术和生产资料加强系统投入改变农业生态环境改变农业生

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结构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加强系统输出的目的。(2分)

经营者的直接调控包括:(1)生境调控(2)输入输出调控(3)农业生物调控(4)系统结构调控;

(2分)

评分标准:按各要点标注得分答错不给分。

8、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途径包括哪些方面? 答:(1)提高初级生产力增加绿色植物的光合积累。 (2)提高系统的次级生产力降低消耗。 (3)优化系统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第 2 页 共 22 页

(4)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结构。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 类所需要的各种农副产品。

(3)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别: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添加了社会经济因素的成分其生

产是物质生产的生物学过程和人类农业劳动过程的集合;此外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

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基础上添加了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价值转换功能具有四大功

能。

(4)稳定机制上的差别: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十分丰富自身调节能力强稳定性强;而农业生态系统主

要以农业生物为主物种种类减少食物链变短对最佳环境条件依赖不断增加自然调节稳定机制

被削弱需要人为的合理调节与控制。

(5)生产力特点上的差别:农业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扩展呼吸消耗降低因

而比同一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

(6)开放程度上的差别: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除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外还要满足市场和

第 3 页 共 22 页

工业发展所必须的商品和原料系统需要有大输入和大输出因此其开放程度远超过自然生态系统。

(7)能流特征上的差别: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能流基础上增加了人工辅助能的投入特别

是大量工业能的投入。 (8)养分循环特点的差别:

一、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二、其系统内部养分的

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9)所服从规律上的差异: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同时受到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而

自然生态系统仅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

(10)运行目标的差异: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最大限度的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

达到最大;而农业生态系统的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

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评分标准:每答对一个要点并作适当论述得1分不做论述者得0.5分全答对者得满分

要尽量减少氮的损失;(2)善于调节土壤中的氮素即要有充足的有效氮素共给作物又不致降低土

第 4 页 共 22 页

壤肥力;(3)合理配合施用有机肥料和化学氮肥使之既能培肥土壤又能满足作物优质高产的氮素需

要。(2分)

(二)农业中磷的主要来源:农业中磷素是含磷岩矿中的磷酸盐经天然风化或化学分解之后变

为不同溶解程度的磷酸盐供给作物吸收利用。(1分) 调控措施:重点是调节土壤中磷的有效性一方面要施用磷肥补充有效磷但磷肥资源有限且

分布不均施用不当则肥效较差;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及肥料淋失会导致水域的富营养化。从长远

看磷肥资源缺乏的限制可能比氮肥更严重故应重视从多种途径实现磷的再循环及使用更多的土壤

沉积态磷进入生物循环。(1分)

评分标准:按标注得分不做论述者仅得相应分值的一半 4、论述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答:(一)次级生产指初级生产以外的有机体生产即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的有机物质进行同

化作用表现为自身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储存。(2分) (二)次级生产的地位:(1)提供动力(2)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3)提高蛋白质生产

第 5 页 共 22 页

改善人们的食物构成(4)提高经济效益(5)增强系统物质与能量的流通及转化强化生态系统的功

能。(2分)

(三)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2分) (1)降低营养级增强营养级之间的利用效率。 (2)提高营养级内的生长效率提高能的转化效率。 一、从下列名词中选择15个译成汉语并用汉语或英语解释(每个2分

28.顶级群落: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极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做顶极群落。

29.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异质性和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在这一

生境重叠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叫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的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的活动强

度和生活力这一现象。

30.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

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称为生物群落演替。

31.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

第 6 页 共 22 页

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自然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

32.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来源于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紧密的联系起来

形成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链索关系即食物链。

评分标准:完全正确者得满分意思正确但表达不准确者扣0.5-1分不正确者得0分。

二、简答题(每题6分) 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①受人类控制。 ②净生产力高。

③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较差。 ④开放性系统。

⑤同时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 ⑥有明显的区域性。

2.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的类型及意义。

(1)辅助能的类型: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生物辅助能(有机能)、工业辅助能(无机能)]

(2)辅助能的性质:不能转化成生物能对生物能的合成、转化起辅助作用

(3)辅助能的作用:促进转化、减少消耗、改善环境 3.C、N、P和水循环的特点。

第 7 页 共 22 页

C特点:(1)陆地植物?大气?海洋之间的自然交换基本平衡。 (2)化石燃料贮存的碳素入敷付出。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N特点:1.输入:三个来源即生物固氮、大气固氮、工业固氮 2.输出:有机体燃烧、产品输出、反硝化作用、淋溶流失和挥发

P特点:在植物、动物和环境之间循环所需时间较长。 水特点:(1)陆地、大气和海洋中的水形成一个循环系统。 (2)输入量减少且水质变差。输出量增加 4.提高处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提高初级生产力途径: ⑴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⑵协调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 ⑶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 ⑷重视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⑸适量的辅助能投入 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1.改善次级生产者的构成使初级产品得到多次转化 2.遵循协调平衡法则合理饲养管理提高转化效率 3.选择科学的配合饲料提高转化效率 4.控制家畜的非生产性消耗 5.r选择和k选择。

第 8 页 共 22 页

一类是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高(r)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种栖息环境

种群数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如农田中的昆虫、杂草等。

另一类生物个体较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较大扩散能力但具有较强山东农业大学考试专用

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如乔木大型肉食动物。

评分标准:要点表述准确者得满分有遗漏根据情况适当扣分。

三、问答题(任选4题每题10分) 1.简述种群的数量特征? 要点:1.种群大小和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种群年龄和性别结构 4.种群的迁入和迁出

2.群落内生物个体之间可能存在那些关系?

要点:正相互作用可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

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3.简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规律?

第 9 页 共 22 页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

一切事物的总和。

(1)环境影响生物的分布不同环境分布不同的生物类型。 (2)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

4.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如何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 主要从以下两点阐述:

(1)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 (2)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

5.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什么要调整和如何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

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管理的生态系统既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又有人工管理系统的属性。

它一方面从自然界继承了自我调节能力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各种技

术手段的调节。充分认识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及调控途径有助于建立高效、稳定、整体功能良

第 10 页 共 22 页

好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助于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提高系统生产力。

(1)确定系统组成在数量上的最优比例。 (2)确定系统组成在空间上的最优联系方式。 (3)确定系统组成在时间上的最优联系方式。

一、给出下列英文短语的中文意思并定义或解释(每个2分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意义: 1.提供动力

2.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

3.提供蛋白质产品改善人们的食物构成

4.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的机能 5.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1.改善次级生产者的构成使初级产品得到多次转化 2.遵循协调平衡法则合理饲养管理提高转化效率 3.选择科学的配合饲料提高转化效率 4.控制家畜的非生产性消耗 3.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

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第 11 页 共 22 页

组分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并对各结构进行简要阐述。

4.简述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正相互作用可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

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阐述要论述充分层次分明简明扼要。 5.简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作用。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

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1)环境影响生物的分布不同环境分布不同的生物类型。 (2)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

6.简述农业生态系统中林业与农业的关系。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 (5)降低噪音美化大地(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评分标准:要点表述准确者得满分有遗漏根据情况适当扣分。

三、论述题(24分)

1.试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10分)

第 12 页 共 22 页

成熟程度未成熟(早期演替)成熟的 物

候同时发生季节性发生 生境不均匀性简单复杂 时 间短长

人为调控明显需要不需要 熵高低

矿物质循环开放式封闭式 物种多样性少多 品种多样性少多 营养变化简单复杂 净生产力高中等

特征农业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山东农业大学考试专用 2.根据农业生态系统中C、N、P和水循环的意义和特点分析目前人们在调控物质循环中存在的问题

和对策。(14分)

C特点:(1)陆地植物?大气?海洋之间的自然交换基本平衡。 (2)化石燃料贮存的碳素入敷付出。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对策:(1)提高植物光合利用率。 (2)适量增加碳素。

第 13 页 共 22 页

(3)尽量使农作物还田。

N特点:1.输入:三个来源即生物固氮、大气固氮、工业固氮 2.输出:有机体燃烧、产品输出、反硝化作用、淋溶流失和挥发

对策:(1)充分发挥生物固氮的作用 (2)发展工业固氮

(3)使动、植物残体及排泄物尽量还田 (4)控制土壤中N的非生产性消耗

P特点:在植物、动物和环境之间循环所需时间较长。 对策:(1)开发新的P矿资源。

(2)重视多条途径实现P的再循环尤其是有机途径。 (3)提高肥效节约P肥减少流失。

(4)注意P肥使用中的环境污染问题。P肥中含有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

水特点:(1)陆地、大气和海洋中的水形成一个循环系统。 (2)输入量减少且水质变差。输出量增加

对策:(1)保护森林、草地植被增加对降水的截流量减少径流。

(2)修筑水库、塘坝增加对降水的蓄积量。

(3)防止过量开采地下水尤其是深层地下水避免区域性水资源的枯竭。

(4)减少有毒物质的排放防止水域污染。

第 14 页 共 22 页

(5)节约用水。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

1.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

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自然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

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

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

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3.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不断吸收物质经转化后合成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有一定损耗

但损耗的部分最终进入环境被生物利用这个过程。 4.能量转移: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生产食物能食物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个

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

5.生态位:是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

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

6.生境: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生长所形成的具体地段的环境。

第 15 页 共 22 页

7.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经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8.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性变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是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

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9.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精华相结合进行物

质生产和能量循环并按人类的要求进行生产的农业类型。 10.周转率:单位时间内所周转的量。

11.趋同适应: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

器官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现象其结果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态、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很强的一致

性和相似性。

12.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来源于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紧密的联系起来

形成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链索关系即食物链。

13.生态平衡:就是根据生态学规律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第 16 页 共 22 页

14.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紧密连接起来的结构。

15.生态金字塔: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由于数量和所处营养级不同而形成的以能量流动为基础的塔状结

构。

16.生物学放大作用: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便立即参与物质循环性质稳定、易被生物吸收的有毒

物质沿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

的富集作用又称为生物浓缩或生物学放大作用。

17.五大生态危机:指能源危机、水危机、环境污染危机、人口危机和资源危机。

18.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异质性和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在这一

生境重叠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叫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的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的活动强

度和生活力这一现象。

19.耐性定律:各种生态因子对具体的生物来说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幅度

就是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又称耐性范围)。

20.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特定空间与时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第 17 页 共 22 页

评分标准:完全正确者得满分意思正确但表达不准确者扣0.5-1分不正确者得0分。

二、简答题(每题5分) 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①受人类控制。 ②净生产力高。

③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较差。 ④开放性系统。

⑤同时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 山东农业大学考试专用 ⑥有明显的区域性。

2.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的类型及意义。

(1)辅助能的类型: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生物辅助能(有机能)、工业辅助能(无机能))

(2)辅助能的性质:不能转化成生物能对生物能的合成、转化起辅助作用

(3)辅助能的作用:促进转化、减少消耗、改善环境 3.C、N、P和水循环的特点。

C特点:(1)陆地植物?大气?海洋之间的自然交换基本平衡。 (2)化石燃料贮存的碳素入敷付出。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N特点:1.输入:三个来源即生物固氮、大气固氮、工业固氮

第 18 页 共 22 页

2.输出:有机体燃烧、产品输出、反硝化作用、淋溶流失和挥发

P特点:在植物、动物和环境之间循环所需时间较长。 水特点:(1)陆地、大气和海洋中的水形成一个循环系统。 (2)输入量减少且水质变差。输出量增加 4.提高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提高初级生产力途径: ⑴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⑵协调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 ⑶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 ⑷重视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⑸适量的辅助能投入 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1.改善次级生产者的构成使初级产品得到多次转化 2.遵循协调平衡法则合理饲养管理提高转化效率 3.选择科学的配合饲料提高转化效率 4.控制家畜的非生产性消耗 5.r选择和k选择。

一类是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高(r)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种栖息环境

种群数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如农田中的昆虫、杂草等。

第 19 页 共 22 页

另一类生物个体较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较大扩散能力但具有较强

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如乔木大型肉食动物。

6.简述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大小和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种群年龄和性别结构 4.种群的迁入和迁出

7.群落内生物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正相互作用可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

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8.简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规律。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

一切事物的总和。

(1)环境影响生物的分布不同环境分布不同的生物类型。 (2)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

评分标准:要点表述准确者得满分有遗漏根据情况适当扣分。

三、论述题(任选2题每题10分)

第 20 页 共 22 页

1.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如何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 主要从以下两点阐述:山东农业大学考试专用 (1)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 (2)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

2.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什么要调整和如何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

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管理的生态系统既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又有人工管理系统的属性。

它一方面从自然界继承了自我调节能力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各种技

术手段的调节。充分认识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及调控途径有助于建立高效、稳定、整体功能良

好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助于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提高系统生产力。

(1)确定系统组成在数量上的最优比例。 (2)确定系统组成在空间上的最优联系方式。 (3)确定系统组成在时间上的最优联系方式。

第 21 页 共 22 页

3.你认为农业生态学应包括那些内容?请你设计一个农业生态学课程内容体系。

物质循环、物质生产力、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

生物群落、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等内容。

第 22 页 共 2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