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
第Ⅰ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中期,楚国灭掉其北邻若干小国后设县统治,由贵族担任县尹、县公,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晋、秦等国也相继推行县制。这表明当时 A. 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B. 官僚政治基本确立 C. 法家思想受到推崇 D. 三国率先实现君主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楚国灭掉其北邻若干小国后设县统治,”“晋、秦等国也相继推行县制”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以设置县的方式管理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说明这时期开始改变原来的地方制度分封制,因此这时期表明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故A选项正确;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的确立,材料内容所强调的时候还没有正式推行郡县制,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法家思想,无法得出法家思想受到推崇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率先实现君主集权的是秦国,故D选项错误。
2.汉代官员审理案件时,除了依据犯罪的客观事实,还着重考察行为者的动机是否与儒家道德相符合,如不符合,必须严惩;如符合,虽犯法也可以从轻论处。这种做法 A. 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 B. 扰乱了司法审判秩序 C. 杜绝了以往严刑酷法 D. 增强了法律伦理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如不符合,必须严惩;如符合,虽犯法也可以从轻论处”可知,汉
代官员审理案件时注重古代传统儒家伦理观念,这种做法增强了法律伦理色彩,故D选项正确;汉代确立儒家正统地位的是董仲舒改造儒学,材料内容无法得出确立儒学统治地位,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汉代法律受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与司法审判秩序无关,故B选项错误;“如不符合,必须严惩”可知没有杜绝严刑酷法,故C选项错误。
3.唐代御史台除了纠察百官、弹劾不法的职能外,还开始确立了对六部尚书的监察,这一变化说明
A. 官员任命方式相对混乱 B.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C. 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D. 监察与行政职权分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对御史台职责的范围作了较大规模的调整,或者说作了巨大的创新。首先,唐代御史台除了纠察百官,弹劾不法的职能外,还开始确立了对六部尚书的监察,这一变化说明唐朝监察制度除了对个人进行监督外,已经逐步开始注意对单位和部门的监督,说明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唐朝御史台的监察职能,没有体现官员的任命方式,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监察制度内容,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无法体现中央集权,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唐朝御史台的监察范围,没有体现监察与行政权的关系,故D选项错误。
4.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上谕户部:“近闻江、浙、闽、广四省海关,于大洋兴贩商船遵照则例征取税课,原未累民。但将沿海地方采捕鱼虾及贸易小船概行征税,小民不便。今应作何征收,惮商民均益,著九卿、詹事、科道会同确议以闻。”由此可知康熙 A. 力主重农抑商 B. 鼓励海外贸易 C. 要求取消海禁 D. 反对滥收赋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近闻江、浙、闽、广四省海关,于大洋兴贩商船遵照则例征取税课,原未累民。但将沿海地方采捕鱼虾及贸易小船概行征税,小民不便”可知,康熙帝进一步申明了海关征税不准“累民”的原则,反映出这时期反对滥收赋税,推行了惠民惠商的海关税收政策,故D选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指注重农业的发展,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有关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康熙帝时期反对滥收赋税,海关征税不准“累民”的原则,没有鼓励海外贸易,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依然坚持海禁政策,没有提出取消海禁,故C选项错误。
5.《万国公法》是1836年美国人出版的国际法权威著作。1864年,总理衙门将《万国公法》刊印并下达各级政府,以便他们可根据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这反映出清政府 A. 外交理念与世界同步 B. 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 C. 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 传统的天下观有所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总理衙门将《万国公法》刊印并下达各级政府,以便他们可根据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可知,这时期清政府要求各部门熟悉美国人出版的《万国公法》以便与世界各国交涉,说明这时期中国一直坚持的传统的天下观有所改变,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中国的外交理念有所改变,但不能说外交理念与世界同步,故A选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材料没有体现中体西用的原则,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国这时期向西方学习其政治制度,故C选项错误。
6.20世纪初,有知识分子指出:“今中国有至大之患二,一曰贫,二曰愚。此二者有其一焉,则是以亡国灭种。……贫可生愚,愚可生贫。……故曰,救中国之贫,宜先开中国之智。”这主要体现了 A. 教育救国思潮 B. 实业救国思潮 C. 民主共和思想 D. 民主科学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此二者有其一焉,则是以亡国灭种”“救中国之贫,宜先开中国之智”可知,这时期有识之士认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而开启民智需要教育救国思想,而教育救国思想有利于开启民智,故A选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是以发展实业来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材料没有体现实业救国的思想,故B选项错误;材料“此二者有其一焉,则是以亡国灭种”体现了开启民智以教育救国的思潮,没有体现民主共和的思想,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教育救国的思潮,没有体现民主科学的思想,故D选项错误。
7.《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经过剧烈转变,革命阵营的阶级分化已经结束,现在是“两个完全独立互相仇视而不可调和的营垒相抗衡”,强调“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才能完成中国民族解放及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之任务”。据此判断,当时的历史背景是
A. 国共合作开始北伐 B.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C. 日本全发动面侵华 D. 重庆谈判即将举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两个完全独立互相仇视而不可调和的营垒相抗衡”“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才能完成中国民族解放及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之任务”可知,材料强调了工农的民权独裁,两个独立而仇视的营垒指的是国共两党,说明这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可知这时期是国共关系破裂,处于对峙时期而不是合作时期,故A选项错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时期是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故C选项错误;重庆谈判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没有破裂,故D选项错误。
8.1982年底到1983年初,《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不能再吃‘大锅饭”.“很有必要明辨是非”、“把零售业服务业经营责任制推广开来”、“‘大锅饭’养懒汉”、“集体企业的生命力在哪里?”、“不端‘铁饭碗’很好”、“把内在活力开发出来”等社论,提出不能再吃“大锅饭”。据此判断,该系列社论
A. 呼吁取消集体企业 B. 存在片面激进倾向 C. 反思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D. 主张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企业开\"大锅饭\",职工中就会出现懒人。国家开\"大锅饭\",企业中就会出现连年亏损、经营不善的\"懒厂\"\"懒店\"。职工吃企业,企业吃国家,归根到底,还是人民吃亏。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是医治\"大锅饭\"这种痼疾的良方,即\"大锅饭\"养懒汉,责任制使懒人变成勤快人。这是改革初期,党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反思,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集体企业的生命力在哪里?”“把内在活力开发出来”体现了改革开放后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企业的反思,但无法体现呼吁取消集体企业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是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的潮流,而不是片面激进倾向,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对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体企业的反思,并没有体现主张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故D选项错误。
9.雅典民主政体的主要机构(如公民大会、议事会和公民法庭)都是依靠演说来运作的,无论是提议、控诉还是申辩,均以当事人现场演说和听众或陪审员的现场判断为其基本程序,当时的政治家甚至认为雅典政体是建立在演说之中的。这反映出当时 A. 雅典政治被演说家左右 B. 演说影响城邦事务决策 C. 演说催生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D. 雅典民主缺乏正常运作程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民主政体的主要机构(如公民大会、议事会和公民法庭)都是依靠演说来运作的”“政治家甚至认为雅典政体是建立在演说之中的”等内容可知,当演说运用于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活动中,演说行为便具有了特定的政治功能与政治属性,材料体现了演说影响城邦事务决策,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生活中演说的影响,并没有体现雅典政治被演说家左右,故A选项过于绝对;材料内容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生
活中演说的影响,但不是演说催生了雅典的民主政治,故C选项说法有误;雅典民主政治体制中的演说属于民主政治的正常运作程序,材料无法体现雅典民主缺乏正常运作程序,故D选项错误。
10.17世纪英国思想家赫尔伯特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后就不再干预,让世界按照自然规律来运行。18世纪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对诺亚方舟、耶稣出身等进行考证,认为整部圣经都是杜撰出来的。两者都 A. 提倡追求现世幸福 B. 宣扬信仰得救 C. 体现理性主义 D. 促进近代科学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上帝创造了世界后就不再干预,让世界按照自然规律来运行”可知,体现了自然神论,是想证明我们人类对上帝的信仰是合乎理性,不需要来自圣经中神的启示。“伏尔泰对诺亚方舟、耶稣出身等进行考证,认为整部圣经都是杜撰出来的”体现了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理性自然神论,故两者都体现了理性主义,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具有一定唯物主义倾向的自然神论者,没有体现提倡追求现世幸福的内容,追求现世幸福具体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提倡,故A选项错误;信仰得救是指教徒依靠虔诚的信仰可得救,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信仰得救的信息,故B信息错误;近代科学产生在16-17世纪,故D选项错误。
11.19世纪30年代,英王威廉四世曾经多次解散内阁和议会,他还三次为大臣制订正式提案。在一次庆典中,他不听从其政治顾问而允许使用自己的名字,以对上议院中一次关键的投票施加影响。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国王依然是国家权力中心 B. 内阁和议会受到国王控制 C. 专制王权曾一度出现复辟 D. 君主立宪制仍在发展之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英王威廉四世曾经多次解散内阁和议会,他还三次为大臣制订正式提案”“他不听从其政治顾问而允许使用自己的名字,以对上议院中一次关键的投票施加影响”可知,这时期英国国王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依然很大,说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还没有完善,依然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故D选项正确;英国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国王已经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材料只是体现了这时期英国国王的影响力,而不能体现国王依然是国家权力中心,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能体现这时期国王的影响力依然很大,但不能说内阁和议会受到国王控制,故B选项错误;英国在光荣革命之后已经不是专制制度,且没有复辟过,材料无法体现专制王权复辟,故C选项错误。
12.20世纪90年代前后,外国公司频繁收购美国公司,比如日本索尼收购了哥伦比亚影业公司,英国戴姆勒一奔驰公司收购了克莱斯勒,英国石油公司收购了阿莫科石油公司。这表明 A.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B. 美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 C. 多极格局已初步形成 D. 跨国公司支配世界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需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材料中的跨国收购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表现,故A选项正确;跨国收购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无法体现美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故B选项错误;多极格局是指多种战略力量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种相对平衡的战略关系。在多极格局中,作为格局构成要素的战略力量,可以是单个的国家,也可以是国家集团。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多极格局,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但不能够说跨国公司支配世界经济,故D选项说法有误。
第Ⅱ卷(必考135分+选考25分,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第36题一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一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必考部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程认为,“乾坤,天地也,万物乌有出天地之外者乎”?宋人认为,人在社会中要守“人伦”,在自然界中要循“物理”。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具有同样的特性,那么人类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规范自然也适用于天地万物。宋代的君主也表示要与匝时布政”,“达天地之和”,使鸟兽虫鱼万物,“宜各安于物性”。宋制规定:“伐毁树木、稼墙者,唯盗论”。宋初,朝廷即设立了虞部,担负山泽苑囿的环境保护。在地方州县,环境保护与利用之事则主要由通判或县尽兼理。
——摘编自张全明《两宋生态环境变迁史》
材料二 唐至五代吴越,太湖地区形成以塘、浦为四界的扦田,同时在沿江沿海和高低分界处,皆设堰闸以控制蓄泄。宋初,农户为自己方便,多有破坏扦堤的现象,原来的大扦逐渐被分割成小扦。北宋前期对围垦湖荡管理较严,政和年间,为增加政府收入,鼓励围垦湖滩低地,筑堤围田进展迅速。宋室南渡以后,北人“云集二浙,百倍常时”。围垦的地点主要向低下的湖荡地区拓展,浙西围垦掀起热潮,“围田相望,皆千百亩”。嘉定年间,湖州境内“修筑堤岸,变草荡为新田者凡十万亩”。朝廷曾多次下诏禁止围田,但难以禁止。政府为安置流民等原因,也时禁时围。这样,许多湖泊缩小或消失,河道变窄,多地农田“涝则水增益不已,旱则无灌溉之利”。
——摘编自张芳《太湖地区古代扦田的发展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生态保护思想及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太湖地区围垦开发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太湖地区围垦开发的启示
【答案】(1)特点:天人合一(或“天人一体”);体现儒家思想的影响(或“体现理学的影响”);注重生态平衡;制定相关法律;设置专门机构。
(2)背景:宋代耕作技术水平提高;宋代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少地、无地,加剧了人们对耕地开拓;北宋政府鼓励围垦(南宋政府“时禁时围”);宋室南渡,北人南迁,太湖地区人口大量增加。
影响:扩大了农田面积,促进了太湖地区农业发展;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破坏了生态环
境,大量湖泊缩小消失;加剧了水旱灾害。
(3)启示:保护生态环境;区域开发应统筹规划;发展经济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妥善解决人地矛盾;政府环境保护政策要严格执行 【解析】
【详解】第(1)小问,根据材料“人与天地万物具有同样的特性,那么人类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规范自然也适用于天地万物”等内容可知体现了天人合一即天人一体的特点;材料中的“人类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规范”指的是儒家思想,说明这时期的生态保护思想和措施体现儒家思想的影响;“达天地之和”,“使鸟兽虫鱼万物”,“宜各安于物性”可知体现了注重生态平衡的特点;“宋初,朝廷即设立了虞部”可知设置了专门的机构等角度结合材料回答。
第(2)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太湖地区围垦开发与当时的耕作技术水平提高有直接的关系,同时宋代推行不抑兼并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少地、无地,加剧了人们对耕地的开拓;“北宋前期对围垦湖荡管理较严”“鼓励围垦湖滩低地,筑堤围田进展迅速”可知北宋政府鼓励围垦等角度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第二问,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太湖地区围垦开发扩大了农田耕地面积,促进了太湖地区农业发展;太湖地区的开垦“安置流民”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但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大量湖泊缩小消失,加剧了水旱灾害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第(3)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湖地区围垦开有利于耕地面积的增加,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启示我们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区域开发应统筹规划,应该有严密的统筹计划;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问题,即发展经济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要妥善解决人地矛盾,政府环境保护政策要严格执行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约翰·巴肯,曾任英国保守党国会议员,还曾担任过南非专员的私人秘书。1910年创作了《普莱斯特·约翰王国》,下面节选的是小说主人公大卫在参加了镇压南非土著起义后的叙述:
我明白了白人责任的含义:他必须冒着各种危险,不惜丧失生命和财富的代价,学会在履行义务中获得满足。这是白人与黑人的区别所在,这是责任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国王的力量所在。只要我们知晓并实践这一点,我们不仅要统治非洲,我们还将统治任何其人民只是碌碌无为、愚蠢过活的黑暗地方。
讷纳·麦兰,非州裔美国人,曾任法国在西非的殖民官员。1921年出版小说《巴托拉》,
小说主人公是位名叫巴托拉的非洲地方领导人,下面是节选的是巴托拉的叙述:
但是,谈论它有什么好处呢?除了白人的皮肤比黑人的皮肤娇贵之外,全是老生常谈。每个人都知道,声称自己是在“征税”的白人强迫所有的成年黑人扛大量的包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些行程历时两天、三天甚至是四天。欧洲人通常感到无法适应的重量,对他们而言,无关紧要,他们又不会被负担压垮。
——摘编自(美)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围绕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说明:学生可从欧洲对亚非拉地区殖民侵略影响、同一历史现象认识与评价的不同、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等角度拟定论题,进行阐述。如“欧洲的侵略给非洲人民带来了苦难”、“近代欧洲的崛起是建立在掠夺奴役亚非拉地区基础之上的”、“对同一历史现象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立场不同影响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评价”、“小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文学作品是现实世界的反映”等等。 示例:论题:立场不同影响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评价
阐述:约翰·巴肯曾任英国国会议员及南非专员秘书,他站在英国立场上通过其小说的主人公来评价本国的殖民侵略,将英国的殖民侵略视作正义的事业,是白人的责任,表现出白人的优越感;把非洲殖民地看作是黑暗的地方,认为其人民碌碌无为、愚蠢过活,显然是对殖民地人民的歧视和侮辱。
讷纳·麦兰作为非州裔美国人,虽然曾任法国在西非的殖民官员,但是他通过小说主人公巴
托拉表示了对欧洲殖民侵略的不满,指责欧洲白人掠夺奴役非洲黑人,批评殖民侵略给非洲人民带来的负担和苦难,嘲笑欧洲白人。这些能够体现出小说作者是站在同情非洲的立场上的。
总之,由于立场的不同,使得约翰·巴肯和呐纳·麦兰在小说中对欧洲殖民侵略出现截然不同的描写,体现出两人对此认识和评价的不同。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内容,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中体现的有效信息,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答题时要注意采取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回答,考生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学生可从欧洲对亚非拉地区殖民侵略的影响、同一历史现象认识与评价的不同、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等角度拟定论题,进行阐述。如“欧洲的侵略给非洲人民带来了苦难”、“近代欧洲的崛起是建立在掠夺奴役亚非拉地区基础之
的上的”、“对同一历史现象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立场不同影响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评价”、“小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文学作品是现实世界的反映”等等,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选考部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最初的思路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1978年起,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1981年起,在企业推广建立经济责任制。1980年起,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全面展开。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1988年,在价格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全国性的抢购风潮。此后三年的治理整顿期间,不仅经济增长陷入低谷,而且改革的取向也陷入迷茫,理论上又作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概括。1990到1992年,邓刁、平几次发表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谈话,特别是南方谈话,得到了公众的热烈响应。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沿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摘编自王玉茄《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1)特点: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经历波折(或“经历曲折”、“历程艰辛”);改革不断深人;从试点到全面展开;趋势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2)意义: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改革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改革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解析】
【详解】第(1)小问,根据材料“1978年起……1981年起……1984年……”等信息可知
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出现了全国性的抢购风潮”“不仅经济增长陷入低谷,而且改革的取向也陷入迷茫”等可知经济体制改革经历波折,改革不断深入;“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至“改革全面展开”可知改革从试点到全面展开;“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知改革趋势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2)小问,根据材料“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知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使人们对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有了深刻的理解,改革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63年11月22日,林登·约翰逊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在任职的5年多时间里,他一方面大举增兵,以遏制越共对南越的“侵略”;一方面又严格控制战争的升级,甚至多次主动提出和谈。他在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防止他国内改革计划的天折。
——摘编自郭庆贺《从越南战争看约翰逊的矛盾政策》
材料二 1964年7月19日,针对美国发动对老挝的直接武装侵略并不断发出把战争扩大到北越的叫嚣,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支持越南人民反对美国侵略,指出“中国人民绝不会坐视美国扩大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的战争”。
——摘编自装坚章《中国外交史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约翰逊时期美国对越政策矛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答案】(1)原因:美国要称霸世界,配合在欧洲地区的冷战,遏制共产主义;更加关注国内问题;中国的警告;朝鲜战争的教训。
(2)影响:越南战争消耗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越战后期美国内外交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推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影响了美苏关系的发展 【解析】
【详解】第(1)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翰逊时期正值处于美苏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出现对越政策的矛盾是因为美国要称霸世界,配合在欧洲地区的冷战,遏制共产主义,同时“他在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防止他国内改革计划的天折”更加关注国内问题;“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支持越南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可知中国的警告及朝鲜战争的教训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2)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长时间的拖延,越南战争消耗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当时的美苏对峙过程中的防守地位及越战后期美国内外交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从而推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直接推动尼克松访华,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越南战争也影响了美苏关系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孙思邈幼年多病,为筹汤药之资而家产罄尽,但研习医药之志不改,阅览各类
【界医学发展做出贡献。 【解析】
医药书籍。“至于切脉、诊候、采药·····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志学之岁,驰百金百询经方”,对少数民族有效的方剂,予以推广,对外来的方剂,使之中国化,为国人所接受并应用。孙思邈曾遍历关中山川,并在贞观年间南下四川考察风土人情、采集药材、炼制丹药、沿途施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撰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被认是我国早期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千金方》按妇产、小儿、五官、传染病等分科叙述,促进了妇产、小儿独立设科。书中按各科每一种疾病逐一叙述对本病的理论认识和各家治疗经验,在许多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上明显超过前人,如夜盲症、糖尿病等。该书不但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还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地。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思邈取得医学成就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思邈医学成就
影响。
【答案】(1)原因:立志研习医药;阅览各类医药书籍;多方学习求教,博采众家之长;遍寻经方;学习少数民族和外来方剂;注重实践。
(2)影响:《千金方》被认是我国早期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促进了妇产、小儿独立设科;提高了当时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水平;推动了中国古代中医学的发展;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
【详解】第(1)小问,根据材料“但研习医药之志不改,阅览各类医药书籍”可知孙思邈
立志研习医药,阅览各类医药书籍;“至于切脉、诊候、采药·····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孙思邈曾遍历关中山川,并在贞观年间南下四川考察风土人情、采集药材、炼制丹药、沿途施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等信息可知多方学习求教,博采众家之长,遍寻经方,千里南下学习少数民族和外来方剂;从他各种行为可知他注重实践等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回答。
第(2)小问,根据材料“他撰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被认是我国早期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可知《千金方》被认是我国早期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促进了妇产、小儿独立设科”可知促进了妇产、小儿独立设科;“书中按各科每一种疾病逐一叙述对本病的理论认识和各家治疗经验,在许多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上明显超过前人”可知提高了当时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水平,推动了中国古代中医学的发展;“该书不但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还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地”可知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医学发展做出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