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近代西方科技在晚清的传播与影响

近代西方科技在晚清的传播与影响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35卷第1期 2015年2月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Vo1.35 No.1 Feb.2015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近代西方科技在晚清的传播与影响 丛溆洋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l10034) 摘要:18世纪英国工业使资本主义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r-,.tk社会,西方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的 进步和经济发展,也鼓涨了西方帝国对外大肆扩张的贪婪欲望。东方“天朝大国”的清王朝国门于是被西方列强打开, 与此同时。学习和研究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也很快成为清王朝一股社会思潮。近代西方科技在晚清的传播范围较广,上 至宫廷皇族,中有朝廷大员,下到觉悟起来的知识分子,均对西方科技有所认识体察或者运用采纳,以及因此产生的政 治警醒;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在助长清统治者奢靡生活作风的同时,也对清统治者思想观念和国家发展生产了以下四 方面的影响:启发了改革意识、更新了人才培养观念、激发了政治改革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发展。 关键词:近代;西方科技;晚清;影响 中圈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63(2015)01—0016—04 晚清是指从1840鸦片战争开始到1912年中华 (一)自然科学的发展 成立这一段时期。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 自然科学是指人对自然的规律性的认识和研 始,紧闭的中国大门被迫打开;与此同时,西方帝国 究。自然科学主要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 的坚船利炮对中国侵略的日益加剧,也提示了一部 神性或认为的方式而改变,它囊括了很多领域的研 分先进的中国人的危机意识,并使他们意识到西方 究。万有引力就是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1687年,牛 科技重要,抑或对这些科技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本文 顿(saac Newton,1642一l727)的力学经典著作《自然 即对这一背景下西方科技进入中国晚清时期的情况 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为力学理论建立了完整的体 进行一定的描述和说明,对其影响进行一定的论述。 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牛顿的光谱 一、近代西方科技思潮的发展及影响 分解,万有引力定律和微积学三大发现,为经典物理 近代西方科技思潮是指从英国资产阶级开 学及某些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引起了世界史上的 始时期,科学技术在中,探讨其的性质、社会功 一次科学;牛顿力学的确立是近代科学开始的 能、发展规律及其相关的方等问题与社会的相 标志。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92) 互关系为内容的社会文化思潮。在十七世纪初,欧洲 与进化论,达尔文主义找到了物种的起源和生物的 中世纪的多元化政治力量的变化,使资本主义政体 发展规律,并证明了所有的物种都有共同的祖先,结 萌芽并迅速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束了生物学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治,为近 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文艺复兴等思 代生物科学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859年 想运动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扫清了精神障 出版了《物种起源》(《依据自然许恩泽,或在生存斗 碍,“人文主义者毕竟为科学的未来的振兴铺平了道 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这具有划时代意义 路,并且在开扩人们的心胸方面起了主要作用。只要 的科学巨著,其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和阐明了进化 心胸开阔了,才有可能建立科学。假使没有他们,具 论的思想。赫胥黎(Thoma Henry Huxley,1825— 有科学头脑的人就很难摆脱神学成见的学术束缚; 1895)是达尔文主义最坚决的支持者,他进一步从解 没有他们,外界的阻碍也许竟无法克服。”11]资产阶级 剖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猿同祖的学术理论,并于1863 民族政治的建立为近代科技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促 年发表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自此,达尔文主 进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技的跨越性的发展。 义逐渐被科学界普遍认识和接受,为自然科学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收稿日期:2014—09—15 (--)科学技术的发展 作者简介:丛溆洋(1975一),女,内蒙古赤峰人,沈阳师范 所谓科学技术,是科学与技术的通称,是一种综 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合密集性非常强的产物。技术通常会先于科学的原 一l6一 丛溆洋/著 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影响,这也是推 动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西方的工业 是从英国的棉纺织业开始的。当时,由于市场的扩 大,商品需求急速增加,从而促使了纺织工业生产设 备的改进。1705年,纽可门制造了第一台能够成功 运作的蒸汽机,但是由于纽可门蒸汽机热量消耗大, 效率低等缺点只能运用于煤矿,而不能被广泛应用。 1769年,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在前人的基 础上,经过十多年的改进研究,成功的改良了蒸汽 机,在改良的基础上又成功的研制出高效的复动式 蒸汽机,并将其运用于纺织工业。瓦特蒸汽机的发明 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成就。蒸汽机促进了机器 广泛的运用和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工业技术出 现了新的飞跃。“蒸汽机突出的是科学思想的有意识 的应用,而科学在工业中所担任的主要任务正 在于此。”闼蒸汽机的改进和运用,使技师和制造家结 合在一起,没有这种结合,科学家和技师结合的产物 仍然不可能大规模地在工业中推广,学对历史的推 动作用和作用就会受到。这就是瓦特和制 造家波尔顿(Mathew Bouhon,1728--1809)的合作。 波尔顿曾在给凯萨琳女皇的信中骄傲的说:“我 出售的是全世界所需要的——动力。”闭工业和 蒸汽机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纺织部门的变革只 是工业的开始,“随着纺纱部门的,必然会 发生整个工业的。” 在这种变化结果的影响下, 到“18oo年英国生产的煤和铁比世界其余部分的总 和还要多。”嘲在英国,煤和铁的大量生产促进了交通 运输方面的,1801年,特雷维锡克(Richard Trevithick,1771—1883)利用耐高压的钢材制成汽 缸,缩小和减轻了蒸汽机的体积和重量,发明了蒸汽 机车(即火车头)。“机车是在摸索中出世的。”[ ̄1807 年由美国人富尔顿(Robert Fuiton 1765—18l5)发明 的第一艘汽船首次航行于哈德逊河,1833年从北美 到英国世行成功。以至于带动了电磁、通讯、电灯、发 报机、电影、电车、电话、汽车等各方面的发展。蒸汽 机的发明不仅给人类整个历史带来了划时代的变 化,而且给科学带来巨大的变化。[71“工业领域一受到 刺激,其后果是无穷无尽的。一个工业部门的进步会 把所有其余的部门也带动起来。”14] 二、近代科技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 近代西方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西方社会 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也鼓涨了西方帝国的对外大肆 扩张的贪婪欲望。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紧闭的中 国大门被帝国列强强迫打开。作为农业经济和官僚 近代西方科技在晚清的传播与影响 政治的清王朝,远非进行大肆扩张、推行国际贸易和 炮舰的英帝国及其他帝国的对手。学习和接受 西方科技成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手段。学习和 研究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很快成为成一股社会思潮。 (一)清王朝的重臣大员 近代对西方科学技术最早认识的先进中国人有 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他们亲历了鸦片战争,领略 了西方帝国船坚炮利的威力,感受到丧权辱国的耻 辱。林则徐曾指出英军“以其船坚炮利而称其强”, “乘风破浪,是其长技。”I9l在经过传教士的介绍和多 种因素的触动下,他们很快认识到西方科技的优越 性,在《瀛寰志略》中徐继畲称赞西方的火器、轮船时 说:“船之行也,轮击水如飞,瞬自不见,一昼夜约千 余里。”魏源曾在《海国图治》中说到:“夷之长技有 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llol林则徐也 曾率先提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口号,魏源明确 主张“师外洋之长技。”、“不旋踵问,西洋之长技,尽 成中国之长技。”、“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 锯、火轮机、火轮舟、自来火、千斤秤之属。凡有益于 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hi等,掀起一股学习近代西 方科技强国的浪潮。 (二)清朝的最高统治者 提起晚清的统治者,我们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 慈禧太后,这个执掌清王朝半个世纪政权的女人。 她,才是晚清时期的真正的决策者。她的决策关乎清 王朝的命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朝中也出现了洋务 派,他们呼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亦以御敌。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朝廷,明确主张引进西方 科技对付强敌,他说:“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 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舰,尤可期永远之 力。”t ̄1863年(同治二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上奏朝 廷建议修筑铁路,但是当时的清非常反对修筑 铁路。无奈,李鸿章为了能够得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 帝的支持,进言先在皇城西苑中修筑一条皇家铁路, 给慈禧和皇帝修一条“游玩专列”,让她先体验一下 现代交通工具的感觉。据当时李鸿章上奏慈禧一奏 折中记载:“直隶按察使前津海关道周馥,候补道潘 骏德与法国新盛公司德威尼订购洋轮坐车六辆,丹 特火机车一辆,并铁轨七里余,业经派委道员潘骏德 同弁员匠役人等押运人都,经海军衙门验收在案。” “查坐车六辆内上等级好车一辆,上等坐车二辆,陈 设华美,制作精工中等坐车二辆,行李车一辆,亦俱 材质光洁,尚有铁路七里有奇,其原订价银仅六千 两。”1886年(光绪十二年),西苑铁路开始动工,从 一】7一 丛溆洋/著 近代西方科技在晚清的传播与影响 中海瀛秀园起点到北海镜清斋(后改名为静心斋)终 学习和翻译西方科技著作,如《代数学》、《微机溯 源》、《金石识别》、《地学浅谈》、《三角数理》、《代数难 点,全长共计1510.4米,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竣 工。据1888年11月11日《申报》报道:“经工匠七百 名日事工作,在进口新车到达之前,修筑完成了以中 南海紫光阁为起点,向北进入今北海公园的路基工 题解法》、《决疑数学》;徐建寅翻译了《汽机尺寸》、 《化学分原》。设立新式学堂和翻译机构,培养科技人 才,派遣留学,为后来中国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知识基 础。 程。”㈣据“帝师”翁同铄的《翁文恭公日记》也记载: “十四年十一月初六日,合肥以六火轮车进呈(五进 上,一送邸),今日呈太后御览。今紫光阁铁路已成, 未知可试否也?”日记记载了慈禧命撤去车头,撤下 的车头就存放在距颐和园不远的军器库内等。西苑 三、近代西方科技对晚清中国的启示借鉴意义 近代西方科技在晚清宫廷的传人,从表象看是 助长了清统治者的奢靡生活作风,但是,同时也对清 统治者思想观念生产了巨大的影响。提起影响,本文 铁路的建成,1887年后,慈禧转驻西苑,以仪銮殿作 寝宫,勤政殿作议政处所,北海镜清斋作临幸别墅。 偕同光绪帝等乘小火车至镜清斋用膳、憩息。给喜欢 奢靡生活的慈禧游园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当时流传 主要谈一谈对晚清宫廷的掌舵者慈禧太后的影响, 可以说,她是晚清宫廷里受西方科技益处最大的人 物,也是清王朝统治的真正决策者,她的思想观念变 化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在很多人得眼里,她 是一个顽固不化的顽固者,而确是如此吗?接下来我 归纳三个方面给予陈述: (一)启发了改革思想 的一首《清官词》描述道:“宫奴左右引黄幡,轨道直 铺瀛秀园,日午御餐传北海,飙轮直过福华门”可惜 好景不长,l90o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 北京时,北海园林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条皇家铁路也 以洋务运动为例,兴办洋务是慈禧太后取得政 权后支持的第一项重大政治举措,也可以说,洋务运 没能幸免。 1872年(同治十一年),德国西门子公司与中国 业务往来的开始,是中国现代化电信事业的开端,并 向中国提供了第一台电报机——指针式电报机。 动的真正的掌舵人是慈禧太后。从l866年l2月至 1867年2月洋务派代表人物恭亲王奕诉连续上书要 求在同文馆内专设天文算学馆,用于学习天文、算数 和培养科技人才,此意见遭到顽固派的反对。但是慈 1880年(光绪六年)八月中旬,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 上奏筹设津沪电报线,在天津成立官办的津沪电报 禧太后不仅批准了恭亲王奕诉的上书,还大大赞赏 总局,委派盛宣怀为总办。1881年(光绪七年)十一 月,津沪线完工前,正式命名为“中国电报总局。” 1888年(光绪十四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将耗资白 银6000两的直流发电机组及电灯材料等发电设备 洋务:“恭亲王守赞枢廷,于金六年,小心谨慎, 夙夜勤劳,克尽匡襄,深资辅翼。著交宗人府从优议 叙。礼部尚书文祥,户部尚书宝钧,都察院左都御史 王元方同心赞画,亲慎和衷,均著交部议叙。两江总 督曾国藩,公忠素著,保障东南湖广总督李鸿章,才 略优长,不辞劳瘁。”【】卅强烈地斥责顽固派:“朝廷设立 同文馆,取用正途学习,原以天文算学为儒者所当 知,不得目为机巧。不过借西法印证中法,并非舍圣 和电灯作为贡品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将其安装 在自己的寝殿仪鸾殿。据翁同和的日记和盛昱的奏 折记载,安装在仪銮殿的电灯,是北京城亮起的第一 盏电灯。同时,清宫廷成立了西苑电灯公所,15千瓦 发电机发电,供清宫廷专用。1890年(光绪十六年), 清又从德国购发电机组,并建立了颐和园电灯 公所。据史料记载,当时,在颐和园安了六十多盏普 通电灯。另据《神机营档》记载:“颐和园、西苑电灯公 所,官、工匠各二十名,户部每年拨白银六万两,用于 电灯公所的维护费用。”据《颐和园电灯公所房间、机 道而入歧途,何致有碍于人心士习耶?著毋庸疑。”n习 天文算学馆是在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下开设的,它 是中国第一个新式学堂,首次把西方近代科学引入 正规教育,随后各地方陆续开设一批新式学堂。 (二)更新了人才培养观念 派遣留学生,19世纪7O年代,慈禧太后同意曾 器数目册》记载:“机器房院共屋68问、东院房l8 间,蒸汽发电机3份。” (三)各地方组织与民众 国藩、李鸿章等人派遣幼童赴美留学计划,虽然由于 顽固派的阻挠,这批学生留学的目的未能达到,但它 开创了我国公派留学的历史。光绪二十七年八月令 “造就人才士系当今急务,迁据江南、湖北、四川等省 选派学生出洋肄业,著各省督抚一律照办。”至于经 从19世纪的60年代到9O年代,在以“科学救 国”的洋务运动取得了大踏步的前进,创办了大批官 办或民办工业,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费“著各直省妥筹发给,准其作正开销”为了能够学 I 8一 丛溆洋/著 近代西方科技在晚清的传播与影响 习到各国先进技术,合理调整留学生的分布格局“闻 信息,使晚清的统治者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确切的 近来游学日本者,尚不乏人。泰西各国,或以道远费 了解,对其思想观念及生活状态产生巨大的影响,促 多,咨送甚少,亟应广开风气,著各省督抚选择明通 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发展。 端正之学生,筹给经费,派往西洋各国,考求专门学 业,务期成就真才以备任使。”U6] 参考文献: (三)激发了政治改革思想 [1]丹皮尔(英).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H].北京:商务 政治改革,清统治者也准备了相仿西方的立宪 出版社,1975:157. 政体,并已为立宪做了准备:“故廓清积弊,明定责 [2]贝尔纳(英).历史上的科学[H].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302. 成,必从官制人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H].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71. 张,并将各项法律,祥慎厘定,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 [5]Stavrianos(美)The World Since[H].PRENTICE HALL INC. 政,整顿武备,并设巡警,使绅民明悉国策,以预备立 1500:216. 宪基础。著媚外臣工,切实振兴,力求成效,俟书年后 [7]仓孝和.自然科学史简编[H].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531. 规模粗具,察看情形,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 [9]筹办夷务始末.道光[H].北京.故宫博物院手抄本.1930(影 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著 印). 各将军督抚晓谕士庶人等,发愤为学,各名忠君爱国 [10]魏源.海国图治[H].长沙:岳麓书社,2004. 之义,合群进化之理,勿以私见害公益,勿以小岔败 [11]魏源。魏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大谋,尊崇秩序,保守和平,以豫储立宪国民之资格, [12]曾国藩.曾文正公奏稿(第12卷)[H].北京:传忠书局, 长厚望焉。”[171虽说清的君主立宪政体与西方的 1876. [13]严介生.颐和园曾建慈禧太后御用“游玩铁路”铁路知识 立宪政体差距甚大,但是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固守不 [0].201 0.3. 前的统治者。无奈清王朝已是满目疮痍,回天乏术 [14]穆宗毅皇帝实录.第7册[H].北京:中华书局。1987:4507. 了。 [15]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二)[H].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综上所述,近代西方科技在晚清宫廷的传人,对 1961:30. ’ 晚清宫廷内的统治者了解世界起到了很大的媒介作 [16]德宗景皇帝实录(七)光绪28.9. 用,无论是电灯、电话还是火轮车、汽车等都是在向 [17]德宗景皇帝实录(八)光绪32.7. 坐在紫禁城里的统治者传达着外国科技发展步伐的 The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Modern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ONG Xu-yang (Marxist Department,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034,China) Abstract: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Britain in the 1 8th century from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an industiral society as a result of the industrila revolution,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West not only promoted 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also blew-up the greed of the western imperialist countires for international expansion.The intrusion of the west powers into China was accompanied by a social trend of study and research of modern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which had a wide range of spread from the royals,the high-ranking officials to the wakened intellectuals,and had great influences upo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reform consciousness,talent training concept,political reform thought and the modernizing process of China. Key words:Modern;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late Qing Dynasty;influences 一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