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开始,出现了王位世袭制,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 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统一。 西周封建 1、分封制
时间:公元前1046年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内容:分封土地、物资、武装和人口 方法:诸侯、卿大夫、士
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拜述职
作用:①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②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③扩大了统治区域。 2、宗法制
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定义: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最大特点:实行嫡长子制度(大宗与小宗) 3、礼乐制度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古代早起政治特点:
①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②具有牢靠的血缘性;③具有显著的专制性;④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二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早期:群雄割据,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群雄割据的原因:①王室衰微,丧失共主资格;②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本质);③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诸侯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主要)。
宗法分封制瓦解的表现:①诸侯争霸(春秋)兼并战争;②小宗取代大宗,改变封号;③三家分晋;④卿取代侯的现象。
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①社会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 ②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最渴望统一。 ③商鞅变法使秦国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 ④亲王本人的雄才大略。
秦中央集权制度:
①建立皇帝制度(核心特征:皇权为上,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该王称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任何人对皇帝的名字要
﹛
避讳。)
②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丞相称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督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③地方推行郡县制
④建立选拔考核官吏制度(方式: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官员自行汇报) ⑤严刑苛法
三公九卿关系评价:
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中央集权特点:①皇权至上,挂架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 ②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
③地方长官由皇帝或中央任免 ④下级无条件服从上级
影响: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④对于权力的高度集中,易产生暴政,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动荡(弊端)
第三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中央行政体制(中枢机构) 选官制度
监察谏议制度
中央行政体制: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 评价:①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②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约束了皇权;枢密院实 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③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渊的 影响。
宋朝设立二府三司(中枢机构) 二府:中书门下行政部门
三司:度支、盐铁、户部三司,三司的长官又称为“计相”
选官制度:
①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②战国时期“军功制”
③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④东汉末年(魏晋)九品中正制
⑤隋朝统一以后(背景:由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实行科举制
科举制的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提高官僚队伍,夸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检查与谏议 评价:①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谏正皇帝过失等方面都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根源在于权利的高度集中。
项目 朝代 官职和部门
监察 秦朝 御史大夫 制度 汉朝 御史府、刺史
明朝 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按察使司(地方)
谏议 隋唐 门下省 制度 宋朝 谏院
第四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秦至清专制集权发展呈现两大趋势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二:相权皇权之争—皇权不断加强
人物:汉景帝
事件:七国之乱;平定了叛乱,诸侯国的军事,政治权利被收归中央
人物:汉武帝
事件: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消弱诸侯国的封地
人物:宋太祖
事件:为避免唐末五代的地方割据问题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收精兵: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削实权:消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设置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独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
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形成了重文轻武,强禁军弱地方兵的局面
﹛
弊端:国防无力且造成积贫积弱的“三冗”后患 古代割据的根源:①安史之乱消弱了中央力量 ②地方节度使权利的膨胀
③经济破坏、社会动荡、人民危害
皇权的不断加强
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措施:废除丞相、权归六部 内阁:
明成祖时期: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清雍正年间:最初目的是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权利变化到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 特点: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评价: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③严重的制约了社会发展
时期 名称 职权 特点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 品职较低,不参与决策 兼协理章奏
明成祖 内阁 开始参与机密 地位逐渐上升 事务的决策 可以“票拟” 处理意见
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