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
七(上)之《幼时记趣》
一、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 ) 藐小( ) 项为之强( )鹤唳( ) ....凹凸( )( ) 壑 ( ) 庞然大物( ) ....二、解释加点的字词或划线的词语: 余忆童稚时( ) 明察秋毫( ( ) ( )藐小( ) ....纹理 ( ) 私拟作( )( ) 项为之强( )( ) ....则或千或百(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庞然大物( ) ....于素帐中( ) 徐喷以烟( )( )使其冲烟飞鸣 ( ) ....作青云白鹤观( )怡然称快 ( )( ) 果然鹤也( ) ......于土墙凹凸处 ( )常蹲其身( ) 以丛草为林( ) .....凸者为邱( ) 神游其中( ) 观之正浓 ( ) ...拔山倒树( ) 盖一癞蛤蟆( ) 尽为所吞 ( ) ...张目对日( ) 方出神 ( ) 鞭数十 ( ) ...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细察其纹理 必先苦其心志 B.以虫蚁为兽 扶苏以数谏故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D.驱之别院 盖追先帝之殊遇 三、翻译下列的句子:
1、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6、作青云白鹤观。 7、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8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9、蹲其身,使与台齐。 四、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
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B.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三种“物外之趣”的内容:
五、思考与探究
1、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童心、童趣?
3、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6、作者是如何使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幼时记趣》《两小儿辩日》两段文字均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但各有侧重。《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表现了儿童的——特征,乙段《幼时记趣》通过描写表现了儿童的——特征。你欣赏这两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6分)
7、本课知识点: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作者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而这些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语言简朴、自然、生动。“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是以儿童的眼光来看确实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答案:四、①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②庞然大物:指高大的东西。也用来形容外表强工团大实际却很脆弱的东西。
五、3、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象,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像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
4、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理由: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
5、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6、探求事理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凝神观察,大胆想象,富有好奇心 示例;欣赏《两小儿辩日》 中儿童的表现,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大胆质疑;欣赏《幼时记趣》 中儿童的表现,因为他能专注地观察事物,且能驰骋想象,这能大大地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