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媒体时代的涉警舆情引导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涉警舆情引导研究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7卷第20期 新闻研究导刊 V0l_7 N0_20 2016年10月 J ureal of News Research Oetober 2016 新媒体时代的涉警舆情引导研究 冯淑珍 (天水党校,甘肃天水741000) 摘要:如今,互联网技术目趋进步,新媒体技术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无时无刻都会受到媒体的 辐射。而的执法行为也通过这些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展现在社会大众面前,由此形成的网络涉警舆情出现了 负面和极化的趋势,舆情的情感非理性、内容敏感性、影响蔓延性等特点给机关树立良好媒介形象提出了严峻的考 验。为了消除互联网时代涉警舆情的负面影响,就要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重塑公信力。笔者在本文中查摆问题, 提出对策,以期对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涉警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20—0189—02 我国从1994年开始接入互联网,近十年的信息技术更是 面,那就是机关也会在媒体的监督下不断规范自身的执 迅猛发展,由此产生的新媒体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法,更好地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Ⅲ2 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媒体越来越隐蔽且密集地 二、新媒体涉警舆情引导工作存在四个突出问题 嵌入我们的生活,工作更是面临着许多困难的挑战。因 (一)对当前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研究不够,对涉警舆 此,如何正面引导涉警舆情是笔者主要探讨的问题。 情引导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一、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对新时期形象的建立提出 关注网络舆情应该成为各级党政领导部门,特别是 了严峻的挑战 门的一个工作常态,必须时刻关注当前的网络环境,知道 (一)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新媒体上负面情绪 民众关心些什么事件和话题,哪些话题对民众有较好的承受能 表述泛滥 力,哪些话题又容易炒成网络上的热点事件,对这些都要 近几年,中国上网人数急剧增长。根据中国互联息 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不清楚,势必会在对外发声的时候触碰到 中心的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 敏感的神经。另外,当一个涉警舆情事件发生后,往往会 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的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底 因为缺乏对这类舆情问题的研究分析而应对失当,手忙脚乱。 提升了2.4个百分点,位居世界第一。在新媒体诞生之前,普通 (二)新媒体时代主体身份的虚拟化使得源头信息监 民众是没有发言权的,网络的出现给广大民众提供了表达意 管遭遇困境 见的平台。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收 一部分,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者,再加上话语主体可以匿名的特点,使得一些持有不良诉求 互联网成为当前信息发布和传输的主要平台,更成为当今重 的人在网上恶意炒作。新媒体信息发布还有随机性和不可控 要的集散地。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转型进一步加 性等特点,这些都给机关的信息监管造成了一定困难。而 剧、社会阶层重新分化,社会矛盾凸显,各种非理性情绪滋生。 在机关内部,由于民警信息意识和保密意识不强,也出现 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和低成本成为各种情绪发泄和言论表达 过有意或无意泄露工作秘密的问题。l3 诸如此类,复杂的信 最自然的选择,故而,网络暴力和负面表达成为当今网络 息来源带来了信息监管的难题,这使涉警舆情的预防和引导 的主要特点。为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对涉警舆晴进行正确地 工作举步维艰。 引导,是当前机关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重视的课题。 (三)对涉警舆情的回应时效性差,错过了引导的最 (二)网民依托新媒体对公权力的天然反抗。使得首 佳时机 当其冲成为矛头的众矢之的 从近两年的涉警舆情来看,负面涉警信息往往在互联网 由于新媒体信息具有信息含量大、传播范围广以及开放性 炒热并急剧发酵后,机关或相关部门才出面澄清,这时执 和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各种声音极容易被扩散和传播。从以前 法机关的公信力已遭重创,负面舆情只会进一步恶化。究其原 的有图有,到今天微视频的流行,人们越来越依赖新媒体 因,是涉警舆情事件发生以后,基层接到的信息基本由上级公 质疑公权力的行使和门的执法行为。…2013年,甘 安机关或部门领导层层审批,工作环节多,叉没有建立好 肃初中生发帖被刑拘的案件,一开始就受到了各方媒体和网民 快速有效的舆情应对机制,致使应对迟缓,进而在引导过 的高度关注,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的误解和互联网上负 程中显得极其被动。 面信息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维和判断,一场关 (四)正面宣传能力欠缺,引导水平有限致使涉警负 于打击网络谣言和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博弈由此展开,张家川 面舆情泛滥 县也因此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直以来,机关都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办案上,而在自 (三)网络监督在实现媒体监督公权力的同时,也给 我宣传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宣传工作也主要通过一些主流 工作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供了外在条件 媒体和官方网站来完成。新媒体使用能力的欠缺,使机 新媒体在给广大网民提供监督权和表达权的同时,也给 关的宣传工作局限在狭窄的传统媒体之内,缺少与新媒体和 权力机关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长期以来,工 网民的互动。与此同时,在机关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员多 作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公权力的代表, 以兼职人员为主,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业务培训,而如今 机关的工作就越会受到广大网民和新媒体的关注,网络 的工作已经处在高度发达的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对党 监督在对工作形成挑战和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有积极的一 和的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形式单一、 作者简介:冯淑珍(1979一),女,甘肃天水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l89 媒介观察 内容深度有限的宣传T作,显然不能引导今天的方向,尤 其在负面涉警网络舆情事件中,我们的引导水平就表现 得非常有限。 三、新媒体时代做好涉警舆情引导工作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网上的涉警舆情,主动做好引导工作 主动了解当前涉警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一些规律和特 点,时刻关注网络舆情的走势和动向,把涉警的引导工作 当成新形势下极其重要的工作来抓。首先,各级门要自 觉接受监督,将监督的一些主要方面和问题认真研 究对照自身的工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确保队伍建设 良性发展。其次,对于个别案例和个别媒体失实甚至歪曲的报 道,各级机关要积极回应,最大限度地挤压造谣惑众、恶 意炒作的空间。1 最后,将来的工作还应制定互联网涉 黼 嚣 需要的信息传递出去。孟建柱也曾经强调,“要积极应用网络 平台,确保一旦发生重大涉警舆情,能够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 地发布权威信息、公布、引导,把握主动权”。 在确 保不涉密的前提下,尽量介绍_[作情况,以便在关键时刻 有效引导舆情走向。 (四)加强正面宣传工作,提升引导能力,树立队 伍良好的形象 在网络舆情高度膨胀的新媒体时代,要善于把握受众心 理,善于从工作和民警队伍中发掘、提炼出“新闻点”和 “闪光点”,用更加巧妙的方式来弘扬机关在打击犯罪、维 护治安、服务群众等方面的成绩,在树立队伍良好媒介形 象的同时不断提升机关执法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郭文丽.文化建设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11:99—101. 警信息监管丁作长期规划,制定和完善对各类负面信息进行 相应处置的1 作预案,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避免出现消 极被动的局面。 (二)加强网络信息的控制和筛选,争驭在源头上减少负 面涉警舆情的产生 对互联网上流传的涉警信息,应从源头上加以控制。首 先,要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杜绝恶意 [2]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1:84—86. [3]马为公.互联网的新时代[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 社,2007:139—140. 的负面涉警信息的传播。其次,加强对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新闻 和社交网站的管理、协调工作,提升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再 次,加强机关的网上监管工作,对泄露工作机密,宣 传暴力、凶杀等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的信息予以及 时删除。 最后,重视机关自身的队伍培训,增强民警的 保密观念和新闻意识,杜绝一些敏感消息从内部传播出去。 (三)快速及时地回应涉警舆情中的问题诉求,积极有效 地引导后续发展方向 [4]黎泽潮,郭丽,等.网络公共关系[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 出版社,2011:66—67. [5]周依苒.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涉警舆情应对及提高引导 能力[J].文学教育,2011(2):63. [6]崔雪娇.互联网涉警舆情长效引导机制建设研究[J].辽 宁警专学报,2012(4):34—37. [7]陈美蓉.涉警危机舆情应对研究[J].杭州研究,2010(3): 30-36.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用任何形式对消息进行封 锁或封闭都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公开透明地将民众 [8]孟建柱.着力强化五个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维护稳定水平[J]. 求是,2009(23):3-6. (上接第127页)企业家、明星等讲述自身成长史的节目,此节 目类型较为轻松,在节目中撒贝宁也表现出了活泼、机智、诙 谐、轻松的主持状态,通过语言的有效带动,使节目引人人胜。 由于主持人独特的主持风格与魅力,使节目更具吸引力,获取 了更高的关注度与知名度,大大提高了收视率。 (二)以语言艺术为载体,打造互动交流平台 美观,掌握一定的审美要素,根据观众的审美需求选择合适的 语言类型,以营造良好的节目效果。 四、结语 新时期,电视媒体行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网络技术 与数字化技术不断出现,为信息传递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条 件,实现了信息的高效传递,实现了电视播音主持与观众间的 友好互动。为了提升整个电视节目的呈现效果,主持人应具 备高度的气氛调节意识,及时掌握互动与沟通的主要元素,让 观众参与到节目之中,拉近节目与观众间的距离,进而达到理 想的传播效果。以访谈类节目为例,主持人会与嘉宾进行对 话,在此过程中会产生潜在的受众群,观众可透过主持人的提 问获取有效的信息,满足受众群对信息的需求。为了提升问 题设置的科学性,主持人应意识到提问价值,掌握行业跨度问 题,掌握问题询问技巧,从中吸取足够的知识。 (三)提升主持素质,增强审美修养 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职业道德表现,直接决定整个节目的 呈现效果与质量。为增强电视节目的艺术魅力与独特风格,主 持人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锻炼与培养自身的语言应用能 力与艺术感悟能力,在开展节目主持时,应具备高度的职业态 度与道德素质,严格尊重主持纪律,具有更强的自觉性,这是 呈现良好节目效果的关键所在。此外,主持人应具备正确的审 10n 作为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语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保证 语言使用的艺术性是对电视播音主持人的基本要求,是提升 整个电视节目呈现效果的关键。如今,随着人们的审美观与生 活态度的转变,对信息与思想的把控能力逐渐增强,对电视播 音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节目的实际特点应用合适 的语言,增强语言的应用价值与艺术魅力,这是主持人需要长 期不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绍祥.浅析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生成[J]. 新闻研究导刊,2015(23):28—29. [2]王硕.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研究[J].科技传播, 2014(12):1+4. [3]李静.访谈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探究[J],现代语文(学 术综合版),2014(11):158—160. [4]郭戈.浅谈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J].新闻传播, 2010(10):94. [5]孙梦洁.电视播音主持所应具备的艺术要素探究[J].西 部广播电视,2015(O1):118. (07):141—142. [6]何健梅.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分析[J].视听,20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