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国主义教育应是贯穿历史课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历史教师可以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鲜明特点,有重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责任感,民族自信心等。使历史课堂成为充满人文主义关怀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舞台。
【关键词】爱国主义 历史课堂 自信心
中国历史其实就是讲述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它主要是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事件本身以及人物呈现出来,让我们了解过去、知道今天、展望明天。这本身就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对学生、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亦是历史教学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中国历史教学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理想、最有力的阵地。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大力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祖国的昨天和今天,就必须加强中国历史教学。
1.使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活、繁衍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她与印度、东非并列为人类祖先最早的故乡。中国又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四千多年前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几千年前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不是被瓦
解、分裂,就是被征服、奴役。它们的文明先后都衰落了、中断了或消失了。唯独中国一枝独秀,中国历史自夏朝建立以来,文明绵延不断地发展,夏商周三代,秦汉魏晋而不衰,直至造就了隋唐大帝国,长久以来常居世界文明前列。
早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形成华夏族即汉族的前身,在秦汉时就已出现,比欧洲大民族的出现要早1800多年。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来历史风雨的冲刷,紧密地凝聚在一起,屹立在世界之东方。这与历史上其他地方时沉时浮、时隐时现的民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
中华民族素来以勤劳智慧而闻名于世,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1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如远古的大禹治服洪水,居外十三年竞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精神,一直为后人称颂、效法。又如万里长城的修建和大运河的开凿,这两项伟大的工程,或以它的雄姿、或以它的富有,向全人类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才能、智慧和协作精神。
2.2 中华民族有着瑰丽灿烂的文化。屈原、李白、杜甫、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巨星,在历史的太空中闪耀着它的光芒。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形像逼真传神,被称为“世界
第八大奇迹”。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皆为世界闻名的石窟艺术宝库群。王羲之、张旭、吴道子、王维等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地上的一丛美丽多姿的鲜花。孔子、老子、孟子、王充、司马迁、李世民、邹容、陈天华、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史学家。从《春秋》始,到《史记》至《清史稿》的二十五史,构成了我国一部连续的编年史,象这样从古至今完整的、统一的编年史,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2.3 中华民族创浩了光彩夺目的科技成就。浩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古代重要的四大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掀起了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它席卷了神州大地,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亚洲,震惊世界。
2.4 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是东方文明的中心。自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东方文明的中心,长期影响着东方诸国,如朝鲜、日本等。中国历代的首都,素为东方文化的中心,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如西汉的长安、东汉的洛阳、隋唐的长安、北宋的开封、元代的大都、明清的北京等。
2.5 足迹五洲的华人,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世界各国的中国人,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远在秦代,我国的方士徐福率童仆千人去日本传播华夏文化。唐朝的高僧鉴真不顾高龄,出生入死东
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明朝以后,大批华人进入东南亚和美洲,对这些地区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对东南亚的开发,功绩甚大。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对于东方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是巨大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怎能不自豪和骄傲呢?又怎能不加倍努力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呢?
2.6 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从秦统一起到新中国建立止,大约二千二百年的历史,统一时间占了约一千五百年,而分裂时间仅占约七百年。即使在暂时分裂时期,一些有识之士为了全国的统一和局部的统一而奋斗毕生。人民群众总是渴望统一,反对分裂。正是由于我国长期的统一,才使得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昌盛而著称于世,才使得我们以大国地位屹立在太平洋的西岸。
秦始皇赢政、汉高祖刘邦、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唐熙帝玄烨等封建君主,皆是顺应历史潮流,适应人民要求,利用人民力量促进民族融合和祖国统一的典范和楷模。王昭君、祖逖、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郑成功、渥巴锡等,都为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因而受到后人的尊敬。而安禄山、史思明、吴三桂、袁世凯之辈却因捣乱、分
裂受到国人的贬斥。
当今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华民族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传统,成功地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台湾的统一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为祖国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2.7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 (1)反对阶级压迫和国内民族压迫。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自大泽乡烈火的点燃到义和团旗帜的倒下,总计大小数百次。其规模之大,次数之多,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多次推翻了封建王朝,由农民领袖做了皇帝,为世之罕见,如刘邦、刘秀、朱元璋、洪秀全等。
(2)探求光明,勇于改革。富于进取精神的中华民族,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探求光明,勇于改革。如商鞅、吴起严厉变法,改革弊政,遭人杀害的故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富国强兵洗雪耻辱的典故,谭嗣同为变法流血刑场的壮举,孙中山百折不挠地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拓荒者,这些不正是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的体现吗?
(3)关心民间疾苦。关心民间疾苦,这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等诗人文豪,虽处境艰难,仍坚持“位卑未敢忘忧国”之胸怀,这种不以个人沉浮为念的忧国忧民的追求,正是古今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高风亮节和爱国行动的精神动力。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军民,为保障人民
能够过上正常生活而为冰灾地区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为了挽救在汶川、玉树、雅安地震中人民的生命而不辞辛劳的人们,为帮助患者战胜病魔——“非典”的白衣天使,更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4)反对外来侵略和奴役。大敌当前,团结对外,反对侵略的传统,早已为历史所体现。古代有戚继光出师抗卫疆土,郑成功率军击寇复台湾,康熙帝二点沙俄雅克萨等壮举。林则徐下令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华民族近百年反侵略斗争史的光辉的一页。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并肩作战等,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所指出:“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使得帝国主义至今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
简言之,数千年的历史有力地证明:中华民族的这种光荣革命传统,即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斗争,才使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历尽劫难而不死,屡遭侵略而不亡。
(5)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关头,酷爱自由、富于斗争精神的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爱国主义理想,进行了长期的、英勇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洪秀全到孙中山。无数先进的中国人,在黑暗中探索,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有的试图建立革命的农民王朝,有的期望封建王朝进行改革,有的主张学习西
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还有的倡导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等,所有这些方案和试验都行不通,都失败了。
俄国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有了光明,人民有了希望。
中国共产党是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把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引上中国社会的历史必由之路——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行了改革开放,使十三亿人民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学习到这里,我们的学生怎么不由衷地热爱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主义呢?
综上所述可见,如果在中国历史的教学中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就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以中国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发奋学习,勇于探索的动力。我们上历史课的教师一定要利用历史学科的优势,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