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坑监测方案

基坑监测方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深基坑监测方案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拟建花样年华基坑位于四路燕马巷与京汉大道交汇处,主体建筑为1栋20层的住宅楼,地下一层,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基坑开挖面积约为2500m,以自然地面起算,基坑设计深度分别为5.5-6.5m不等,局部电梯井最大深度为7.4m。 1.2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1.2.1场地周边环境

本场地位于四路与燕马巷交叉口,周边环境较为严峻,具体环境如下: 1.道路与围墙:

基坑东侧搅拌桩内边距围墙约6m,围墙已占用人行横道,围墙外侧为前进四路;

基坑南侧搅拌桩内边距燕马巷仅2m;

基坑西侧搅拌桩内边距围墙边约5m,围墙外侧为小路; 基坑北侧距围墙边0~5m不等. 2.市政管网

燕马巷路中有上下水管网;

前进四路侧围墙内距围墙约1m,分布有φ100上下水管一根,埋深约1m,路边有上下水、电力等管网分布;

西侧围墙外有下水管道分布,在中部围墙分布有一化粪池,化粪

1

2

池最近处紧贴围墙。 3.建筑物

基坑西侧距坑边12m有混5层房屋一栋,围墙外侧2m处有一公共厕所;

基坑西北角有一栋混7层的住宅楼距坑边仅4~6m(该楼采用桩基)该住宅楼与围墙有砖混结构一层民居。距坑边12m为一栋15层住宅楼;

燕马巷南侧为混8层住宅楼,该楼采用桩基础。 周边环境详见监测点布点图。 1.2.2水文地质情况

场地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和孔隙承压水两种类型。

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杂填土中,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渗透补给,稳定水位埋深为1.7~2.2m;下层为赋存于(4)粉土夹粉砂层以下砂土层中的承压水,与长江水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其水位受长江水位变化的影响,水量丰富。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该地段承压水水头年变化幅度约为3m-5m。基坑降水设计时考虑到基坑降水时间可能需经过丰水期,场地承压水水位按19.00m考虑。 1.2.3基坑支护方案概况:

本基坑工程围护总体方案是:深层搅拌桩加固(辅助插筋或微型钢管桩)的复合喷锚支护的复合支护体系。

2

第二章 监测方案编写依据

2.1设计要求

①根据现场监测数据与设计值(或预测值)进行比较,如超过某个限值就采取工程措施,防止支护结构破坏和环境事故的发生。

②用监测数据指导现场施工,进行信息化施工,使施工组织设计得以优化。 2.2监测方案编写依据

本监测方案主要用到以下几种规范和文件:

1、湖北省地方标准《深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B42/59-1998)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 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BJ/T 8-97) 6、《基坑支护设计书》

第三章 监测内容

3.1监测目的

在基坑开挖及基础、地下室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基坑边坡土体在其自重载荷、大型机械碾压、材料堆积的作用下,产生的位移和沉降变形将会影响基坑边坡的稳定。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上层滞水的流失和基坑降水会引起局部沉降,很可能危及到基坑邻近建筑物和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的安全。

3

通过对基坑及其周边建筑物的变形监测来反馈信息,可以及时地发现危及建筑物、构筑物和基坑支护安全的隐患,并能够指导施工程序,充分体现科学的“信息化施工”。1.据现场情况监测数据与设计值进行比较,如超过某个限值就采取工程措施,防止支护结构的破坏和环境事故的发生。2.用监测数据知道现场施工,进行信息化施工,是施工组织设计得以优化。

所以基坑边坡和基坑周边的环境是监测的主要对象。本基坑位于汉口繁华的商业区,基坑周边的环境复杂,而且距基坑较近,对基坑开挖极其敏感,所以基坑环境监测尤为重要。

要保证该基坑顺利开挖,除良好的设计及施工质量外,还需组织严密的环境监测做保证。只有监测好,才能以正确的监测数据指导基坑开挖。 3.2监测项目

1.基坑坡顶位移及沉降 2.边坡的测斜 3.周边道路沉降

4.周边建(构)筑物的沉降

4

第四章 监测点的布设

综前所述,根据监测项目,监测对象主要是支护结构、道路和相邻建筑物,监测点主要布设在支护体上、道路和相邻建筑物上,并能够充分控制监测对象的变形状态;监测点的数目依据支护结构和相邻建筑物的变形特征确定。

4.1支护结构位移和沉降监测:

由于基坑的开挖,支护系统的位移和沉降将是周围地层、管线、道路及建筑物位移的直接反应,掌握其位移变化量与基坑开挖深度的关系尤为重要。基坑边坡水平位移点布设在基坑硬化面上,采用预埋φ18钢筋桩的方法在基坑边外侧0.2~0.5m处布设,基坑支护桩的位移监测布设在基坑支护桩的顶面,采用在支护桩顶部钻孔埋设监测标志的方法布设,同时可以作为沉降监测点使用。详见布点示意图。

4.2周边建筑物及主要道路沉降监测:

周边建筑物的沉降监测点布设在周边建筑物的四周,监测点埋设在建筑物的竖向结构上,其数量视建筑物的面积和其离基坑的距离而定。每栋建筑物布设4~8个沉降监测点。主要道路沉降监测点布设在道路靠近基坑的边上,监测点选在道路的两侧不影响交通又便于保存的位置,监测点的间距约40米。为更多获得道路沉降量的信息,将道路监测点与道路两侧的管线沉降监测点错开布设。地下管线采用抽样直接监测法。详见布点示意图。 4.3基坑四周深层土体位移监测;

布设测斜孔以监测基坑边坡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测斜孔的布设

5

采用埋设测斜导管的方式,测斜孔的施工主要包括测量定位、成孔、测斜管安装及回填砂料等工序。测斜孔深度12m。 4.4裂缝监测

在基坑开挖前进行裂缝调查,做好监测标示。基坑施工过程中随时对裂缝进行调查,发现裂缝即做好记录,并做好监测标示进行监测。点号式样为L1、L2...。

由于施工干扰,监测点难免遭到破坏和隐蔽,解决方法是:经常巡视,发现监测点被破坏和隐蔽后,及时在原处重新布设,原处不能布设时,须换位置布设,并及时测定初次监测值,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其点号须采用原先的点号,其监测值经换算后中采用原先点的监测值,并在监测报告中加以说明。

6

第五章 监测方法、精度及选用仪器

5.1支护边坡水平位移监测:

水平位移监测采用视准线法和坐标法进行监测,其监测精度为±1mm。仪器选用2”级经纬仪和SET-2C全站仪。 5.2基坑支护结构沉降监测:

沉降监测采用水准高程测量方法进行,仪器采用瑞士产NA2+GSM精密水准仪配NA2铟钢水准尺,测量精度按三级水准要求。 5.3相邻建筑物及主要道路的沉降监测:

沉降监测采用水准高程测量方法进行,仪器采用瑞士产NA2+GSM精密水准仪配NA2铟钢水准尺,测量精度按三级水准要求。 5.4基坑四周深层土体位移监测;

土体深层位移监测采用CX-03型测斜仪,监测精度0.05mm,测斜管应在测试前5天装设完毕,在3~5天内重复测量不少于3次,判明处于稳定状态后,进行测试工作。监测方法,使测斜仪处于工作状态,将测头导轮插入测斜管导槽内,缓慢放置管底,然后由管底自下而上沿导槽每隔0.5m读数一次,并按记录键。测读完毕后,将探以上述方法在测一次,测点深度同第一头旋转180插入同一导槽内,

次。测读完毕后,将探头旋转90,按相同程序,测量同一测斜孔另一对导槽的读数。监测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测斜仪数据处理软件计算成果。 5.5裂缝监测:

在基坑开挖前做好裂缝调查,并做好记录和监测标识。基坑开挖

7

0

0

后,除了对已有的裂缝进行监测外,还要重点检查有可能出现裂缝的部位,及时发现新的裂缝,并做好记录和监测标识跟踪监测。 监测精度为1mm。 5.6基点联测:

采用水准闭合环测量方法,测量等级按二级水准要求,仪器采用瑞士产NA2+GSM精密水准仪配NA2铟钢水准尺。位移基点联测采用全站仪,按一级导线进行监测。

第六章 监测频率和监测次数

6.1监测频率

监测时间根据施工进度,在基坑开挖前一周内将建筑物和道路的沉降监测点布设完毕并进行初始数据的监测,并进行裂缝调查和记录。

基坑开挖前,作好周边环境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并取得沉降监测项目的基础数据。

基坑开挖后,在基坑支护体形成或者暴露出来后,进行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并进行位移初始数据的监测。监测频率的确定采取定时与跟踪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基点联测每月进行一次。根据基坑开挖进度,基坑开挖期间,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沉降监测每挖一层土监测一次,或者每2天监测一次。基坑周边相邻建筑物和道路的沉降监测点开始挖土后每3天监测一次,测斜监测正常情况下每3天监测一次。遇到基坑边坡变形达到预警值80%后应加密监测次数,按每天1次进行

8

监测,当基坑边坡变形达到预警值后应24小时视情况进行重点部位的监测。

基坑开挖支护完成后30天内每7天监测一次;30天后每15天监测一次,遇到较大降雨时以及监测值达到预警值时监测加密。当基坑回填完毕至±0.00时,整个基坑监测工程遂告结束。 6.2监测次数

预计整个基坑监测次数共计18次。

第七章 控制标准与险情预报

7.1控制标准

根据基坑支护设计书和有关规范,本方案规定基坑监测预警值如下:

1.基坑边坡水平位移速率达到5.0mm /d,沉降变形速率达到3mm/d。或者边坡水平位移累计达到40mm,边坡累计沉降达到50mm。 2.支护结构顶水平位移量达到设计预计值(参照基坑支护设计书)。 3.应力监测值超过该段设计允许应力值。 7.2应急措施

当监测数据达到控制标准80%或有事故危险征兆时进行每日一次或者24小时连续监测,并于当天提交监测成果。 7.3信息反馈与监测成果

资料于监测当天计算完毕,计算结果达到预警值的80%时,当

9

场及时通报监理、甲方,正常情况下,经过检查、整理后,下次监测时一并提交。提交资料包括下列内容: 1.水平位移量计算成果表; 2.沉降量计算成果表; 3.测斜成果表; 5.裂缝监测成果表; 6.监测情况说明;

监测工作全部完成后,编写基坑监测技术总结报告。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