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产业转型升级对福建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

产业转型升级对福建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2015年第2期《发晨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对福建职业技术教育 人才培养的影响 ●刘松林 [内容提要]与江苏、浙江、广东省经济强省相比,福建省第二产业落后,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并且工业 产品的档次优秀率不高,高新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要求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并适当超前经济的发 展,及时为经济发展提供数量足够、质量一流、结构合理的一线高素质劳动者。 [关键词]产业转型产业升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X)3—06"70( ̄15)02—0077—5 一、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状况 一五”时期,第二产进一步发展,在GDP中的比重有所提 (一)十年来福建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通过改革开 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稍有提高。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表明 工业及建筑业在福建地方生产总值中占有重要地位。2010 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 导产业实现增加值2204 ̄32亿元,增长26.3%,占全部工业 放20多年的发展,到2001年,福建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 化,进入2l世纪后,经济结构延续之前的发展趋势,经济结 构进一步调整。 表1所示,“十五”时期,福建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二 产业持续上升,第三产业在38.9%至40%之间波动。“十 增加值的35.31%,较上年相比,增幅高出全部工业增加值 的7.9%,在我省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表1 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四省近十年三次产业结构表 福建省 200l 20晒 201O 20ol 广东省 2010 2lD0l 浙江省 200c5 2010 2I。o1 江苏省 20l0 ——j 15.3 lZ 6 9.5 9.5 6 3 5.0 1n 3 6.7 5.0 l1.4 7.6 6.2 二产 44.7 47.5 51.3 5o.3 49.5 5Q4 51.3 53.4 51.9 51.7 56 6 53.3 三产 GDP 40.0 38.9 39.2 40.2 44.1 镪 辑6 38.4 39.9 43.1 36 9 35.8 0.6 414357.1/39617 4 娟2. Z7227.0/51800 40903.3/52448 数据来源:各省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GDP是201O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与人均值(元)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有效发展研究”(BJA1 10090)中期成果之一。 社会发展 表2福建省轻重工业结构发展状况表 拄 轻工业(%) 重工业(%) 芷 轻工业(%) 重工业(%) 2001 54 46 2005 45.04 54.96 2003 47 53 2009 45.95 54.05 资料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资料,经整理。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表2是福建轻重工业的发展情 况。1978年,轻重工业结构为58.9:41.1,轻工业在工业总 产值占主导地位,直到2OO3年,福建重工业产值首度超过 轻工业,“轻高重低”的经济结构得以改变,标志着福建工 业经济已从轻工业拉动为主导转变为以重工业拉动为主 导,进入向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十五”时期增长 比较快,但增长幅度不如第二产业快,部分产业“十一五” 有所下降。根据福建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十一五”期 间,除客运周转量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货运周 转量、旅游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为19587.64亿元,增长最快,达到17.1%。 从表3可以看出,“十一五”时期,尽管第三产业增长 势头良好,但与“十五”时期相比,其增长比例低于第二产 业,表明“十一五”时期,福建省第三产业的增长比例低于 第二产业的增长,且货运与客运周转量、旅游收入呈现负 增长。但第二产业中,建筑业的增加值高于工业增加值。 表3福建省十一五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增长对比表 主要行业 “十一五” 比“十五” 产业 年均增长(%) 增长(%) 工业增加值 l&2 2 3 二 产 建筑业增加值 1 8.3 8.3 零售业总额 17.1 5.5 进出口总额 14.9 无数据 货运周转量 13.6 —4.4 三产 客运周转量 6 3 —1.1 旅游人数 14.9 1.3 旅游收入 14.3 —3. 资料来源:福建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及福建省旅游局网站,经整理。 表4福建省十年来R&D增长情况表 拄 R&D(万元) 增长% 占生产总值 20o1 23.41 10.5 无统计数据 52 3 14.0 0.8 20o6 65 2Q 9 n 87 2O1O 165 21.9 1.2 数据来源:福建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 (二)十年来福建产业技术进步发展 自主创新投入增长迅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福建 省加快了产业技术进步,特别在2OO4年之后,研究与发展 投入明显增加,表4显示,“十一五”期间,R&D经费以20% 以上比例增长,2010年一年的R&D总量相当于“十五”期 间五年经费总和。这表明福建产业技术进步加快,产业升 级加快。在全部R&D的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比重最大, 且保持了平稳的增长比例。2OOO年,企业投入研究与发展 的经费占全部R&D经费70.79%,2005、2OO8年分别是 87.47%与87.53%。企业是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的主力 军,因为企业意识到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才能实现产业的 升级,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技术交易量平稳增长,“十一五”增长迅速。表5显 示,“十五”期间,技术交易金额在12.9亿至17.2亿之间徘 徊,而“十一五”期间,技术交易金额直线上升,从14.4l亿 元增长2010年的38.12亿元,五年增长1.6倍,表明福建企 业淘汰落后产能、改进技术、追求先进技术历经着觉醒、奋 起直追。最近两年技术进步在加速发展。 表5十年来,福建省技术交易情况 拄 技术合同 金额(亿) 增长% 加0l 4589 13.69 2o.7 20晒 651O 17.2 2l_7 2006 5673 14.41 2Ol0 5137 38.12 45.3 资料来源:福建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 表6十年来福建省专业申请、授权数量表 正 申请专利 增长% 授权专利 增长% 2001 4cr71 18 3296 9.8 2005 9460 2丘2 5147 8.2 2006 1Q 1 9.4 6412 6 20l0 2199l4 25.3 18063 6n l 资料来源:福建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经整理 自主创新成果斐然。与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相 适应,福建省专利申请、授权数在历经“十五”的平稳增长 之后,“十一五”除2O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增长迅速, 特别是“十一五”末,专利授权量“放量”增长。2010年与 2001年相比,增长了4.5倍,比“十五”末的2(105年,增长了 2.5倍。福建的研究与发展驶上了快车道,产业的技术进 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自主创新的投人、技术交易量增 长及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发展轨迹判断,福建经济开始逐 渐向依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式转变,尽管道路 还很遥远,但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 变有了实质性的起步。 (三)十年来福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变化。根据福建 省发改委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从 2O05年的1438.81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630.71亿元,年 均增长1 2.83%。高新技术增加值从2005年的370.88亿 元,增长到2010年的591.97亿元,年均增长6I 55%。尽管 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在增长,但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地区 GDP的产值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占GDP的5.65%,下降 到2010年占GDP的4.29%,表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有 一定差距,目前,高技术产业并未成为我省经济的主体,还 是以传统工业为主导。 二、福建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特点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产业技术从低级向高级交织发 展、互相促进、高技术与低技术共存缓慢前进的过程。福 建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以福建省现有产业结构现状 为基础。 (一)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增长较快,第三产 业增长呈波动状态。如表1所示,十年来,福建省产业结构 调整呈一产降低,二产发展较快,三产徘徊不前的态势。 第一产业增加值持续降低,但要通过推动农业工业化、信 息化和农产品流通建设向着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精细 化、品质化方向发展,推动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发展。第二 产业发展迅速,成为福建经济增长的主力,但第二产业中 工业增长比例大大低于建筑业,这种局面不可能持久,福 建工业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第三产业发展力道不足,需 要在业态创新、产业规模、产业链、产品竞争力、经营方式、 服务质量等方面加强创新。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省 份相比,福建省的产业结构调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001 年,浙江、江苏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已经接近福建省2010 年水平。2010年,福建省城镇化率为52.6%,重化工业发 展不充分。一般认为城镇化率达到60%,重化工业发达, 经济发展才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这表明福建第一产业比例 依然过高,第二产业发展不够充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 业结构调整的空间仍然很大,未来五至十年,福建仍然需 2015年第2期《发展研究》 要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二)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但产品技术含量整体偏低, 产业竞争力不强。一是福建省实施了品牌战略,旨在提高 产品质量和产品创新能力。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商标局公布的数据,福建省全国驰名商标共有194件,在全 国排第5位。福建省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00项,占国家公 布的1905件中国名牌产品的5.25%。二是淘汰落后产能、 产业升级取得进步。2011年,福建省完成104项淘汰落后 产能的目标,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技术进步加 快,普遍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进行技术改造。以纺 织行业为例,近年来,福建省纺织行业普遍引进了清梳联 合机、高效并粗、新型细纱、自动络筒等新型先进设备,生产 技术有了比较大的提高。三是产品质量持续提高,据福建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2年4月发布的《工业产品质量监督 抽查情况》,省质监局针对产品质量安全和使用性能两类 指标,抽查了福建省1241家企业的64种工业产品1337批 次产品,合格率为89.68%。2O04、2O06、2008、0210年福建省 质监局抽检的产品合格率分别为81.26%、 67%、 4l、 96.90%,同时段抽检的优等品产值率分别为35.1%、 54.60%、68.48%、69.12%,表明福建省产品质量在向好趋 势发展,产品质逐渐提高。 但福建产业升级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产品科技 含量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偏弱。企业能 耗仍然偏高,并且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看,30.9%的企业认 为耗能降低较大,46.4%的企业认为耗能只降了“一些”,另 有18%的企业认为能耗没有降低。福建轻工业以纺织和 鞋业当家,轻工业属于传统产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例 如针织、制鞋的科技含量相对低于重化工业、信息产业。 第二产业普遍存在工业产品价值链的两端在国外、境外, 本土企业从事代工或组装的现象。例如福建轻纺产业大 量企业从事贴牌生产,产品的研发与销售在国外、境外。 中高端产品少,低端产品多,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低,附加值 低。例如船舶制造业,相当部分企业只能生产低端的散货 船,制造工艺简单粗糙,技术含量低。成套生产设备、生产 技术主要依靠引进,生产工艺和加工技术有待进一步提 高。产品质量要求还比较低,质量标准以合格为基准,优 等品率还不高,更为严重的是还有一定比例的不合格产品 流人市场。据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2年4月发布的 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报告称对64种工业产品的1241家 社会发展 企业1337批次产品抽查发现,产品合格率为89.68%,即仍 然存在9.32%的不合格产品,不合格产品偏高。一方面表 明福建省产品质量还不够稳定,另一方面也表明产品质量 有待进一步提高,这离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还有 很大差距。第三产业的集中度、规模度、技术水平、服务水 平还有差距,产业竞争力不强。 (三)纵向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横向比,高新技 术发展倒退。高新技术产业是生产高新产品的企业的集 合,包括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装备业、高技术服务业。高 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高成长、 高风险、高回报等特征。“十一五”期间,福建省高新技术 产业虽然保持了12.83%的发展,但高新技术增加值在 GDP中的比例却逐年下降。导致福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缓慢的原因有多方面。从技术角度看,主要是高新产业领 域跨度狭窄,人才缺乏,研发能力薄弱。尽管福建的产业 经济涉猎了先进制造、现代交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 源、海洋与核技术等产业,但这些产业的规模都很小,有的 只是个数的微小企业,最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福建 省研发能力偏弱,电子产业以民营和外资企业为主,研发 与市场两头在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OO9年,福建省 R&D人员为85745人,在全国排第l4位,其中博士36O8 人,在全国排第15位。表面看技术人才在全国所处的位次 不错,但若与发达的省份相比,差距立刻呈现。福建省 R&D总人数是广东的22.36%,浙江的35.88%,江苏的 23.21%,山东的36.78%。根据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 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2OO9年福建全省 R&D经费与GDP之比为1.11,在全国(不含台湾)排18 位,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分别是1.65、1.73、2.04、1.53。福 建省三种专利授权数在全国(含台湾)排第九位,但发明专 利授权量在全国排第16位。2OO9福建省发明专利授权总 量分别是广东的8.94%,浙江的19.1%,江苏的1 6.98%, 山东的29.81%。发明专利是原始创新的重要指标,表明 福建在技术创新的关键陛指标上存在较大差距。 (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导致产业内部或产业集群内 部呈现技术多端化。福建产业转型升级是在第二产业基 础薄弱、产业发展不充分条件下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催生 了以传统产业占主导的粗放型轻工业。尽管2003年轻重 工业比例发生了变化,但之后几年重工业发展缓慢,产业 规模较小、产业结构尚不完善。福建的信息产业发展得改 80 革开放之先机,但近期的发展仍然延续着以加工组装为 主、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发展趋势。这就导致福建的产业形 成了低端产业、中端产业与高端产业并存的局面。受资 金、规模、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在产品更新、技术升 级时产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技术进 步并非同时发生,在同一企业内部也存在技术进步不同步 现象,而是依产业、行业及企业的情况不同有所差别,使得 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服务技术多端化。福建产业转型升 级将历经一个比较长的时期,生产技术、操作方式多样化 将长期并存。 (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使产业链或产业集群的扩 大与新产业的出现。福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主导产业 的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产业链发展壮大。例如福建省汽车 工业,已形成了一批骨干整车生产企业,在汽车产业中形 成了整车、发动机、零配件等产业链,汽车产业群逐步壮大, 形成了小汽车、旅行车、商务车、装载车、重型卡车等汽车产 业群。汽车产业链将进一步伸延到汽车电子、汽车板材等 产业。随着福建重化工业的发展,石化产业内涵提升体量 增大,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石油化工、合成材料、有机 化工、精细化工、化学建材等行业快速发展,最终将形成8 大石化产业链。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批新产业将出 现,一批战略新兴产业将得到大力发展。冶金、材料产业、 新一代互联网产业、导航产业、精密机械产业不断涌现壮 大发展。 三、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 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在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 的人力要求,有效地促使劳动者进入职业工作岗位,实现 人的发展需要。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包括全日制学生、全 日制学员和非全日制学生和学员,包括“穷人、被遗忘的人 和未曾想到过的人”。 (一)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职业教育学历体系结构与之 相适应。在福建特定背景下的产业转型升级使得低端、中 端及高端产业同时并存,产业升级的非线性特征导致行业 及企业间技术、技能含量与等级的差别产生。随着福建从 制造大省逐渐向制造强省转变,建设创新型省份步伐加 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职业岗位需要更多的具有扎实专 业知识、强烈创新欲望、较强实务操作能力的高级技术技 能型产业工人。福建省要改变产业科技含量比较低、研发 力量弱、产品竞争力不强的现状,需要大批能解决生产过 程中实际问题,创新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研发新产品的技 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高新技术及战略新兴产业的 发展将产生大量新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产业 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体系与之相适应,建构起中 职、专科高职、本科高职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产业转型升 级所需要的中职生、专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初级、中级 及高级人才。目前,福建应着重完善专科高职后的应用型 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对新建本科改革、选择少数办学质量 较高的高职院校举办四年制的高职专业,培养“下得去、用 得上、留得住”的企业一线实用人才,通过与具有硕士、博 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高校的衔接,培养更高层次的创新型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之 相适应。职业教育具有实践性、经济性的特点,在所有的 教育形态中,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职业教育 通过职业岗位与经济发生联系,职业岗位是经济结构调 整、产业升级状况的晴雨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引发新的 职业岗位,使原有职业岗位工作内涵、工作方式发生深刻 变化,工作难度大大增加。职业岗位与职业教育专业关系 密切,职业教育的专业必须适应经济社会职业岗位的变 化。职业岗位的消亡、产生及原有职业岗位内涵的嬗变必 然引起职业教育专业的及时变化。福建要重点发展石化、 冶金、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 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高新产业等相关专业,真 正为福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 (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职业教育人才的知识、技 能与.之相适应 产业升级的实质是技术的进步,而技术进步必定影响 劳动力技能。技术升级不仅使职业岗位产生与消亡,同时 也使职业岗位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方式、 工作难度发生变化,核心是职业岗位的技术发生了变化, 这迫使从业者的知识、技术、技能随之变化。例如,我国新 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信息技术在工业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信息技术与不 同行业的技术结合产生了具有行业特点的智慧性生产设 备、流水生产线、生产技术、生产工艺。产业结构的调整使 一些原来非主导产业成为福建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的 转型不仅需要培养更多新劳动力,而且也使原有劳动力的 知识、技术、技能结构与水平无法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2015年第2期《发展研究》 职业教育不仅在培养新劳动力时应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 发展调整课程,而且还必须对企业现有劳动力进行在岗培 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提高他们适应产业发展的 能力。 (四)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优良职业精神的新一 代工人。“所谓职业精神,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 能动地表现自己,反映职业性质和特征的思想、观念和价 值取向。”职业精神要求产业工人、服务业从业者敬业、乐 业、精业,具有规范意识、质量意识、用户意识,精益求精、追 求最好。福建是改革开放前沿,福建又是著名的侨乡,出 国求学的学生多,富裕起来的后一代职业教育学历毕业后 愿意从事一线操作性职业的呈下降趋势,因此,培养职业 教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对于建设制造业大省具有深远的战 略意义。其次,培养学生较强的优秀操作能力基础并具有 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不仅毕业就能上岗而且在今后的职 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第三,培养职业教育学生的创新能 力,使低端、中端、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都具有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有发明革新、技术改进、创 新性策划、创意的能力。第四,培养的专科以上毕业生具 有在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基础上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是 一种类型而不是低等教育,其专科以上高职教育学生应具 备大学生共同的基本素质。 资料来源: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省2(101、2OO5、20O6、2010年度《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03、2OO5、2olo( ̄建省统计年鉴》, 《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http://www. qi.gov.cn/585/1736/1738/1752/ 120411lO188Bmk.htm,2012、04、27 [2]转引自厉以宁.《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华夏出版社, 19 ̄o8,249. [3]Aeemoglu,D.Technical Change,Inequality,and I ̄ol" Market[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OO2,40:7—72. [4]katz L.F.MurphyKM.Changesin relativewages.1963— 1987: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 ics,1992,107:35-78 [5]邱吉.培育职业精神的哲学思考[J].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学报,2012(2). [作者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何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