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阶段小古文的课程设计与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
(一)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1.学习要有氛围
古诗词的学习不是一日之功。在校园生活中,可以充分利用早读、午间和下午的时间为孩子们营造古诗词学习的氛围,让古诗词的学习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去。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课堂上相互研讨固然严重,课余时间也要提倡彼此为师,互相学习,形成优良的学习氛围。
2.方法要有吟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了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
3.习得要有宽度
巧用宽度,提升实效。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这里所指的量不仅是时间上的,更是指古文素养的形成要浸润于例外题材和例外角度的作品赏析。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1.课程建设的需要
通过对小古文班本诵读微课程开发,班级制定了小古文班本课程的目标,明确了课程开发的方法和课程实践的途径以及过程。小古文班本诵读微课程的开发,推动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的研究由“怎么教”转变为“教什么”。因此,它不仅丰盛了班级课程体系,形成了班级特色,扩大了学生
1 / 4
课程选择的余地,还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意识。
2.教师教学的需要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严重的作用。本课题通过对小古文教学现状的分析,提炼出小古文的教学理念,总结出小古文课程的教学方法。试图通过收集一些小古文的优异课例,给一线教师带来新的教学理念以指导小古文教学实践,丰盛小古文教学方法。
3.学生学习的需要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想学生在小古文学习方面有所提升,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外的补充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古文,让学生掌握小古文学习的能力。通过小古文教学实践的研究,探究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内容
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编排上。小古文虽为文言文形式,具有文言文的韵味,但是它浅显易懂,“大凡是小家小作,或大家小作,或名家小作;小古文是小故事,不是很深刻;小古文有情趣,很好玩;小古文半文半白,易读懂。”这种短短的、浅浅的文章,学生既喜欢读也乐意读。甚至,老师可以把小古文作为给孩子们的一种奖励,在表现优异或者完成作业后,以一种嘉奖的形式给学生上小古文课。
(二)研究途径 1.朗读课程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效率高但大凡情况下时间较为短促。
所以课前2分钟也可以充分利用起来,由班级领读员带着一起诵读。一领一读,简易实施,每节
2 / 4
语文课上都可以做到,但只要坚持下去,积少成多,也是积累了小古文知识和提高了小古文文化素养的这种方式。
2.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主要是小古文社团课时,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学习小古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发挥主导作用,展开教学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学得风趣,进而开始愿学、爱学小古文。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
(一)诵读法
语文学习的严重方式之一就是诵读。小古文的学习更加离不开诵读,而且更加注重诵读形式和诵读效果。诵读应该是形式多样的,如:配乐诵读?p吟唱?p小组诵读等,灵敏使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以达到最佳的诵读效果。“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深理解,增强语言,熟读成诵是小古文学习的利器。
(二)习作法
小古文的学习不仅要通过诵读,练笔也是必不可少。通过练笔,学生将文言独到的句式及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感。在例外的年级,可以采取例外的练笔方式,难度随年级加大。
(三)表演法
课堂中的表演指教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情节,让学生在课堂里扮演某一角色,模拟某一情境,以此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在表演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验。表演的形式有片段式表演、综合性表演、创造性表演。小古文课堂上常用的是片段式表演。教学过程中就某一角色做的一个动作、说的一句话进行表演。表演能够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并且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受学生喜爱。
3 / 4
四、总结
通过研究,笔者找到了小古文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影响,也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当然,由于笔者自身能力的局限,对课程的认识比较浮浅,研究的维度不够合理,对小古文课堂的分析不够深入,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够,有待进一步探讨、完善。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