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山行 江南春 蜂 江上渔者 书湖阴先生壁 5首

山行 江南春 蜂 江上渔者 书湖阴先生壁 5首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过程: 一、谈话释题

1、同学们,在祖国语言宝库中,老师对古诗特别钟情,因为古诗特别的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山行》。这首诗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杜牧所写。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2、释“行”,质疑。 (作者在什么季节游览山间?看到了那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默读古诗

1、根据课后的解释,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远上、石径、斜、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句 1、读第一、二行:

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在理解“远上、石径、斜”等词的基础上说出: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长飘动的地方,隐

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2、读第三、四行:

(1) 说说“坐、霜叶、红于”的意思,指名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2) 幻灯出示未添色的枫林图,让生说出作者停下车来观赏的原因,然后指名为这枫叶添上颜色,成为美丽的秋色图。

四、指导朗读 1、导语激情

课件展示“满山枫叶”、“作者下车”、“观看枫叶”的画面。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

2、表情朗读:(个体读、群体读、配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读写结合 1、反复吟诵诗歌。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发挥想象,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

江南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学会一个生字“旗”,理解“酒旗”及诗句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诗句的基础上,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诗句的基础上,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诵读诗句的基础上,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古诗录音磁带、古诗配画一幅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春天的诗? 二、知诗人、解诗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江南春。读了课题,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江南在哪儿?

诗的作者杜牧,有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抓字眼、明诗意

江南有哪些迷人的风光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了。(出示视频)

听听看大家读得怎么样?(先指读两人,再带读,然后小组读,最后齐读。) 结合书上的诗读一读,跟同桌说说看,从这首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四、想意境、悟诗情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么美丽的江南景色,你能把刚才的所见所闻连起来,诗、图结合在一起,完整地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吗?先自己说一说,再四人一小组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感悟学习的过程。 5.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质疑问难。

6.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 献、团结向上的精神。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 作者简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点评:创设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简介作者

(二)、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1、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3)、学生小组试讲,逐句理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思考,蜜蜂在那儿采蜜?

②想象前两句中蜜蜂到处辛勤采蜜的情景,体会蜜蜂的辛苦。 提示: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③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提示:“采得百花”已显示了蜜蜂的“辛苦”,“成蜜”二字虽具“甜”意。但末二句的反问“为谁辛苦”?“为谁甜”?,言下之意非常明显,蜜蜂把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

(点评:设置问题情景,通过朗读、揣摩、品味,不禁为蜜蜂短暂的生命而惋惜,为蜜蜂不知疲倦地辛勤劳作而感动,更为蜜蜂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而震撼。在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智慧、释放思想的展示平台。) 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朗读体会。

⑤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⑥赞美蜜蜂。

老师为同学们搭建一个才艺展示台,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可以送它一句格言,为它唱一首歌,或者创作一首诗歌。

(点评:这一环节,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此时,学生的心灵迸发出了创作的火花,他们为蜜蜂送上了一首首赞歌,送上了一句句诗句。这种融理解、创造于一体的语文实践,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此时,你就是罗隐笔下的小蜜蜂,你和伙伴们是怎样在百花中到处飞翔、辛勤采蜜的? 先小组讨论,再集体讨论。 (四)、师小结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这些

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集体品读) (五)、升华感悟

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同学们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准备:CAI课件,舒缓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 大诗人范仲淹为此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诗,今天我们来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感悟诗文 1、简介范仲淹,师读第1自然段。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2、请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句子同桌之间读一读。

3、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2自然段第1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边观赏风景”。请大家想象一下,作者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

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4、指导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一句。想象酒楼里品尝鲈鱼的客人在称赞鲈鱼时会说些什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或表演,体会“坐满”“不住地称赞”等词语。)

5、刚才大家读的这句话,老师数了数,有27个字,但你们瞧,作者范仲淹却只用了一句很简单的句子就描绘出当时的情景。(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谁想读?(引导学生读这句诗)

6、你们觉得这句写得怎么样呢?到底好在哪里? (1)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2)你从诗中读懂什么了?(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指导学生说说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体会“南来北往”这个词,从而理解“往来人”的意思。)

(3)让回答、体会得好的学生读诗句,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7、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还“不住地”称赞鲈鱼的味道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望去。他看见了什么?(指名学生读课文这一句.相机运用评价和合作指导读出捕鱼危险的情景。)

8、江面上风浪这么大,如果不小心就有可能出危险。引导学生说出可能造成船毁人亡的后果,引导他们体会渔民的艰辛和危险。

9、可是这些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却不知道捕鱼的辛苦和危险。 10、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你从哪儿知道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把描写的句子好好读读。

11、指名学生反馈。想想看,一片树叶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哪里还看得见,谁知道会被江水冲到什么地方去。 12、再请学生读这一句: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评价学生:在江上捕鱼真危险啊,老师听出你很同情那些渔民。还可以由同学来评价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可以给小伙伴提意见。

13、出示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4、教学至此,高潮出现。

这时,教师在哀婉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这不由地又让老师想到一首我们学过的写农民种地艰辛的诗——《锄禾》,老师诵读《锄禾》,学生受到感染也会跟读。

15、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好孩子。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

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16、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归纳小结:范仲淹写的这首诗和我们学的其他许多文章一样,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很有思想。其实我们班也有很多小作家,只要你们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学会像范仲淹那样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加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你也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书湖阴先生壁

一、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感悟诗歌的内涵,体会田野的风光,生发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和珍惜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的学习

师引:阳光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给生命带来了活力,给人类带来光明。自然的景色是那么迷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的美丽。 (二)自由诵读新诗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你从这首诗歌中读懂了什么?小组讨论 2.感情朗读。(变换多种形式朗读)

三、总结谈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