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桓公之子名肸(Xi)。其孙(一说曾孙)名子戌,任宋国左师,执掌国政。公元前546年,他师华元故智,约合晋卿赵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结盟,再次弭兵,谈判修和。此次弭兵大会共邀二十余国参加,使晋、楚藉以平分霸权。此会以后,中原各诸侯国未再发生较大战争,得以安宁十多年,这在春秋史上是少见的。子戌也因此名扬列国。他以祖父向父的首字为姓,其后子孙沿续相传,称向氏。尊向父为向氏得姓始祖。
追溯向氏起源,根据《吕氏春秋》载有:“宋向带为太宰,桓族也。华元杀荡泽、向带等舍于睢(地名读sui,今河南睢县)上……”。可知向带亦为桓公之后,综合其他史料判断,向子戌所处年代应在向带之后 ,这就说明,向父为向姓得姓始祖无疑,但是否由子戌改向而来尚须斟酌。无论如何,向姓发祥于今河南商丘一带毋庸臵疑。宋元公时,华亥与向宁叛乱,后二人双双败逃楚国。战国时,秦国有向寿。可见在先秦时期,向姓已南及潇湘,西入关中。此期至两汉,向姓除继续繁衍于商丘一带外,有一部西迁洛阳,一部迁于今山东金乡一带,并有一部北渡黄河进入山西,此际见于史册之向姓有东汉时期的向栩、向长,二人均为河内朝歌(今河南商丘)人,可见在东汉以前,商丘依旧为向姓繁衍之大本营。此期至魏晋时期,向姓在北方发展的尤为昌盛,并形成了向姓河南郡望、山阳郡望、河东郡望。三国时,襄阳宜城(今属湖北)人向宠、向充兄弟,向郎、向条
父子入蜀。南北朝至隋,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向姓有避居江东,也有湖北之向姓南迁湖南。但上述三大郡望依旧较为兴盛。唐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两度请回鹘出兵助战,则洛阳、西安两次遭受回鹘将士的灭顶之灾,向姓河南郡望名存实亡。接着又有黄巢起义接踵而来,向姓为避乱或其他原因始大举南下,四川、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均成为向姓避难所。北宋时,开封人向敏中入朝为相,又有其从孙向经之女向皇后嫁于神宗,使得这支开封向姓人家飞黄腾达起来,名载史册者有十五人。宋靖康之耻后,向敏中玄孙向子 因仕宦之故迁居临江军清江(今属江西)。明初,山西向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北京等地。明清之际,向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沿海之向姓渡海赴台,进而远播海外。如今,向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向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向姓又存在着三大相对独立的支派,即:宗彦公(五代后晋将军)支、敏中公(北宋初宰相)支、文皋公(南宋理宗年间辰阳太守)支。现在,仅有湖南石门县向氏族谱《源流考》中记载宗彦公与敏中公同为东汉隐士向长的后代,但暂未得到其他史料及族谱的映证。对于文皋公支,四川、重庆敏中公后裔九君向氏族谱记载是敏中公的后代,而湖南等省文皋公支族谱却也只是上溯
到文皋公的父亲辉宗公。因此,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这三大支应该说相对独立。
我茶湾向氏一族系文皋公支,宋隆兴年间(1163---1164年)中科甲,任辰阳太守,因兵阻隔难归,卜居沅陵县莲花池,文皋公生纯仁公;纯仁公于宋端平年间(1233--1236年)中科甲任京为评事,后告老还乡,生有七子:长子向公讳恭睿迁六沙溪;二子向公讳恭哲迁白马渡;三子向公讳恭文迁莲花池;五子向公讳恭焕迁芦亭驿;六子向公讳恭敏迁黔阳县;七子向公讳恭礼居樟梓湾;吾祖向公讳恭明公排行第四,并生二子:如梧、如松公;梧公生葵隆公,松公生震隆公、文隆公,二公迁居溆浦县湖铛溪,后移居茅头坡;向公讳葵隆生向公讳贤清公,即为我之先祖;向公讳震隆生贤伯公,住覃村,族繁另修家谱;向公讳文隆公生贤仲公,族繁另修家谱;清公生二子:时昇、时瑛公;昇公生二子:仁信、仁寿公,瑛公生仁俊、仁富公;并分立四房,至此吾祖已历经十三世;由此可见,吾辈先祖有史记载以近九百年!
另向公讳贤清公生二子:时昇、时瑛公二房孙又共分八房,即我祖仁富公生子一向公讳永宁(由桥江迁茶湾,住老屋山,葬老屋山),生二子,长子向公讳大龙迁黔阳,次子向公讳大虎住茶湾,是为一房,另寿公房永康、永铭,信公房永隆、永德、永善、永政,俊公房永成,共列为八房,另修支谱!!!
班 次 论
尊卑有伦,长幼有序,所由致其伦序者,班次为焉!前数代派行各立门户,未归划一议,三十一代归新班次以昭普通!
文皋公原班十代:文淳恭如隆,贤时仁永大
(安一公无传)安二公(住茶湾)仕亲公、安三公(住被潭冲)仕友公派下老班二十代:
安仕向廷武,荣曰贵贤高;正思向世修,祖启洪泽昭(向字为单名)
安四公(住下岔、榨溪垅、野湖、二家湖、温水)如恩公、如清公、如珊公、如海公派下老班二十代:
安仕向如永,廷武荣文兴;大臣自一天,星修祖启洪 清公通房自三十一代起所接新班次二十代:
积善家余庆,大和兆吉祥;左师贻谋远,万世纪全昌 以上为原族谱未成通谱时,所定老班次,现将通谱所定新班次予以展示,以飨族友!!!
皋公通谱新订班次自21代起,无论生丁故丁一律按照新班改换,其新班诗句如下:
派衍从中宪,厚荫延祚长,积德绳乃绪,作善发其祥;
孝弟垂彝训,礼义合伦常,同敦亲睦念,左师泽流芳。
共四十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