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某,男性,63岁,主因头晕,头痛,反应迟钝2天,于2021年3月2日14:16收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脑出血。遵医嘱给予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等液体输入治疗。
由于每天输甘露醇、氯化钾等刺激血管的药物,加上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差,患者手上的留置针出现了渗血、水肿的情况,几乎每天都要更换,再加上疾病卧床休息,他的心情变得很烦躁。当我们去护理查房的时候,他就把身边老伴作为情绪的发泄口,劈头盖脸地骂一顿。老伴也不吭声,搬着凳子,在空旷的楼道里默默流泪,场面令人非常心酸。
他的主治医生成钰听闻此事后,下夜班从家里赶了过来,耐心地询问患者,对他给予安慰。第二天,患者的情绪明显出现好转,那个爱说、爱笑、爱闹的李某又回来了。他老伴是一个心态非常好的人,每次去病房输液的时候,她都要和输液换药的护士寒暄几句,问我们吃饭了没有,夜班什么时候结束,而且还和监护室外面的家属相谈甚欢。大家知道她行动不便,有时候饭菜或者生活用品也会帮着从外面带回来。 每到吃饭的时候,护士们都观察到了一个现象,他们两口子仿佛只吃一种饭:米粥。询问后,从她嘴里隐约听到了生活上的一些困难。于是,值班护士把一些香蕉苹果等水果送到了他们手上,听着他们一句句的感谢话语,让我们觉得很温暖。作为一位医务工作者,我们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位患者,遇到家境贫寒、饱经苦难的老百姓,我们应该更加热情的帮助。
患者于3月20日病情好转出院,离开的时候对我们医务人员连连称赞,竖起了大拇指。我想这是一位农民表达感谢最真挚和淳朴的方式。 2021年3月23日晚
我值夜班的时候,有两位家长带着孩子很焦急地来到诊疗大厅,转眼一看旁边是位七八岁左右的小姑娘,手捂着流血的下巴小声啜泣。在办公室加班的刘强刘主任出来询问病史,仔细查看伤口,说需要缝合。我配合刘主任为她缝合。要打麻药的时候,刘主任语气非常柔和,轻声安慰小姑娘,表面看起来不苟言笑的刘主任原来也有如此可爱的一面。
孩子本来就和大人不一样,更需要哄。“捉虫虫”的故事被刘主任讲述的绘声绘色,孩子一声没哭,不一会就把伤口处理好了,家属看在眼里,暖在心中,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认可。
有很多就诊的病人都愿意找刘主任,为什么?一方面是在于治疗效果,这要归功于刘主任的精湛医术;另外一方面,还在于对病人的关心和爱护。我想,作为一名医务人员首先要成为患者值得信赖和依托的人,成为患者愿意倾诉的人,很多情况下治病在于治心。事实上,在我们宁晋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里,有许许多多像刘主任一样的好医生。他们,有被口口相传的好口碑。
其实,来医院就诊的病人都承受着身体的不适,我们给予理解,用自己的善举去温暖他人,是一件十分欣慰的事情。这些感动的时刻,让人又生出了很多勇气,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要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努力付出,发光发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